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开年,新冠便席卷全国各地,此次的疫情令我们的春节假期延期。然而,此假期可并不同往日的假期那般好过,我们每天都在被酒精喷洒着,每个人用一次性口罩遮住了本该灿烂的笑容,仿佛整个城市上空都弥漫着恐慌与不安的气息。
我们响应着钟南山老人的号召,尽可能的足不出户,有效地避免疫情的传播与被传播,这样算下来,从1月24日(除夕)至今已有近1个月的时间。
虽然疫情目前得以控制,但是我们仍坚决不能掉以轻心。
请铭记,我们隔离的是疫情,但我们不被隔离的是心中的那份爱。
为什么要在文章开篇说这么多关于疫情的事情呢?大概是因为,本次的疫情,使我更加懂得珍惜。
遥想SARS那年,我年纪尚小,还不太明白生命的可贵,以及爱的真谛。
而现在的我,不仅仅懂得爱,并且更加珍惜和感恩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如同在本书《我们仨》中杨绛先生在写到: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是呀,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中总会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永远不过是一个形容词而已。
杨绛(钱钟书的夫人)于92岁的时候以叙事的形式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令读者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内含大量钱钟书与杨绛的生活照片还有一家三口的合影照片以及书信图片等。
一家三口的合影
杨绛先生,一位先后与爱女和爱人阴阳相隔的老人,在经历了命运的捶打,仍坚强地孤独前行。并将这个温馨且饱经风霜的家庭用这世间最温暖的词句与世人分享。
她用着平淡的文字,记录着平淡生活。淡淡的开始,淡淡的终了。或许,这便是她缅怀逝去之人最好的方式吧。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部分,书中写到杨绛先生的一个梦境,也是本书的第一个梦境——她梦见钱钟书先生丢下她自己先走了,越走越远,怎么喊都没回应。后来,杨绛把这个梦境告诉了钱钟书,钱老安慰她说:这是个老人的梦,我也常做。杨绛在书中写道: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似乎也是在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之说回忆着女儿与钱老相继离世的变故,书中写到: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的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从梦中惊醒,回到现实中来。这种抽离的痛楚,大概犹如从悬崖上坠落一般吧,杨绛在书中写得虽说是落在了床头,而我分明能清楚地感受到这股粉身碎骨,撕心裂分的痛。每每读到这里我总有一阵清冷的悲凉涌上心头,泪肆意的挥洒。
第三部分:杨绛回忆着她与钱老的美好爱情,从青涩到迟暮。钱钟书先生生前工作辗转各地,反复无常之后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这简洁的一句话蕴含着他们之间无比深厚的情。临死之前也不忘嘱咐杨绛:好好活。她还回忆着与爱女圆圆相处的美好时光,爱意,暖意溢出了文字。后来,爱女圆圆因病逝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之苦,想必,这世间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了。直感叹,命运多舛,造化弄人。
结尾部分杨绛写到: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在杨绛的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之后的那许多年里,她一个人思念着他们仨。
杨绛与钱钟书的书信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
相守相助,我们相聚相失。
正如书中所写到: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合上书,我体会着杨绛老人对于家的理解,对于爱的诠释以及对于生命的意义的解读......我想杨绛是幸福的,至少她还有思念,至少她还时常在梦中。
人世间本无永恒。能与爱人携手相伴、不离不弃、此生珍惜彼此地走过人生的每一个时刻即是永恒的幸福。
我愿比我爱之人活的更长久一些,并非为留恋这世间芸芸。
而惟愿这阴阳相隔的别离之痛,这夜不能寐的思念之苦,我一人承受便好。
犹如杨绛一样:我一人思念着我们仨。
于我而言,这便是我所理解的爱的真谛。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