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5月底,全国共有55232块银幕,比上月新增640块。尽管单厅效益在下降,但影院建设并没有出现速度趋缓的迹象,相反仍保持了平均每天增加20多块的发展态势,延续了连续5年超20%的增速。这也成了国际电影市场特有的中国现象。
从新近开业的影城来看,高投资、高规格的影城是主流。这些影城大都由院线或影投投资,经过专门的设计,标准都比较高,四五千万的投资金额随处可见。按照当下的发展速度,很多地方影城已经饱和,后来者们很清楚,要和存量影院同台竞争,必须要在硬件设备上棋高一着,这造成了几乎所有影城都在不遗余力地拼设备、拼环境,以进一步改善观影体验。
这对观众来讲自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我们所担忧的是投入和产出比。影院的标准越来越高,投资额的不断高涨使得影院的投资回报周期明显加长,过去3到5年的回报周期,现在看来5年都不太可能。当然有些投资商考虑的是品牌效应,压根没有考虑过投资回报周期。
我们曾采访过一些承建商,很多人纷纷表示:现在建影城都不知道该尊照哪个标准,以前我们总是建议影院业主,要达到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JGJ58-2008)标准,但如今的形势是,影院业主们的定位早已远远超出08年的设计规范。
艾维电影通过采访专业的工程师,对当前影院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一分析罗列,希望能给当下影院投资者、设计者一些参考。
1、影厅层高标准
几年前,很大一批影院存在高度不足(不超过4.5米)的现象,柱间距小(不超过8米),很难建设成比较标准的影厅,观众也常常感到空间压抑。这样层高和柱间距,限制了银幕的大小,缺少视觉的冲击力,已无法体现影院大银幕的优势。
而今,我们常常听到专家建议,将普通影厅层高做到7.5-9m,最好能做到9米,柱间距至少要超过8米。事实上,2层楼高的层高,8X8m的柱距是当下商业物业最常见的标准,用不着做过多改动去硬性达到某一层高标准,是最省时省力的。对于10米以下的影厅,完全没有必要盲目去追求9米甚至更高的层高。
2、排距不够宽
排距是每排台阶与台阶之间的净距离。根据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JGJ58-2008)标准,座位排距不宜小于1m,不应小于0.95m,椅背到后面一排,座位的最突出部分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35m;靠后墙设置座位时,最后一排地座位排距应增大0.35m。几年前的问题是排距太小,既影响观众走动又影响舒适度。
当下,剧情反转。很多新建影城的排距超过1.4米。一般我们认为1.2米左右的排距已经具备足够的舒适度,超过1.2米其实意义不是很大。
3、对巨幕厅的理解存在偏差
巨幕厅是影城的最大优势。当下的新建影城,巨幕厅是标配,有的甚至不止一个。但是很多影城,在巨幕的理解上存在偏差,以为有一块超过20米的银幕,简单地把画面放大就可以算作高端巨幕厅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高端巨幕厅都需满足以下几点要素:定制影厅设计、双引擎数字放映、精制影片母版技术。
目前,全球公认的符合高端巨幕标准的只有三个品牌,中国巨幕、IMAX、杜比影院。这些品牌都会在影厅外挂上logo,比如在影厅外挂上中国巨幕厅字样,才是真正被认证的中国巨幕影厅。高端巨幕厅从场地、设计标准到设备以及品牌溢价来说投资额都比较高,很多业主仅仅舍得花钱搞一个巨幕厅,却舍不得在相关配套设备以及品牌溢价上下血本。在新建的高端影城中,这些中低端的巨幕厅大量存在,高端巨幕普及度却不是很高。
4、影厅隔声不好
影院投资标准越来越高,但影厅之间的声音串扰却仍然是其软肋。有时能清楚的听见隔壁影厅的声音,特别是进口大片轰隆隆的效果声影响更严重,已严重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这也不全是投资者对隔声降噪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造成的,影院场地的先天条件是影厅隔声不好的重要原因。
比如楼板问题,一般商业物业楼板的厚度为12cm,若要完美解决串音问题,需要在楼板上做浮筑系统,相当于在楼板上在再建一层楼板,这会大大增加投资成本。又比如,有的虽在隔墙上采取了隔音措施,侧墙做得很厚,但忽略了门窗。此外,各个厅之间的通风管道是串通的,这些都会让最终的隔声量大大降低。
在艾维电影看来,影城的标准越高,观众的观影体验就越好,对观众来说是这是福利,但有时候,标准定得过高也是在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也希望普通投资者能够考虑投入产出比,控制一些超乎标准的投资,根据自己的定位去投资而不要盲目跟风。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