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满族人和旗人有个什么区别(清朝皇帝是旗人还是满族人)

时刻小站 153

清朝总督作为执掌地方军政的封疆大吏,其位置不仅管辖地方,跟能影响中央。朝廷对总督也极为器重,从正二品官阶一路兼职,将挂衔兵部尚书和兼任右都御史列为常态,升为从一品,并且根据各地情况给总督加兼职,成为地方最有实权的官职。

当然,如此重要的位置,自然不会所用非人。对皇帝来说,总督不仅需要能力足够,更要求足够忠心。他们在掌权后,依然能够执行朝廷政令,不会因为掌权而忘乎所以,跟朝廷叫板。

不过,跟其他朝代不同,清朝选官时,必须同时兼顾旗人和汉人出身的官员。清朝以八旗定天下,以汉人治天下,两部分人对清朝都不可或缺。顺治年间,清朝公开提出满汉大臣平等的说法,并且在官员俸禄上不做区分,只按照品级划分。

但是,清朝八旗力量仍然占据上风,首崇满洲仍是主要政策,一些重要官职都会留给八旗官员担任。在这两种政策影响下,清朝只能根据形势来决定总督的人选任免。而通过这种高级官员的人选变化,我们也可以很好把握住清朝历史脉络的变化。

顺治年间,清朝刚刚入关时,当时天下未定,而满洲、蒙古族大臣大多没有治理地方的能力,所以清朝常常把总督的位置交给汉军八旗出现的官员担任。顺治年间,清朝派往江南地区担任的总督,全都是汉军八旗出身的官员。

跟一般汉人大臣相比,汉军八旗的大臣对清朝而言,比较可以信任。如果交给那些没有治理经验的满族、蒙古族大臣负责,不仅容易把地方政务搅成一团乱麻,对刚刚建立统治的清朝不利,而且地方权力容易被书吏幕僚架空,总督成为空架子。

从康熙年间开始,清朝用人政策开始出现改变。满洲大臣、汉人大臣踏上总督位置的数量开始增加。于成龙、李伟都是汉人出身的总督,而且他们连进士都没有考上,就能靠着自己的本事,获得总督的位置。

不过,汉人出身的官员,仍是占据少数。而且,从康熙时期,满洲八旗出身的总督开始替代汉军八旗出身的总督,占据很大比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复杂。

旗人官员有完整的仕途历练过程。他们一般从侍卫、笔帖式的官职踏入仕途,逐渐得到历练,一般来说,如果皇帝有意提拔,官员会在中枢地方,甚至皇家事务上历练。也就是说,旗人官员即便没有参加科举,但是在不同岗位历练下,处理政务能力并不会太差。

而且,清朝对旗人官员的倾斜并未改变。虽然会提拔汉人到重要岗位任职,但对于清朝皇帝来说,旗人官员仍是他们更为信任的人。

不过,在康熙、雍正时,这种情况还不算明显,到了乾隆时期,他对八旗更为重视。他提拔了大量旗人官员到重要官职上。在乾隆时期,总督职位上,旗人官员比例迅速增加。尤其是满洲八旗的官员更多。但是,到乾隆时,八旗风气已经陷入怠惰中。这种怠惰的风气几乎是不可挽回的。以至于乾隆曾多次下旨训斥都没有办法改变。

到了嘉庆、道光时期,清朝国势衰退,旗人官员又大多无法担当重任,清朝只要起用大量汉人大臣担任重要职位。比如道光时期,起用了陶澍担任两江总督,整理当时两淮地区积弊已久的盐政,获得极大的成功。

这种八旗官员衰微的情况并未好转。尤其是咸丰以后,清朝内外积弊。不仅各地陆续爆发叛乱,一度夺走清朝半壁江山,外部也有列强重重威胁。而清朝原本依赖的八旗军和绿营军都不堪再战。清朝只要给政策,让各地编练地方团练。当时奋而自起的官员中,虽然有少部分旗人官员,但大部分以汉人官员为主。

他们平定叛乱后,进入朝廷担任要职。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一大批淮军、湘军将领。他们当中,很多人在战后都升任总督职位,挤掉满人大臣的位置。

​虽然在当时,很多人仍想提倡八旗优先,例如创办京师同文馆的时候,恭亲王就强调,要从八旗中选择,让汉人学习,他不能放心。在引进新式武器装备军队时,也是八旗优先。但是,形势比人强。八旗官员想要继续占据高位的情况已经很难延续下去,

虽然晚清时,旗人官员中确实涌现出一批能臣干吏,但总体来说,长期处尊养优的生活,以及缺乏竞争的环境,都让他们能力较差,无法适应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所以,到了晚清的时候,总督中汉人大臣已经占据多数,成为不可逆的现实。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