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俊杰(原国家863高科技项目总工程师)
我们从小就学习过的太阳系图形(教科书),一直到现在为止,误导了多少人啊!从太阳的正面看太阳系,也不是一圈一圈像个射击的靶标,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十万八千里。跳出太阳系看太阳系,其实太阳系才是一个真正的扫把星(梯形)。
太阳系当然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天体系统,包括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质量占了99,865%,其余物质只占0,135%(这里指的是由人类眼光所看见的物质)。太阳带着这个庞大体系以233千米/秒穿行在银河系中,位于距银河系中心大约2.4~2.7万光年的位置,大约2.5亿年绕行一周。
太阳系的形成目前来说都是假设,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始于50亿年至80亿年间,是巨型星际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形成核聚变,通过漫长时间的引力压力沉淀演化,才形成了太阳系。人类只是太阳系一个匆匆而过的过客,根据宇宙唯一(单一)性原理,宇宙中不可能再有第二个一模一样的太阳系了,同理也不可能再有同样的人类了,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
太阳的核聚变并不在中心点上,而是处于太阳幔层上,幔层上氢的密度和压力都大得足以发生热核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氢的温度、反应速率、压力和密度都一直在增加,直到流体的热压力与引力相抵消,达到静力平衡状态。
根据计算太阳的主序星阶段从开始到结束约160亿年。太阳上的太阳风形成了日球层,不停的将残余的气体和核聚变后的尘埃从日球表面吹入星际空间。
根据天文学家的推测,太阳系会维持直到太阳离开主序。由于太阳是利用其内部的氢作为燃料,为了能够利用剩余的燃料,太阳会变得越来越热,于是燃烧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导致太阳不断变亮,变亮速度大约为每11亿年增亮10%。再过大约33亿年,太阳的内核将会热得足以使外层氢发生融合,这会导致太阳膨胀到半径的260倍,变为一个红巨星。此时,由于体积与表面积的扩大,太阳的总光度增加,但表面温度下降,单位面积的光度变暗。随后,太阳的外层被逐渐抛离,最后裸露出核心成为一颗白矮星,只有4个地球的大小却有着原来太阳一半的质量。再过去约几十万亿年后会变成一颗黑矮星。
太阳系形成星云说在全世界存在不同学派,这些学派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差别,谁是谁非众说纷纭,但都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只能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了。
我曾经给学生们出过一道题:10.2公斤重的轴,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成为了9.4公斤,0.8公斤哪里去了?
同学们回答:磨损变成细粉到油泥里去了!我给他们打了错×,因为油泥里的粉末远远不够0.8公斤,有相当一部分转换到空间里去了,所以说空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真空,只有物质的空间,也称为物真空。
宇宙中任何的星球(恒星和行星),都是有寿命的,也都在从有到无不停的转换的,只是时间漫长而已。
地球气候及整体自然界也因此发生2.5亿年的周期性变化。太阳运行的方向基本上是朝向织女座,靠近武仙座的方向。太阳系包括太阳、8个行星、近500个卫星和至少120万个小行星,还有一些矮行星和彗星。若以海王星轨道作为太阳系边界,则太阳系直径为60个天文单位,即约90亿千米。若以日球层为界,则太阳距太阳系边界可达120个天文单位。若以奥尔特云为界,则太阳系直径可能有20万天文单位。
1,太阳是太阳系万物的发祥地
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始于50亿年至80亿年间,是巨型星际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形成的核聚变。太阳不断的放射出电子流(等离子),也就是所谓的太阳风。这条微粒子流的速度为每小时150万千米,在太阳系内创造出稀薄的大气层(太阳圈),范围至少达到100天文单位(日球层顶),这就是行星际物质。太阳的黑子周期(11年)和频繁的闪焰、日冕物质抛射在太阳圈内造成的干扰,产生了太空气候。伴随太阳自转而转动的磁场在行星际物质中所产生的太阳圈电流片,是太阳系内最大的结构。
太阳的核聚变中产生一种蛋白晶,随着日冕撒向太阳系空间,这就是万物的种子,飘落到地球上,产生了各种动植物。
2,病毒来原于太阳
病毒是原始生物物种的后裔:按照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地球上还没有出现细胞的时候,就已存在一些大分子的生命物质,如蛋白质和核酸等,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蛋白晶。蛋白晶的形成并非那么简单,需要一定的物质在3000——6000度的高温汽化电子对撞超强压力下,才能形成0.8nm——200nm的微粒结晶,随废料经日冕抛向空间。
在目前我们的地球上,还没有任何的研究所能够制造或合成这种蛋白晶。
飘洒在空间的蛋白晶经过一段时间被地球吸收,经许多万年漫长时间的进化,这些原始生命物质中的某一些,逐渐在结构上复杂起来,开始具备细胞构造而成为单细胞生物,其中更有一些进一步进化为多细胞生物,乃至高级动、植物。但是也有一些原始生命物质继续保持非细胞形态,并且逐渐适应在其他生物细胞内营寄生方式,这就是我们目前所知的病毒。
病毒的寄生性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大部分的病毒对人体是无害的或者是危害不严重,只有极少的病毒才会对人体形成伤害。
3,地球生物的灭绝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有关
地球生物有证据显示,现在的人类已经是第四次入住地球了。这是根据地球岩石分析得出的结论,有科学家认为,地球生物不止四次,应该是很多次的灭绝了。
4,太阳质量在减少
太阳系在不断的庞大,相互位置拉大,我们的地球每天都在远离太阳。
太阳发光发热依靠的是核聚变反应提供能量,时时刻刻都要消耗大量氢核燃料,再加上不停地向外抛射物质,太阳质量实际上是在不断丢失。虽然太阳丢失的质量相对于太阳本身而言微乎其微,但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必定会导致太阳的引力场不断衰减,从而使各大行星不断外移。
5,太阳系的归宿
太阳系内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于太阳,余下的天体中,质量最大的是木星。八大行星逆时针围绕太阳公转。此外还有较小的天体位于木星与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也存在大量的小天体。还有很多卫星绕转在行星或者小天体周围。小行星带外侧的每颗行星都有行星环。
太阳系还有一类天体,是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成圆球状,但不能清除自身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这类小的行星被称为矮行星。有冥王星、谷神星、阋神星、鸟神星、和妊神星等。
太阳系第三类天体为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彗星和小行星,它们是太阳系数量最多的天体,小行星的总数至少为120万颗。60亿年后太阳核聚变燃烧殆尽,将会变成红巨星,到白矮星黑矮星,其引力只有现在的百分之二十五不到,受河系引力漂浮在银河系中,将会被黑洞吞噬,经黑洞中超强磁流体的碾压粉碎,变为暗物质回归到了空间,由此完成一生的旅程。
可悲可叹!无可奈何!犹如人生,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再有一个你我;宇宙中也永远不会在出现这样一个太阳系了,和人生相比较只是时间漫长而已!这就是宇宙的单一性(唯一性)。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