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挥香港、澳门优势和特点,巩固提升香港、澳门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航空、创新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地位,深化香港、澳门同各国各地区更加开放、更加密切地交往合作。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建设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构筑新优势?
为此,《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盛力教授,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极点建设能够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形成大湾区内互相对接与支撑、内外联动的产业协同效应,提高内循环产业韧性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盛力:澳门大学政治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教授,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学术),澳门大学亚太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执行委员会委员,公共行政、政治学、经济学博导,澳门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管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观点概览
大湾区极点建设政策背景、现实挑战与机遇
盛力: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着广佛极点、深港极点和珠澳极点三大极点并存的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湾区将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协同发展,发挥三大极点的引领带动作用。
挑战:一方面,三大极点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非对称府际关系、多层级的协作关系网络给大湾区极点协作带来障碍。如何打破由粤港澳各层级合作网络的地位差异带来的有形或无形的壁垒,从而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是未来加速大湾区极点建设的关键。
机遇:三大极点建设贯穿于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以及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发展框架中,将推动各大湾区中心城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增强极点带动在空间经济网络中的重要性,提升大湾区联动发展的适应度和整体经济竞争力。
协作治理视域下大湾区极点建设优势
盛力: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的特点,有利于粤港澳三地发挥各自所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嵌套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佛极点、深港极点和珠澳极点建设是我国特有的区域合作模式,体现出区域协作治理中的战略带动机制。在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要基于小赢策略不断提高跨域协作治理中的合作意愿,如加强民生融合和产业合作——推动公共服务跨境供给——高端制造及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协同合作。
大湾区实施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盛力: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快推动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链枢纽作用、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等发展战略,以资源集聚、精细分工为生产方式实现世界工厂到创新策源地的转变,发挥在国内大循环中的枢纽地位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门户作用。
具体而言:一是加快各城市产业的精准定位和合理分工,形成高质量产业体系;二是形成产业分工、合作、转移的动态空间配置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三是专业化分工协作,错位打造主导产业。
激发消费引领作用以促进经济增长
盛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承载着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核心功能,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澳门推出了一系列稳定经济、提振消费的措施并获得积极成果,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参考。一是着眼于本地市场,推行消费补贴计划;二是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推动智慧旅游发展;三是以深度合作区作为澳门未来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与横琴开展深度旅游合作;四是多措并举强化消费城市宣传,融合旅游+元素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盛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定位要求大湾区要加快推进金融融合发展,以强化区域金融协同为突破,构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以及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谢晶晶
编辑:韩胜杰
邮箱:fnweb@126.com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