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线的工作特点

时刻小站 207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圈以及自己关注的自媒体账号,很多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小美和大壮》之类的流水线电影解说会不会毁了电影?

具体争论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这倒是引起了我对 流水线的兴趣。

流水线这个诞生自20世纪初的、来自工业生产的词汇,是怎么一步步发展,逐渐延伸到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乃至思维方式产生怎样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01来自工业领域的名词:流水线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美国,亨利·福特开始创业,投资人给他钱,希望他能制造出世界上最新、最快、最酷的汽车。成本不重要,因为那时汽车还是奢侈品。

福特却从中看出不一样的东西,他立主降本增效,在福特工厂诸多工程师和工人的共同努力和创新下,流水线被发明出来。

根据《百年流水线》的说法,我们可以用5点来概括流水线的特点。

第一就是劳动分工、简化工作,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福特公司的工人在最短时间掌握流水线操作。

第二是标准化零件。为了达到零件标准化,福特公司将每台机器设备的功能单一化,进而为每个零部件制定了严格的精密度标准。

第三是电动传动装置。

第四个是布局:应当以制造每一种零部件的操作顺序为主,而不是根据其类型进行摆放。

第五个是将零部件和局部装配从一个生产平台自动传送到下一个生产平台。

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发明和大力推广,能快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有一项数据可以充分说明流水线的效率。管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泰勒制,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流行的一项工作方法,就是通过一些手段研究出效率最高的所谓标准操作方法,严格挑选和训练工人,定出生产规程和劳动定额等等。

1914年这套理论被运用在一家名叫Packed汽车公司上,结果全厂4525名工人一年制造了2984辆汽车,平均每人生产了2/3辆汽车;而同时期的福特汽车,通过流水线和13000名工人,一年内制造了26万辆汽车,平均每个人生产了20辆汽车。

这样一对比,所谓的科学管理简直太弱了。

02流水线的扩张

很多制造业人士一看流水线的威力这么大,纷纷或多或少向福特公司学习流水线的做法,最晚到20世纪20年代流水线的操作方法就在欧美广泛普及开。

不过福特时期的流水线思想不是万能的,它在后来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对消费者个性需求回应不足,以及浪费很多。

二战后流水线被以丰田为代表的日企改进不少,日本人提出了精益制造理念。

具体来说,就是丰田生产线上落实适时生产,在必要的时候生产必要的东西,实时监控生产品质等等,这些都极大降低了成本。

日企靠着精益制造带来的成本优势大杀四方,比如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已经接近全球1/3。

1980年之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跨国企业为了寻求成本优势,纷纷把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的邻国墨西哥、亚洲的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等,随之而来更多地方的人见证了工业流水线的威力。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头10年。

03扯一嘴互联网内容创作领域的所谓流水线

一般人认为内容行业是一个匠人行业、或者顶多算得上是前现代的手工作坊,但是现在也是越来越多提倡流水线。

比如文章开头说的影视剧流水线解说,有固定的格式模板,把一部长达100分钟的电影缩写成3分钟的电子榨菜;

还有不少微信公众号文章;一篇文章不一定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几个人分工合作,最后攒成一篇金句连连的爆款文章。

除了这些,还有内容审核,分发,都是流水线作业。

不过这种程度的分工算不上流水线,顶多算得上小作坊里的分工。

04流水线带来了什么?

首先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20世纪初的美国为例,在20世纪头20年里,美国每个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几乎增加了30%,工作时间缩短,福特公司更是变成8小时工作制,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上涨20%。那时的工人生活水平比19世纪的人们有明显改善。

提高是多方面的,因为流水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工业到农业生产,只要与人相关,人们都想尽办法进行流水线化改造。

第二是对人的消极一面。

如果说流水线把生产力挖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那它对人类的冲击是许多人关注的。

首先是文艺创作者和学者的看法。

首先看文学艺术领域,这一方面的看法很多是消极的。比如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他饰演的小流浪汉,工作就是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方式重复相同的动作,人被机器驯化,成了服侍机器的。

还有的认为流水线导致人失去了个性,变得平庸,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工作被细分为若干个简单重复的环节,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变成了片段。

在众多批判中,我认为葛兰西的批判最为有利,他在20世纪初预判了流水线不会增加工人的幸福感,反而会强迫他们从身心全盘接受流水线存在的事实,担心流水线导致人体机能萎缩以及人类的退化,以至于最后出现劳动力全部消失的结果。

个人认为这些批判放到互联网内容行业的流水线,也是适用的。

普通人感受到的流水线的冲击,有关这方面就更多了,最有代表性的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这里引用一位打工诗人的诗歌:争分夺秒的流水线/日日夜夜转个不停/我们半夜离去/排成一排走在街上/头顶上,是如同流水线一般的星斗/一直指向远方/除了我们,还有树/就像流水线前麻木的我们一样。

流水线除了如诗歌中说的让人心灵麻木,还有身体上的损害:最典型的伤病包括腱鞘炎、肌腱炎、腕管综合征、上髁炎、黏液囊炎、职业背部疾病、胸廓出口综合征和白指病等疾病,每一种病症都会对肌肉、肌腱、手部神经、胳膊、肩膀、脖颈、脚和双腿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所幸我所在的内容行业,还没像流水线那么凶残,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出现某种工具,可以做到呢?

不过教育领域早就使用流水线进行教育了,就是标准化测试,考察学生,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学生使用选择题、填空题,只要考试机器就可以帮助老师对一名学生做出判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可以想象。

曾经看过一本书,名叫《优秀的绵羊》,作者是耶鲁大学教授,他评价美国精英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聪明,但是又充满焦虑、对未来迷茫。

那教育流水线的普通人,就是绵羊了。

至于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如何摆脱教育流水线带来的庸常和失去个性,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参考资料:

1、【美】大卫 E.奈(David E. Nye ):《百年流水线》,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

2、《流水线、矿坑和富士康里的诗人们》,中国新闻周刊。

3、周倩. 百年流水线的前世今生[J].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18, 000(008):P.76-85.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