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时刻小站 204

特殊的社会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常会使理想抱负陷于无奈之境,这不是人生的必然,但却是人生的常态实情。

历史上怀才不遇的哀怨,错失良机的抱憾,以及弃抱负与俗流的痛苦等种种心态,可以说都是这种生之常态的反映。

《论语》中记有孔子的弟子的两则故事:

子路在石门这个地方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赶着进城去,看门人问道:从哪里来的呀!

子路说:从孔子家里来、

看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定要去做的人吗?

子路看着看门人,没有说话。

在当时,看门人的话确实准确的道出了孔子为实现理想而奔走的实情。在征伐不止,诸侯争霸的战乱年代,孔子复古的仁政思想无意识难以行得通的。孔子几次遭人围困时发出的感叹表明他不是不明白这一点。

他不愿意放弃,不过表明了他对实现理想的不可动摇的信念而已。

《论语》中另一个故事:

一次,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众人后面。他碰见一个正在锄草的老人,就问:你看见老师了吗?

老人回答说:你这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冒冒失失地发问,谁晓得你老师是什么人。说完又去锄草,子路弓着腰恭敬地站着。

老人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说了此事。

孔子说:这是位隐士。

于是嘱托子路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走开了。

子路望着他的背影说:你原想不玷污自己,却不知道这样的隐居便是忽视了君臣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应该的,至于良好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我们早就知道了。

子路在这里典型地阐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行得通和行不通是一回事,但即为君子,就应该这样做,应该为了自己的抱负矢志不渝。

实际上,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于个体生命道德价值的注重。对于每个人来说,或许会遇到理想抱负不能实现之时,但理想抱负本身实是属于自我人格和道德的范畴,不能实现可能是常事,但坚守道德准则尽力去施行则永远是始终如一的。

孔子所遵循的乃是生命个体于现世人生极富现实感的必备态度,并非如一些人人言的所谓迂腐。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也不能不做明知失败或注定失败的事

,理由倒并非一定像孔子那样为了政治理想,它是自我人格修养的必须要求。知其不可而为之,实是不流俗,不盲从,坚守自我节操的良好人生势态。在现实中我们不可能永远成功,但也不是所有的失败都具有悲剧的壮美。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