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是多少ml(5g白蛋白多少ml)

时刻小站 292

人血白蛋白是人血浆的一种正常组分,与生理白蛋白作用相似。它占健康人血浆蛋白总量的52%~56%,其主要作用是使血浆维持正常的胶体渗透压(占血浆总胶体渗透压的70%~80%),主要调节组织与血管之间水分的动态平衡。

与盐类及水分相比,白蛋白分子量较高,透过血管内膜的速度较慢,因此使白蛋白的胶体渗透压与毛细血管的静水压相抗衡,以此维持正常与恒定的血浆容量。

在血液循环中,1g白蛋白可保留18ml水,故每5g白蛋白保留循环内水分的能力约相当于100ml血浆或200ml全血的功能,可起到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白蛋白也是一种运输蛋白,它对某些离子和化合物有较高亲和力,能与这些物质可逆结合,发挥转运功能。白蛋白还为机体提供大量的氨基酸储备,20%人血白蛋白50ml,其氨基酸储备功能相当于400ml全血。

药用人血白蛋白来源于健康人血浆,经两次 60 ℃ , 10 小时加热灭活病毒处理。

临床上用于:失血创伤、烧伤引起的休克;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部分低蛋白血症的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用于心肺分流术、烧伤的辅助治疗、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但临床使用中也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1:白蛋白都可以改善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

临床上应用白蛋白的误区之一是将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品用于手术后患者、营养不良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或危重患者。事实上,外科患者术后处于高代谢状态,表现为蛋白分解代谢加速,合成代谢下降,造成是持续的负氮平衡。

另一方面,外科手术创伤早期,机体存在全身性的炎性反应,大量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加,产生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部分白蛋白渗漏到组织间隙中,导致术后早期的低蛋白血症。

因此,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的低蛋白血症并非是营养不良或蛋白分解的结果。

输注外源性的白蛋白并不能改善患者本身的营养状况,其原因可能为:

①外源性蛋白质进入人体后,首先水解为氨基酸,然后再被机体组织细胞所利用,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质。由于各种组织细胞内蛋白质有其特殊性,是由组织细胞自身来合成的,因此外源无法提供。白蛋白的分解产物内缺乏合成其他蛋白质的色氨酸,故营养价值低。

②从代谢的角度看,以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充并不恰当,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1天,人体仅能利用降解生成的氨基酸,而当日输入的白蛋白并不能发挥营养作用。

③输注外源性白蛋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由于氮供应不足所致的各个组织器官蛋白质合成不足的问题。

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只是一个现象,从营养角度看,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热卡和氮的摄入不足所致。

要改善外科病人术后高分解代谢、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应该提供合适的能量和营养底物。营养底物中,氮的供给应选择平衡型的氨基酸制剂,而非白蛋白。

误区2:白蛋白可以促进伤口愈合

传统观点认为,即使对手术后病人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时,静脉输注白蛋白可提高或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术后组织水肿,促进伤口特别是吻合口的愈合。

事实上,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尽管输注白蛋白可提高血清白蛋白的水平,但并没有改善病人原发病的治疗效果,也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或改善临床预后。

由于目前医用白蛋白的来源为献血者的血浆经血浆分离和灭菌处理后配置而成,当前我国血源紧张,所以白蛋白价格昂贵,术后输注白蛋白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社会负担。

误区3:提高机体免疫力

临床上应用白蛋白的另一误区是将白蛋白作为强身剂,用于提高机体免疫抵抗力,这就更加错误了。

因为白蛋白不但不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如制剂中的微量α-1酸性糖蛋白)反而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

此外,给白蛋白含量正常患者输注外源性白蛋白还可抑制机体自身白蛋白的合成,加速白蛋白的分解,并可导致循环负荷过重、血钠增高等副作用。

误区4:无指征用于体液治疗

对于外科手术后早期或内、外科危重患者,体液治疗是基本也是重要的一种疗法。其目的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充足的体循环和微循环,以保证良好的组织灌注和氧气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目前,临床上将白蛋白作为一线容量扩充剂用于体液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在腹主动脉手术、急性缺血性卒中、早产儿、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中作为液体治疗,与晶体盐溶液相比白蛋白无明显益处。

在严重创伤、手术、感染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病理情况下,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白蛋白不可避免地渗漏至组织间隙中,随之水也从血管内转移到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和灌注下降,加重组织氧供需失衡,使病情更加恶化。我要上头条头条健康

清风计划头条辟谣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