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已经进入羊肚菌适宜播期,为确保播种质量,夯实高产基础,现从土壤处理、播期选择、土壤湿度调节、播种量优化、播种方式选择及播种后覆膜等六大环节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请各种植主体参照执行。
做好土壤处理,重视杀虫杀菌
土壤消杀处理
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昆虫对羊肚菌的生产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为抑制羊肚菌病害、虫害的发生,需要对种植土壤进行处理。生产上需在前期高温闷棚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杀虫杀菌处理。具体方法为:在播种前10-20天,喷水使土壤湿润,按照每亩50公斤的用量均匀撒一层生石灰粉,根据前茬土壤病虫害发生情况,必要时喷施一遍杀虫剂和杀菌剂,然后将土壤深翻30厘米左右,其中密闭生产棚室,提高棚室内最高温度达到40℃以上,以达到杀虫杀菌作用。
根据栽培模式,合理安排播期
羊肚菌属中低温食用菌,土壤温度低于16℃时,羊肚菌播种为安全播种期,一是可以防止播种后绿霉、链孢霉等杂菌污染;二是可避免冬季低温来临前或冬季设施内偶尔的短时间高温造成提前出菇。根据不同栽培模式(设施)的保温能力和羊肚菌栽培特性,北京市羊肚菌林下简易设施和冷棚以及山区冷凉地区应于10月中下旬播种,暖棚适于11月上旬播种。目前暖棚应着手准备设施修整和播种地块准备。
播前浇足底水,调节土壤湿度
播种时期土壤的含水量对羊肚菌生长至关重要,播种前首先要浇足底水,使土壤中没有干土层。应在播种前2天调节土壤相对湿度在35%-40%,简单判断标准为:土壤颜色深暗,手捏成团,抛之即散,手上留有湿水印,为适合的含水量。土壤含水量过大过小都不宜播种,应加以调节后再播种。
依据设施类型,选择适宜播量
播种时羊肚菌用量与子实体产量的数量关系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不同栽培设施,投入产出比不同,菌种使用量也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设施类型决定菌种用量。林下简易设施种植,通常以每亩150-175公斤菌种为宜;冷棚种植,菌种量每亩200-250公斤;暖棚种植,每亩250-300公斤即可。
根据生产条件,选择播种方式
目前常用的播种方式主要有撒播、条播、机播。三种播种方式各有优缺点,种植户因根据自身生产条件进行选择。
撒播:撒播因其操作简便,应用最为广泛。首先将土壤整理成畦(宽1米左右,长不限),平整畦面,然后将揉成颗粒状的菌种按照所需的菌种量直接撒播在畦面上,之后覆土3-5厘米。覆土可以采用钉耙将菌种与畦面上的土层混合均匀至表面未见裸露菌种的方式操作,也可以采用翻土机械将沟内的土翻撒至畦面完成菌种覆盖的方式。
整地做畦
条播:条播菌种集中,具有爆发性出菇的特点,但操作稍复杂。具体做法是先做畦,并平整畦面(宽1米左右,长不限),然后在畦面上开具20-30厘米间距的小沟3条,沟深5-10厘米,再将揉碎的菌种呈直线状撒至沟内,后用耙子将厢面上的土回填沟槽并平整畦面。
条播开沟
机播:羊肚菌播种机工作原理与小麦的播种方式类似,可实现开沟、下种、覆土一次完成,效率较高。具体做法是将揉成颗粒状的菌种放入料斗内,由机器完成开沟、下种、覆土等操作。
播后及时覆膜,打孔增氧发菌
播种后要保持羊肚菌菌丝生长的适宜环境,为保证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的稳定,播种后要及时覆盖地膜:林下简易设施及冷棚一定要覆盖黑色地膜,以利蓄热;日光温室应根据棚内杂草发生概率和温度条件,可选择覆盖黑色或白色地膜。覆膜后,应在覆膜上打孔,孔径0.5-1厘米,每平方米打孔数量为30-50个以利氧气供应。
播种后覆盖黑色打孔地膜
供稿: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