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苏联和美国曾在二战中联手暴揍希特勒德国,斯大林和罗斯福也曾经亲密友好过,然而共同的敌人灭了之后,这俩意识形态天壤之别的强权就开始互怼了,完全成了水火不相容的敌手,"冷战"就是这样开始的。战后的1949年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拉扯一帮"自由民主"的西方小弟兄如英、法、意、加、荷、比、丹、葡等国成功组团(后来希腊、土耳其、联邦德国即"西德"也加入了这个帮派),搞了一个名叫"北大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帮派,以对抗苏联为首的"红色阵营",要知道,当时东欧好多国家都受苏联影响,变成了美国仇视的社会主义国家。
杜鲁门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不服啊,你老美不是搞了个"北约"么?那我们苏联也搞一个"约"。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红色军事集团——"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了,这个"约"因为是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成立的,故得此名。"华约"的军事力量可谓典型的"八国联军",除了老大苏联外,还有七个欧洲的社会主义"小弟",即: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即"东德"。当时的德国由于二战战败,被苏、美、英、法四强一劈两半:资本主义的联邦德国即"西德"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即"东德")和匈牙利。欧洲还有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南斯拉夫,没和他们一起玩,因为南斯拉夫共产党领袖铁托元帅特有种,一贯不服斯大林,坚持维护南斯拉夫的独立地位,大搞"不结盟运动",所以南斯拉夫自然也没有跟着他们组团,由于铁托太猛,南斯拉夫又和西方关系不错,所以苏联没敢把南斯拉夫怎么着。而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袖霍查也有点个性,他后来不爽苏联了,于1968年9月宣布退出了"华约",而苏联由于觉得阿尔巴尼亚临近"北约"国家,又和崛起的新中国开始了亲密友好,实在管不了,也就法去"惩罚"阿尔巴尼亚了。
卡斯特罗与赫鲁晓夫
这苏联搞"华约",有俩意图,除了和美国的"北约"对抗外,还想加强对东欧小弟们的控制。从此,俩约以军事形式猛烈互怼的时代开始了。
北约联合武装无部队的第一位总司令是二战牛人,即指挥诺曼底登陆战役的美国陆军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1953年又当选为美国第34任总统),华约武装的第一位总司令自然也不能由一般的将领担任。赫鲁晓夫选择科涅夫元帅为华约首任老总。这科涅夫是二战中苏联最杰出的战将之一,特擅装甲突击及各兵种协同作战,屡次重创德军,而且在关键的最后决战中,他和苏联第一战将朱可夫元帅争抢柏林,他的军团进展得比朱可夫军团还神速,只不过斯大林还是把攻克柏林的首功给了他最喜欢的朱可夫。一贯不服朱可夫的科涅夫气得不行。还好,华约首任老总的重任,还是让科涅夫有些欣慰的。
艾森豪威尔
这"华约"有好几个委员会,政治的、外交的、国防的,分为"联合武装部队"和"一体化部队"两种,其军事实力甚是厉害,最多时总兵力超过357.31万人,陆军182.3万人、海军33.8万人、空军和防空兵力约97.6万人、火炮7.1万余门、坦克近6万辆,战术导弹1600多枚,舰艇2000余艘,新型飞机1.1万余架。"华约"的武器装备数量已超越了"北约"。
说来也挺讽刺的,"华约"的重大军事行动没有针对"北约"国家的(如果那样,真就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了),而都是去教训"不听话"的自己人,最轰动的一次就是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捷克共产党新领导人杜布切克要抛弃"苏联模式",进行"民主改革",史称 "布拉格之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大怒,遂出动华约50多万大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把杜布切克逮到了莫斯科。有趣的是,这一事件,导致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它就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此事为背景写作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如今,美国为首的"北约"依旧欢腾,而"华约"早就没了,因为上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地球上发生了一连串的惊天大事:两德统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连"老大"都没了,这"华约"自然也随之完蛋。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华约"正式解散的会议是在那个曾被它"强暴"过的城市举行的,即捷克首都布拉格。时为1991年7月1日。
本文为李萌独家撰写,喜欢的,记得订阅本头条号。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