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纹螺的特点(织纹螺好吃吗)

时刻小站 173

夏天的味道越来越浓了。南方海边城市许多吃货都开始往夜宵大排档跑了,炒一盘海蛳螺,开一瓶啤酒,吹着风,特别享受。不过,你知道吗,这些美味的海狮螺也隐藏着危险。

织纹螺是什么?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甲锥螺,它是新腹足目织纹螺科。

这种螺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他们的足迹,它们喜欢栖息在浅水的泥沙基质中,但有时也会跑到深水中隐居。据统计,织纹螺科全世界约有400种,中国沿海有多达60余种,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

织纹螺的外表看上去是螺丝状外壳,有螺旋部和体螺层两部分,螺旋部尾部较尖,体螺层较大,整个螺体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

织纹螺里有什么毒素?

织纹螺含有河鲀毒素,易导致食物中毒。河豚毒素毒性比氰化钠大几十倍,它可以麻痹人的神经,导致肌肉麻痹。

一般中毒潜伏期只有半小时到3小时,死亡率大约50%。人中毒后首先会有腹痛腹泻等症状,随后手指、脚趾发麻,嘴唇、舌尖发麻。

再然后会有四肢无力、走路不稳、说话不清、视觉模糊、四肢麻痹、呼吸困难等症状,最终病人会死于呼吸肌麻痹。

河豚毒素中毒尚无特效的解毒药物,救治的关键是一旦出现中毒征兆,立即催吐、洗胃,尽可能排出毒素。

正因为毒性如此大,我国原卫生部2012年公告(2012年第13号)明确要求,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发布过风险警示:食用织纹螺中毒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中毒潜伏期一般在10分钟至3小时。该毒素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织纹螺中的河豚毒素从哪里来?

河豚毒素最早是在河豚身上发现的,所以叫河豚毒素。一般人也很难想象织纹螺中会有河豚毒素。

不过,科学家后来发现,可以携带河豚毒素的水生生物很多,比如蝾螈、螃蟹、海星、蛤蟆、章鱼、贝类等都可能携带这种毒素呢?为什么呢?

因为,河豚毒素并不是由于这些动物产生的,而是由于海洋里的细菌产生,在海藻上沉积,然后通过食物链富集,进而进入河豚、织纹螺等的公务体内。

织纹螺的主要食物的藻类植物。如果它吃了带有毒素的藻类,毒素就会体内富集,从而成为有毒的生物。织纹螺吃岩石上有毒藻类的时候,实际就是毒性逐渐聚集的过程。

而且,随着海洋环境的污染,如赤潮的频发,就更容易在织纹螺体内蓄积河豚毒素。

还有科学家就发现,织纹螺还会以河豚鱼的鱼卵为食物,吃下去后就会在体内蓄积河豚毒素。

经检测,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毫克—0.9毫克,也就是说,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有可能致人丧命。

通过螺纹方向可以判断织纹螺是否有毒?

既然织纹螺毒性如此强,但又这么好吃,很多人就想,那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辨别哪些织纹螺是有毒的呢?我不吃有毒的不就行了吗?

网上就有人推荐大家用螺的螺纹方向来判断是否有毒。有的说,螺纹是逆时针的就是有毒的,顺时针的没读。是不是真的这样呢?

其实,螺纹方向跟是否有毒完全没有关系,用其本身的螺纹方向判断没有依据,如果这样判断,很容易中毒。

因为,织纹螺中致命的毒性是从生长环境中获得的,跟它的螺纹方向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虽然织纹螺这么危险,但大家依然欲罢不能,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为什么人们总是欲罢不能呢?其中的秘密在于,河豚毒素轻微中毒时,四肢松软,感觉飘飘然,有一种类似吸毒后的快感,但又不会成瘾。

但是呢,河豚毒素的毒素剂量并不容易控制,每年日本都会有近百人因此丧命。所以,建议大家还是要管住嘴,不要吃任何来历不明的织纹螺。

参考资料:

[1]王雯,蔡立哲,刘炜明等.福建沿海织纹螺形态分类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z1):171-175.

[2]苏捷,许旻,姜琳琳等.节织纹螺饲喂富集河豚毒素及相关差异蛋白表达的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4,9(6):1060-1067.

[3]罗璇,于仁成,王晓杰等.中国沿海部分地区半褶织纹螺的毒性及毒素组成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6,47(2):327-335.

[4]张农,苏捷,刘海新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织纹螺科的种类与毒性[J].生态毒理学报,2009,4(2):289-294.

[5]于仁成,周名江,李爱峰等.中国沿海两例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中织纹螺体内毒素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7,14(5):801-806.

[6]张农,苏捷,刘海新等.织纹螺毒素来源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0,29(5):705-707.

[7]林中,方光伟,吕伟等.织纹螺中河豚毒素限量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24(2):145-148.

[8]关于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公告[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2,(10):19-19.

[9]刘伟成,姜蒙蒙,黄晓林等.织纹螺的生物学特征及毒性分析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2,31(3):181-186.

---------------------------------------

作者:阮光锋,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果壳网吃货研究所副所长,头条号签约作者,专栏作者。

微博:@阮光锋

公众号:阮光锋(ruanguagnfeng)

语音提问:分答搜阮光锋

欢迎订阅,收获更多有用、有料又靠谱的食品知识........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