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文图无关
导言
欧阳修、苏轼是宋代历史上前后相承的两位文坛宗师,他们还是一对著名的师生。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那年,欧阳修是主考官,两人由此结缘,建立师生之谊。
登第之后,苏轼恭恭敬敬地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表达对老师知遇之恩的诚挚谢意。收到信后,欧阳修高兴地给自己的挚友梅尧臣写信,说他读苏轼的信真是快哉!快哉!还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那种兴奋的神情真是溢于言表,跃然纸上。随着对苏轼了解更加深入,身为文坛盟主的欧阳修对苏轼语重心长地说,我将老矣,付子斯文。把殷切的期望托在苏轼身上,希望他能成为下一代文坛领袖,担起引导文化发展的重任。事实证明,苏轼没有辜负老师的瞩望,他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新一代的文章宗师。
苏轼手书《醉翁亭记》拓片
欧阳修、苏轼这两代文坛盟主前后相承,奖掖人才,扶持后进,将宋代文化推向了高峰,他们可以说是北宋黄金时代的核心人物,他们先后辉映,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历史的大脉络可以从他们的立身处世和文章著述中探求。所以,他们倍受后人关注。
王水照先生
在当今宋代文史研究方面,王水照先生是首屈一指的学者。王先生是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还是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主要代表作有《苏轼选集》《唐宋文学论集》《苏轼论稿》《苏轼研究》《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自选集》等,又著有《半肖居笔记》《鳞爪文辑》《走马塘集》等学术随笔,编有《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历代文话》等古籍文献,另外还主持编译有《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第一辑、第二辑)等书。所撰著作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多项,2012年获上海市学术贡献奖,是当代宋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与拓荒者之一。
王先生特别钟爱苏轼这个人物,他的很多著述都是以苏轼为中心展开的。王先生今年接收记者采访时说:初次接触苏轼的人,容易被他的‘全才’特点所吸引。在他那宏博的文化知识、成熟的艺术技巧、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验面前,人们难免错愕、惊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体验的积累,我逐渐认识到,苏轼的意义和价值似不宜仅限于文学领域。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深邃精微的人生思考。(《解放周末》6月4日)在先生看来,苏东坡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身份从诗人、文章家、书法家、政治家、绘画家到美食家,不一而足。苏轼一生乐观豁达,三起三落,始终保持初心,关注社稷,追求美好事物,坚持艺术创作。苏轼的品格令后世的知识分子倾慕不已,清代、近代更有一批忠实的拥趸在十二月十九日这天办东坡生日会。如今步入耄耋之年的王先生仍会每天和书待在一起,读得最多的仍然是东坡的书。
崔铭老师
崔铭老师是王先生的弟子,自1995年追随王先生,攻读宋代文学,2000年博士毕业后,又去南京师范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2002年入同济大学,现任该校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著有《张耒年谱及作品编年》《大学语文》《唐代诗歌选》《宋代诗词选》等书。
崔老师秉承师学,她的学术研究以欧阳修、苏轼等北宋著名文学家为中心。她说:欧阳修、苏轼的人生都极为波澜壮阔,既备尝世路艰险,遭遇家庭生活的不幸,又享受到世人渴慕的富贵与荣耀,却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旷达,积极进取,在顺境中不迷失自我,心境恬淡,在尽职尽责地完成作为一名官员的社会责任之余,潜心学术文化事业的创造,为后世留下言说不尽的精神文化遗产。他们生活的年代虽然距离我们已近千年,但诸如得失祸福、升沉顺逆等生活形态或境遇和今天完全一样,他们的人生历程,对于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巨大的现代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先生、崔老师致力于宋代文学、文化研究多年,倾慕欧、苏文学与人格。1998年,他们合作撰写了《苏轼传》。在撰述时,他们遵循无一‘事’无来历的信史宗旨,却不主张无一‘字’无来历,也就是说,写传记既追求叙事的文献根据,而又允许作适度的想象和推演,同时非常重视传主的文学创作,采取以译代注的方式对作品予以阐释。传记叙述一气呵成,文笔洗练。十年之后,他们又以同样的写作思想联袂撰述了《欧阳修传》。这两部传记,根基作品,细述诗人生平行迹,用事实表彰诗人性情、精神和品格,它为我们呈现了两个生动活泼的宋代文豪。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开拓宋代思想文化的巨人
欧阳修出身孤寒,父亲早逝,母亲教他识字读书。少年欧阳修资质颖异,很早就显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后来在胥偃的奖掖和扶助下,他科考中第,走上仕途。
欧阳修仕途展开的起点是西京洛阳。在洛阳,他加入了以钱惟演、谢绛为中心的朋友圈,在这里,他结识了尹洙、梅尧臣等人,梅尧臣成了他终生的挚友。朋友间的唱酬和砥砺,锻炼了他的文学创作能力,开阔了他的眼界。
后来在王曙的推荐下,欧阳修转入汴京任职。意气风发的欧阳修勇于言事,支持范仲淹,批评宰相吕夷简,后来因痛骂高若讷为伪君子而被贬到荒凉的夷陵。在夷陵,他用心研究经学,开始撰述《新五代史》。
庆历年间,范仲淹在朝廷主持改革,欧阳修也回到了朝廷,成了革新派的舆论大旗,政敌们炮制盗甥案诬陷欧阳修,欧阳修离开汴京,去到偏僻的滁州做太守。在这里欧阳修重新省思人生出处的问题,他的思考结晶为《醉翁亭记》。醉翁从此成为他最具标示性的称号。滁州任满,他又转任颍州,在颍州期间完成了《新五代史》。
母亲去世,欧阳修暂时疏离政坛,但在丁忧服满之后,他旋即被诏入京。这次入朝为官,他的境遇要好多了,一路升迁,最后成为亲近皇帝的侍从官。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他被任命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利用这次机会革新文风。这一年他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朱光庭等人,网罗了北宋中后期政界、文学界、思想界的大部分重要人物。在这个时期,他还与宋祁等人完成了《新唐书》。欧阳修为北宋开创了新的文化局面。
重新全面修订
精心编辑校订
高清书画插图
晚年欧阳修德高望重,做了很多大事。仁宗后期,他与韩琦等一起促使仁宗早立太子;英宗继位后,他们又促使太后及时归政;英宗早逝,他们又辅助神宗即位,为稳定政局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如此,但政敌们并没有放过他,他们附会流言,再次炮制出通媳案,肆意毁谤欧阳修。年老的欧阳修十分疲惫,他决意退隐。宋神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准许他安居颍州,颐养天年。在颍州,他终于可以在山水中徜徉,在文籍中悠游,时光多美好,可惜生命却也接近了终点。熙宁五年(1072)闰七月,六十六岁的欧阳修病逝。
这本传记以欧阳修的生平事迹为经,以诗文作品为纬,以诗、词、文入传,书中引述的作品六百多篇,该书完整地叙述了欧阳修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开拓过程,展现了一代文宗丰富多面的性格样貌、豁达弘毅的思想品格和光辉灿烂的政治、文学、史学成就。
《欧阳修传》内文版式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偶像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苏轼出生于眉山县,二十一年后,他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告别故乡,赶往京城,参加科考。他的才华震动了主考官欧阳修,一举成名。
苏轼才华出众,但并没有即刻平步青云,宋代的官员大多循例历练,逐步升迁,苏轼也不例外。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丁忧服满的苏轼再次入京,这时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推行变法,苏轼并不认同新法,于是他自请外任。熙宁四年年底,他离开汴京,赴任杭州通判,之后相继出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作为地方官,他尽其所能地纠正变法造成的弊病。
苏轼到湖州上任不久,嫉恨他的政敌开始悄然罗织他的罪名,他们拿着苏轼的诗文,寻章摘句,谓其诽谤先帝、皇上和新法,神宗震怒,下令将苏轼送交御史台审问。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诗案完结,苏轼被贬黄州。
重新全面修订
精心编辑校订
高清书画插图
在黄州,苏轼开始使用东坡居士雅号。在这里,他出入佛道,静参荣辱得失,思想、胸怀、境界都得到了升华。文学上,他收获了千古传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
元丰七年(1086),东坡离开居住了五年的黄州,这是将被重新起用的信号。不久即被任命为登州知州。宋神宗去世,太后主持大局,反对变法的人纷纷起复,回到朝廷掌握大权。苏轼也被诏回汴京委以重任,并很快升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成为玉堂里的重臣。反变法派对一切变法措施无论合理不合理,一概否决,苏轼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他极力维护他认为合理的一些变法措施,结果招致顽固派的不满;与此同时,他又深陷蜀、洛党争的漩涡中,进退维谷。因此,他再次请求外任,随后朝廷任命其为杭州知州,任满后移颍州,可惜好景不长,哲宗亲政,政局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法派重执大权,并肆意报复反变法人士(被称为元祐党人),苏轼首当其冲,他被贬到充满瘴气的岭外惠州安置,不久又被贬到更远的儋州。那些政敌欲置苏轼于绝地,令其绝望而死。但是他们低估了苏轼,他们不知道身处绝域的东坡愁怀散尽,心胸早已澄明,得失已不挂怀矣。
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新皇帝打算弥平新旧党争,苏轼获赦,返回中原。经过长途跋涉,苏轼到达常州,也许因为太劳累,一代文豪竟溘然而逝。
苏轼晚年曾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其实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落差令人难以想象,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人生中最沉重的经历。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苏轼最终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超然得失的人生境界,成为后人倾慕不已的偶像,他也因此赢得了坡仙的称号。
苏轼一生创作丰富,人生中的很多细节都可以通过作品来还原,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援引相关文章八百余篇,同时结合宋代历史文化分析,忠实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超然得失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苏轼传》内文版式
《欧阳修传》《苏轼传》修订感言
《欧阳修传》《苏轼传》都是口碑很好的佳作,这次在我社编印,作者做了全面的修订。关于修订的情况。崔铭老师说:
《苏轼传》初版时间是2000年,甫一上市,即赢得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随后《欧阳修传》完成,出版社遂以姊妹篇的形式,将两部传记于2008年同步推出,市场反映良好。于是,2013年再次改版重印。在过去的三次再版和十余次重印过程中,均有过零星修订。
此次再版,作者和编辑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我们听取了许多热心读者的意见,吸收了近二十年来部分新的学术成果以及作者自己的学术思考,对于一些不是特别经典的、或者是与传记叙述本身粘合不够紧密的作品原文进行了适当删削,同时在标题、语言文字等多方面进行了精心打磨,并一一核对了书中引用或叙及的几乎所有原始文献,改正了一些讹误。在此过程中,作者和编辑通过微信、电子邮件频繁互动,仔细商讨,几易其稿。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新版欧、苏传相较于之前各个版本更为严谨、精炼、优美,敬请广大读者朋友关注。
《欧阳修传》《苏轼传》书籍设计
(一)关于封面
本书装帧设计由我社著名书籍设计师刘远担任。关于设计中的一些细节,他有一则简述,贴出来与大家分享。
刘远: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人物,课文里有很多他们的作品,一般读者并不陌生,因此在设计中,我们一定要给读者传递出一种新颖的感觉。当时拿到这四本书,并没有丛书名,显然这是一套没有丛书名的丛书,要靠设计语言把它们串起来。当时责编给我提的设计要求是既要有现代感,又要有古典的韵味,整体的感觉希望干净利落。以上三个方面是我设计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设计的语言无外乎线条、色彩和材质,设计无非是这三种语言的运用之道。开始时我想采用正向加强的方式增强读者对经典人物的认同,从而感知一本书的内容。比如《杜甫传》这本书,《语文》课本里有一幅蒋兆和先生绘《杜甫像》,很经典。编辑很有心,联系蒋氏家属获得正式授权,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用。我想在封面上用这幅肖像,标示性肯定很强。经过尝试,我发现这幅作品线条是最富表现力的,线条是主格,它对色彩有着强有力的制约,用它,我们只能选择素淡的色彩,色彩稍浓就会覆盖线条表现力。如果以线条作为分隔边界,大面积填色,那么就会导致这幅作品中的杜甫变异或漫画化,这恐怕会让人联想到杜甫很忙的感觉。这种感觉与编辑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杜甫、李白、苏轼都是肖像画,欧阳修没有,四本在这一元素上无法统一。所以,这个方案放弃了。
此外,我还尝试了另外一种方案,即以读者熟悉的山水画作为图像元素,以清纯干净色彩为底色,整体格调亮丽,好像也有雅致的感觉。但不惬意的地方在于山水画元素是为了古典而古典,这是设计上的凑。
后来,我跟编辑沟通,问可不可以用抽象符号,编辑虽说可以,但不免有点心虚。不管行不行,尝试总是可以的。这里所说的抽象符号也不是胡乱找的,我们需要对古代人物精神气质进行提炼,创造出新意象来表达。我问编辑这四个人给人最直接的印象是什么?编辑说,杜甫是仁者的形象,李白是飘逸的诗仙,欧阳修大家都知道他是醉翁,仁爱入世的那一面很突出,苏轼的为人为文都很潇洒,古人说韩潮苏海,他本人有一句词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也无风雨也无晴。仁可以用什么表示?编辑说:仁者乐山。山好办!仙可以用什么表示?编辑说:云生结海楼。云好办!欧阳修怎么也绕不过醉翁亭,苏轼最好用水来表示(最后我做了一个水纹与阳光叠加的图像——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四个核心的东西都有了。这些东西在古代绘画里面都有对应的东西,但是古代绘画大多是写意的,离开了整体的意境,个性都不太明显,我要进行处理,这个处理要做出现代感,我就朝着古人相反的方向走。古人用弯曲松弛的线条,我就用平滑有弹性的线条;古人用灰淡的底色,我就用反白渐变,与环境氛围形成对比。这就是现代的新意象。
以上是元素,但整个封面该如何布局?我想一山不容二虎,已经有新颖的元素了,我们不能再搞创新了。封面一应该大道至简,二要相反相成,封面正背都用淡雅的象牙白做底色,新意象符号就做在上面,书脊则分别运用了中国传统色彩中的石青、藤黄、辰沙、铜绿这四种颜色作为每本书的主色调。这个色调跟书中插图外的色彩格调相呼应,这样一本书的内外在视觉上就贯通了。
书名用字也用格调简约清爽的仿宋。封面下部的辅文是对传主精神的概括,有点题的作用,同时还能较好地抑制画面单调和飘的感觉。这样整本书的气质基本呈现出淡雅、干净,没有污浊尘俗的气质,我相信这气质感觉也是很多读者对这四位古人最起码的心理预期。
关于书中的插图,主要采用前插的方式,特殊之处就是每本书都有一张拉页。条件合适的,我们做了一张局部细节图,如此可以兼顾总体与局部,既不浪费空间,也不违和。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套书的设计感想,稍微遗憾的是用纸,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退而求其次,质感可能稍微弱了一点。
(二)关于插图
这两本传记中的插图是我们这次编辑时非常注重的内容之一。
北宋时期是书、画艺术与文人士大夫生活交融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书、画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欧阳修曾说:有暇即学书,非以求艺之精,直胜劳心于他事尔。(《笔说》),又说: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其中一项就是用大半辈子时间辑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所收拓本数量在当时首屈一指。而苏轼是名列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绘画则与表兄文同为湖州画派的代表性人物。胸有成竹的画学理论就是他在给文同写的一篇文章中生发的,他所作的墨竹独具特色。
第二,欧、苏很注意文学与艺术的沟通,苏轼论王维的诗曾说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他们自己的文字也很注意这种意趣的沟通融会,他们的文学作品,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也都成了宋代以后书画家所乐于表现的题材,并且有很多重要的书画艺术精品流传至今。
欧阳修、苏轼都是跟书画艺术联系非常密切的人物。因此,我们在编辑这两本传记时,就考虑搜罗一些相关的书画作品,放在书中,以便读者在了解他们的立身行事的同时,也能欣赏这些名迹,从而收获双重的享受。
《欧阳修传》中,我们选印的名迹如下:
1、〔宋〕欧阳修书《灼艾帖》局部(故宫博物院)
2、〔宋〕欧阳修书《集古录跋》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宋〕欧阳修书《谱图序稿》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4、〔元〕赵孟頫书《秋声赋》(辽宁省博物馆藏)。这幅书法作品,我们做了一个折页,为的是完整地呈现这件书法作品的笔迹,以总览其格局,同时又做了一个放大的局部,显示一些细节,呈现精彩的笔触状态。
5、〔明〕文徵明书《醉翁亭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灼艾帖》局部
《欧阳修传》拉页
拉页局部
《苏轼传》中,我们选印的名迹如下:
1、传〔宋〕李公麟绘,〔清〕朱野云摹苏轼坐像,(〔宋〕苏轼《天际乌云帖》局部,上海博物馆藏)。这幅画像具有特殊的意义,详细内容参见《苏轼传》中的《后记》。
2、〔元〕赵孟頫绘苏轼像(《行书赤壁赋》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宋〕苏轼书《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件作品,我们特地做了一个长长的折页。中国古代的书画精品,大多经过众多名家保藏,题跋累累,我们平时比较容易见到这件作品中的苏轼笔迹,但对引首、题跋等样貌了解相对较少。这次完整地印出来,也是希望藉此让读者看看一个书法名帖卷轴的完整样貌,丰富我们的视觉经验。
4、〔宋〕苏轼绘《枯木怪石图》局部。这是近年佳士得拍卖的一幅作品。
5、〔宋〕《赤壁图》(佚名,故宫博物院藏)
6、〔明〕仇英 绘《赤壁游》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传》拉页
《寒食帖》拉页局部
传〔宋〕李公麟绘,〔清〕朱野云摹苏轼坐像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