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最大历史功绩,是继魏国灭蜀之后,又消灭了吴国,终结了三国分裂局面,使全国实现了短暂统一。那么拥有长江天险的吴国是如何被灭亡的?
西晋的灭吴之战,在战略谋划、战役准备、战役实施等几个阶段,都很成功。晋武帝司马炎,也在灭吴之战中显示了他的军事统帅才能。西晋的灭吴之战,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大兵团作战,可以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战例之一来研究。
灭吴构想的提出:蓄谋已久的战略构想
最早谋划灭吴之策立下大功的是羊祜。羊祜是司马师的小舅子,以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闻名。司马炎篡魏建晋后,委任羊祜都督荆州军事,筹划伐吴大计。
羊祜开府于襄阳,西晋荆州与吴国荆州接壤,羊祜胸中深藏灭吴之谋,但他治理边事却宽容仁厚,对吴人开布大信,吴人来去自由。他减少边兵巡戍,从而大大减少了频繁发生的边境摩擦事件,把节省下来的兵力用于屯田种粮,充实军备。经营好基本盘后,羊祜主动出击,抢占边境险要,新建五城,蚕食今湖北钟祥以西的吴国膏腴之地,把边境线推进到今湖北中部,吴人来降者不绝。
265年西晋代魏
羊祜毕生为灭吴大计殚精竭虑,不幸的是,他并没有等到灭吴的那一天就病逝于荆州。好在羊祜临终前,向司马炎推荐了一位让自己可以放心离去的接班人——杜预。
杜预既是一位统兵作战的镇南大将军,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杜预的灭吴见解与羊祜完全一致,成为继羊祜之后的主战派代表之一,向司马炎进言:眼下吴主孙皓荒淫无度,朝野莫不嗟怨,宜速征伐,一旦孙皓卒亡,或被弑,更立新主,贤明图强,文武各得其所,或迁都武昌,加强江防,修缮加固上游各城,到那时再想灭吴,将难有胜算。
战役部署:六路并发,势在必得的战争
随着晋朝的日益强大,灭吴也提上了日程。司马炎决心动用全国兵马来灭亡吴国,于是他想到羊祜的遗策,决定按照羊祜的战略决策实施行动。
晋军灭吴总兵力达到二十多万,兵分六路,具体作战部署如下:
第一路:镇军大将军、琅邪王司马伷(司马懿之子),率徐州诸军,自下邳直插涂中,在江北牵制吴军行动,切断吴军江北援兵;
第二路:安东将军、扬州督军王浑,自寿春南进,至巢湖北岸分兵,主力指向东南横江;部分兵力指向西南寻阳。这一路兵力最多,达十余万人;
第三路:建威将军、豫州刺史王戎,率领豫州诸军,自安城,越大别山南进,向武昌方向出击;
第四路:平南将军胡奋,率江夏诸军,自新野向夏口方向出击;
第五路:镇南大将军杜预,率荆州诸军,自襄阳向江陵方向出击;
第六路: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王濬,统领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自巴郡浮江东下,直指吴都。
晋武帝明令规定:浮江东下的王濬军下至建平后受荆州督军杜预节度;至秣陵(西晋称吴都为秣陵,吴国自称为建业)受扬州督军王浑节度。这表明,西晋组织大兵团作战已有很强的计划性,已经重视在战前就明确指挥关系和协同关系,既确保战役进程中的集中统一指挥,又使各部队的交叉作战行动有序不乱。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晋军各路大军呈五竖一横的进攻态势,向吴国发起全面进攻。所谓五竖是指:长江以北,同时有五个箭头在向南挺进,由东往西依次为:司马伷、王浑、王戎、胡奋、杜预。所谓一横是指:王濬率领的水军从巴蜀顺江东下,直指吴都。战场空间西起巴蜀,东至东海。这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战役规模如此宏大、作战地域如此广阔,都堪称罕见。
战役进程:势如破竹的胜利
全歼吴军江北主力自从孙权和名将陆抗死后,东吴国无明君,军无良将,不堪一击。晋军全面出动后,吴末帝孙皓鉴于江西方向军情危急,派丞相张悌统领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三万精兵渡江迎战。
吴军开到牛渚后,沈莹建议说晋治水军已久,吴国上流诸军素无戒备,名将皆死,必不能御,晋军必至,不如就地组织防御,若能幸而胜之,江西自清;如果渡江决战,一旦败绩,则大势去矣。丞相张悌说,吴之将亡,贤愚皆知,如不渡江,蜀地晋军顺流而下,只怕众心骇惧,士兵逃尽,无一人为国死难,不亦辱乎?渡江决战,若其败丧,同死社稷,无所复恨,在丞相张悌的坚持下,吴军渡江作战。
吴军渡过长江之后,在杨荷包围了孤军突进的晋军张乔一部,张乔自知不敌,主动投降。诸葛靓(诸葛亮的堂侄)认为张乔是诈降,主张把这支降兵全部杀了,但张悌以大战在即杀降不利为由拒绝。吴军过杨荷至板桥,与王浑的晋军主力相遇,沈莹和孙震率军向晋军发起冲击,三冲不胜,反被斩杀二将,吴军士气低迷,王浑则命令晋军全面反击,之前投降的张乔也在后面杀来,前后夹击之下,张悌、沈莹、孙震战死,吴军全军覆没。
王浑取得江淮大胜后,陈兵长江北岸,按照灭吴计划,等待王濬水军的到来。
突破荆楚防线王濬在二月初就已经冲出了三峡,配合杜预从荆州派来的陆军,攻克了荆门、夷道两城。吴国乐乡都督孙歆出兵阻挡王濬水军,杜预趁夜渡过长江,从背后偷袭吴军,擒获孙歆。长江水战上,王濬先是击败吴国荆州水军,斩杀吴水军都督陆景,随后突破吴军在江面上布置的铁索阵。随后,王濬和杜预水陆配合,攻克江陵,斩杀江陵都督伍延,至此,吴国的荆楚防线彻底崩溃。
古代战船复原图(唐)
江淮、荆楚一破,吴国只剩下江东最后一块地盘,再也抵挡不住晋军的脚步,亡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负责分段节度的杜预致书王濬说: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亦旷世一事也。
王濬扬帆直下取金陵接到荆州捷报后,晋武帝司马炎给王濬发来诏令,决心果断,思路清晰,文采亦佳,照录如下:濬、彬东下,扫除巴丘,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骛,直造秣陵,与奋、戎审量其宜。杜预当镇静零、桂,怀辑衡阳。大兵既过,荆州南境固当传檄而定,预当分万人给濬,七千给彬。夏口既平,奋宜以七千人给濬。武昌既了,戎当以六千人增彬。太尉充移屯项,总督诸方。
二月十八日,王濬接到晋武帝第二道诏令,受命为平东将军,都督益、梁诸军。王濬、唐彬按原计划在荆州得到杜预万余人增援后,二月下旬会同胡奋、王戎军共八万余人攻夏口、武昌。吴国江夏太守刘郎、武昌督军虞昞向晋军投降。
三月,王濬统率水陆联军,仍以唐彬为前锋,自武昌东下,直指吴都。当王濬统率的大军抵达秣陵西南约五十里的三山时,吴帝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万余水军迎击王濬,但吴国水军不战而降。
这时,吴帝孙皓眼看晋国王濬统率的水军马上就要攻进吴都,王浑、司马伷两路大军也在吴都对岸准备过江,他知道大势已去,只得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建议,同时派出三批使者,分送投降书给王濬、王浑、司马伷,请求投降。
三月十五日,王濬水军过三山,负责分段节度的王浑请王濬靠岸议事,王濬派使者乘小船到北岸去告诉王浑说:风利,不得泊也。胜利就在眼前,他哪里还肯停留半刻?扬帆直下取吴都!
吴国灭亡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濬统率的水陆军八万余人,方舟百里,鼓声大作,浩浩荡荡,开进吴都建业。吴帝孙皓面缚舆榇,来到王濬军门投降。王濬为他解缚焚榇,以礼接见这位亡国之君,接受他投降。王濬代表晋国接收吴国图籍,计四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四十三郡、五十二万三千户,军队二十三万。吴国自孙策开国,至孙皓亡国,共历五十七年。
北对南的经典之战
在三国之间,中国历史上还有出现过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况,而在三国之后,南方相继出现东晋、南朝宋、南齐、南梁、南陈等多个割据政权,如何突破长江天险统一中国,成为北方政权的难题,而西晋灭吴就成了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从地形上看,南方地区分为江东、荆楚、巴蜀三大地缘板块,这三大板块通过长江相互沟通,分别对应江淮、荆襄、汉中三条防线,而中国的地势又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因此北方政权要想灭亡南方政权,必然是自西向东,顺江而下,依次拿下巴蜀、荆楚,最后水陆合计直取江东。
例如西晋的统一之战,曹魏政权时期,魏国兵出汉中,灭亡蜀国,控制了长江上游;西晋代魏后,在巴蜀地区训练水军,时机成熟之后,水军出川,配合襄阳的陆上部队,夺下荆楚;而后顺江而下,攻克吴都,完成统一。西晋灭吴是如此,隋灭南陈也是如此,蒙元灭宋还是如此,理解了这一战略,分析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就有了思路,例如:为什么襄阳城一破,坚持了四十多年的南宋三年不到就被蒙古灭亡。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