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通览有关清朝雍正皇帝的文史读物时,会发现雍正的名字叫做爱新觉罗·胤禛。爱新觉罗是姓,胤禛是他的名字,而雍正是他即皇位后的年号。
耐人寻味的是,而他的亲兄弟却以允字排辈,如:大阿哥允禔、二阿哥允礽、三阿哥允祉,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这是为了避当朝皇帝的名讳。
溯本求源,封建时代君主观念神圣不可侵犯,为人臣子者在言及或书写君主姓名时,必须避忌,以示尊重,这种风气始于周朝,行于秦汉,盛于隋唐,严于赵宋。
据说宋时有个州官田登,竟与皇帝相比,在其管辖的州境之内让百姓讳言登字,甚至连同音字也不许提,所以州中人在言及灯时以火代替。
正月十五日照例应该灯红火明、烟花爆竹,于是官书布告曰:本州依旧例,放火三日。见者无不捧腹大笑,感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据说这句谚语即出于此。
避讳的方法,各朝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是改字、空字、缺笔和改音等。
如胤禛的胤字改为允字可谓是匠心独具,把胤字分化组合而成的允字,其结构为取胤字的儿部和厶部,拼凑为允字。
清朝本没有这些清规戒律,从大草原入主中原的满族政权,他们说的、用的都是满语,满语系拼音字母组合,本不存在什么偏旁、部首、缺笔、改写等问题,满族旧俗对起名文化尊卑观念、避讲讳名也不十分重视。
顺治定鼎燕京、开创大清后,未及探涉汉族文化,不幸英年早逝,24岁就撒手人寰。
顺治的儿子康熙即统后,对汉人礼仪、儒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勤奋研习,从中领悟到汉族文化博大精深,利于统国治民,故逐渐汉化。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他完全采取汉人命名制度,编出了子孙排行用字,从胤礽起以后出生的皇子依次类推,名字的第一个字从胤字,第二字从福字的礻旁,寓意皇家子孙后代福祉绵延。
在实现人名的汉化之后,康熙朝又仿照前朝实行了敬避御名的制度。意即皇帝的名字一般人不能采用,如已采用必须更改。康熙名玄烨,遇玄字一般用元字代替,遇烨字则在书写时必须缺末笔。
雍正是位极端独裁的君主,他不但继承了康熙敬避御名的制度,而且有所深化。
雍正改元后,胤禛这个名字就会当凌绝顶,谁也不能再享有了。在百姓中遇胤字要改写成嗣或裔等字,遇禛字则用真、贞或将这二字各缺最后一笔代替。
为彰显惟我独尊、权利至上的心态,他把康熙御赐给弟兄们的名字也纳入了敬避御名的范围,因此今天各种清史读本中,雍正的弟兄都清一色的改为允字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雍正作为堂堂大清皇帝,享受这点特权并不为过,只是那时候的老百姓可就遭殃了,万一不小心直接说出皇帝的名讳,搞不了就要被治罪呢。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