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曾说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的确蕴藏着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与想象力。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与想象力的结晶。就拿各省的简称来说,往往只有一个字,可我们却可以透过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看到这个省的历史文化,比如山西的简称晋,我们可以想到秦晋之好、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和三家分晋等等。
山西既然可以简称晋,江苏的简称为何不是吴?想当初吴国以吴(今江苏苏州)为都,西破楚之郢都,南灭越国,北击齐国,一举从晋国手中夺取春秋霸主之位,是何等的豪气万千?为什么江苏的简称最终会选择苏?是因为苏比吴更合适吗?
春秋时期的吴国
一、苏的由来
1、姑苏之名
传说大禹治水时有一个名叫胥的得力助手,因其功勋卓著被封于吴地,故名其地为姑胥,姑字在当时是发声词,没有实质上的意义,所谓姑胥,可以理解为胥的地方。胥在吴语中的发音与苏相似,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逐渐将姑胥转音为姑苏,这种说法源于东汉文学家王符的《潜夫论》,南宋名臣范成大在编纂《吴郡志》时对姑苏之名的由来完全照搬了王符的说法。
然而无论是南宋,还是东汉,离上古时期未免太遥远了,即使是商朝,其有效统治区域都未能辐射至长江下游,更何况是上古时期。由此而言,此种说法的可信度着实不高。那么姑苏之名到底从何而来呢?据现在的学术界观点来说,姑苏来源于吴国,周文王姬昌的大伯父泰伯为了成全父亲想传位于三弟季历的想法,便携二弟仲雍离开周原,跑到位于山西的吴山一带定居。
泰伯雕像
及至周武王灭商,派人找到了仲雍的后裔周昌(泰伯无后),将其封为侯爵,等到周公旦东征,周昌这一支被封在俎地(今江苏邳县),建虞侯国,虞通吴,又为吴侯国,此事在早期考古发现的俎侯夨簋中有明确记录,即迁侯于俎。吴国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发展,逐步侵蚀越人地盘。在寿梦继位之前,吴国向南拓展到了今天的马鞍山和南京一带,为了避开与中原大国的竞争,遂迁都于姑孰(今安徽当涂)。
等到吴国征服了大量邗越部落后,又迁都于邗(今江苏扬州),吴国又称邗国。然吴国的西边有一个异常强大的楚国,虽说寿梦继位之后积极向晋国靠拢,以图借晋国之力抵御楚国,但是楚国的上游优势还是太明显,故而寿梦之后,吴国都城逐渐南迁到今苏州一带。因吴国曾经长期以姑孰为都,故而吴国内外皆习惯继续称新都为姑孰,且孰与苏音近,久而久之,苏州之地便有了姑苏之称。
早期的吴国还未到太湖流域
2、苏逐渐成为正式地名
史载吴王阖闾在都城附近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姑苏台,姑苏台所在的一座小山因此得名为姑苏山。隋文帝在灭南陈后,为了消除前朝的不利影响,发起了一次大规模改地名活动。作为南陈核心区域的吴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都是出门阀、出猛人的地方,比如吴中四姓。隋文帝自是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危险之地,遂下令取姑苏山之苏字,将吴州改名为苏州。自此,苏州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在隋炀帝、唐高祖和唐玄宗几个喜欢改地名的皇帝手中,苏州之名几经变动,不过好歹是给后世留下了较深的印记。唐肃宗即位后,苏州之名算是在唐朝固定了下来,一直沿用了一百多年。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方才将唐之苏州更名为吴越之中吴府,后又改为平江军。吴越国在被宋朝和平演变后,平江之名未作变动。
唐朝时期的苏州
元朝末年,以应天府为大本营的朱元璋打败了以平江府为大本营的张士诚,聪明的朱元璋借鉴前人之经验,将平江府改名为苏州府,此后一直到清朝都未做改动。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从原江南布政使司中分出了一个江南右布政使司,后来又取辖区内最有代表性的江宁府和苏州府之首字命名为江苏布政使司,苏字由此被用于省级行政区之名。
自康熙六年诞生江苏布政使司(治所为苏州),到乾隆二十五年分江苏布政使司为江苏和江宁两个布政使司,苏州给大江苏做了近百年的首府,人们因此常称大江苏为苏省,当然称江省的也有,不过频率远没有苏省高,概因江省的排他性没有苏省强。比如清朝大臣陈方坦在《淮鹾驳案类编》中以苏省指代江苏,就连民国的《江苏省通志稿》也开篇即言,苏省为中夏文化首出之邦。
清朝时期的江苏布政使司
二、苏与吴的两难抉择
1、地理文化上的难题
江苏的简称着实比一般省份要难以抉择一些,因为满清当初在规划江苏布政使司时,故意将苏北和苏南这两个地理文化迥异的区域合并在一起了。苏南曾经是吴国核心地区,由此诞生了吴文化,苏北则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大国的博弈地,比如东夷后裔所建的徐国,早在夏朝初期就出现了,到了商朝时期就已经是实力不可小觑的淮扬大国了,其国力在周朝时期长期凌驾于吴国之上。
史载徐国存续了一千六百多年,由此而言,徐国对苏北的影响远远超过吴国对苏南的影响。除徐国之外还有楚国,楚国早在春秋初期就开始了对苏北地区的攻略,只是说后来吴国在晋国的扶持下做大,才缓下了脚步,等到楚国扶持的越国灭了吴国后,楚国再次崛起,很快就从越国手里夺取了苏北,楚国占据苏北的时间远比吴国长,对苏北的影响自然也比吴国大。
夏朝时期的徐国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项羽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出身于沛县(今徐州丰县)的刘邦以淮泗集团为核心,两大势力展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对决,最终刘邦胜出,以淮泗集团构建了煌煌大汉。如此下来,苏北地区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楚汉文化。相比吴文化的清新柔和、鲜活灵性,楚汉文化无疑更显雄浑,倘若以吴作为江苏简称,苏北将作何感想?
此外,浙北地区和苏南地区一样长期作为吴国核心地区,深受吴文化的影响,而浙北地区又是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湖地区和楚国之间也是这种复杂的关系,所以湖南和湖北均没有用楚作为简称,同理,吴又岂能作为江苏简称?既然吴不合适,江和宁也容易让人和其他地区混淆,那便只有长期作为省城的苏了,而且苏的繁体字形中既有鱼,又有禾,妥妥的鱼米之乡,多好的寓意。
项羽的西楚倒是把江苏基本囊括了
2、表述习惯上的难题
江苏省成省比较晚,在明太祖朱元璋以应天为中心建直隶地区之前,长江下游的南北两岸从未同属于一个一级行政区,比如汉朝时期,苏北属徐州,苏南属扬州,元朝时期,苏北属河南江北行省,苏南属江浙行省。因此江苏需要有一个区分南北地区的标志,比如皖北和皖南、粤东和粤西、桂北和桂南等。那么,吴能作为这种表述上的标志吗?吴南、吴北?或者再加个吴中,组成三吴?
显然不行,这可不像陕西的三秦,三秦是由来已久的说法,且区划上都有比较强的相关性。三吴虽然在历史上也曾叫得很响亮,可当时的三吴是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压根就没苏北什么事。既然如此,那么能不能叫江南、江北?答案同样是不行。首先,江南和江北的泛指性太强,容易让人混淆。其次,江北这个地理名称在清朝后期被用坏了。
三吴之地
随着内河漕运的衰落及淮河水患的严峻,苏北和苏南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水患带来的土地盐碱化和灾荒,衍生出大量的难民,这些难民一路向南迁移,多半是到苏南地区安家,由此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南北差距。因为这些难民主要是来源于江淮地区,口音以江淮官话为主,与苏南的吴语区别较大,很好区分,苏南地区的原住民则习惯性地称这些人为江北人,其中尤以上海人为最。
江北人这三个字用上海话说,是gang bo ning,这是一个具有浓重负面色彩的词汇。如果继续使用江南、江北这种地理单元名称来区分江苏南北地区,自然是不合适的,而且当时的江北包括了皖北,江南包括了浙北。这种现象后来随着传统士绅社会的解体,省籍观念的不断强化而逐渐消失,苏北和苏南得以应运而生,比如苏北行政公署和苏南行政公署的设立。
苏南、苏中和苏北
结语
综上所述,江苏的苏虽说源于吴国,但并非就是吴国。对于江苏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地理文化行政区来说,苏既能兼顾江苏所需的部分吴元素,又能规避掉不需要的部分吴元素,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再则,以省级行政区的治所来对该省进行简称也不是只有江苏一省,比如安徽以皖城(今安庆)为皖省,湖北以鄂州(今武昌)为鄂省。
最后,自唐朝始,以苏绣、苏祥、苏作和苏州园林等为代表的苏式文化曾引领华夏风潮,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高雅和与时俱进,堪称东方美学的代表之一,以苏为江苏之简称正是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左传》
《史记》
《潜夫论》
《吴郡志》
《淮鹾驳案类编》
《江苏省通志稿》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