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知过程包括哪些(认知过程包括)

时刻小站 126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佛家说,每一个人都是佛。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现代人说,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就是人认知自己的两个阶段。

中是未发的先机,是无中生有的无,是心的本体。《周易-系辞》,子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和则是感而后发的喜怒哀乐,是心体的呈现和能被感知的事物。

一个是先知,一个是后觉。是事物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道家说的是前半段的中,而儒家只谈后半段的和。

若喜怒哀乐,发皆中节,便是仁义礼智信。但人心难测,容易被欲望所牵绊,但有毫厘之差,便成了人之欲,则偏离的本心,就如树枝分叉离树干越远。

人的本心如太极,太极本静,静中生动,在静动交接的空隙之间,本心而显现,被定义成了仁义礼智信。道家讲究返动归静,要旨在动之先的静,而后追其根本静之后的虚之道。

人之所以要敬畏天地,儒家说要慎独,便是这个虚空的原因。人只要有一念产生,整个虚空便知,因为虚空无量无边,无所阻碍。所以说,人善人欺天不欺。《尚书》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对于人来说,心无挂碍空,则意念通达,气脉通畅。若心善念则天地皆知。

水对于鱼来说,就是道;鱼天天在水中生活而意识不到水。人也一样,我们天天在道里,周围的一切都被道充满,但我们无法认知。

一条鱼如果说要改变河流,那是不可能的。人若要改变命运也是不可能的。胳膊总是跟着身子移动,而身子不可能跟着胳膊走。

逆流而上的改变命运,那样只能是妄想而步履艰难,四处碰壁。心念通达便是融入命运,知天命,相信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正如你买火车票选定靠窗的位置,结果系统却随机安排了中间位置,当你抱怨自己运气差的时候,却发现靠窗的位置却坐着位美女。因此,欢喜地接受一切的安排,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你的转变。

我们都经历过困苦,经历过困苦的人都有一种体会,那就是,这世上谁都靠不住,只有自己才能渡自己。而要想渡自己就要认知自己。从一次次的失败和苦难中提高自己的意识品质。

超出了自身所能承载的极限,违反了命运流淌的方向,逆流而上当然会遭遇挫折。这个世界有许多我们看不到的方面,我们只看到了真相的一半。

一切困苦和烦恼的根源则是你一直未能深入生命。头脑意识,眼睛所见,耳朵所听到的只是事物真相的表面,或者说,你只认知到事物的一半。就如你只在白天能够看见,而夜晚却漆黑一片。

要想进入全知而畅通的虚空之道,就要从修身开始。修身包含思维,心念和身体控制三个方面。是由外而内的渐进过程。是发而皆中节的和。

万物都有次序,《易经·系辞》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人有父母,物有其根。太阳、地球、月亮则有主次之分,这是天地的规则,因此,人当然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合于天地之道的修身之道,而并不是如某些专家说的那样为古时帝王服务的规矩。修行之道及成仙证果皆是如此修身。

修道和修心不过是一个诚字。修身合于自然规则才能明心,这就是志诚之道的修身,诚意者,才是修身正心之根本,是君子的真正定义。才能明明德,止于至善。至诚则实,实则见真,便见了本心,从而心空如镜,心念通达。若心有不诚,则妄想幻出妄缘。从而颠沛流离,沉沦苦难。

人的真心,是不变而恒常的,所有变和无常的都是妄想杂尘。人不能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心有离合则游离于妄想杂尘,认不清真正的自己。

固守本心之善,不口出狂言,目不邪视,耳不乱听,事不妄为,凝道于身,行孝悌忠信礼义的君子之行,便是问心无愧,问心无愧便是德圆满而充盈,自会有天地护佑,邪不近身。它不是使用技巧和努力可以换得,而是修持而心得。

人心如果能达至虚空,则能静而至中的本体,没有是和不是的分别,不偏不倚,静为求至中之体,动而求其至中之用,天无为而神行其间,人无为而神守其舍,合于虚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行住坐卧之间,不陷入贪嗔痴,不被喜怒哀乐所操控,身轻如一片羽毛,轻者上浮而为天空,随波逐缘,没有一丝芥蒂,出淤泥而不染,便是有德而修道之人。

一个人从小到大,外在修身,内在虚静,定能如孔子一样: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