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千里马原创-六法】
南齐画家和理论家谢赫是古代杰出的理论家,他在《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与中国书法中的永字八法,成为影响深远的绘画书法理论。
中国的绘画,汉代还是一个启蒙时代。经过魏晋时代的发展,到了六朝,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有更好的理论指导,发展绘画。
《画品录》收录了汉代以来的画家,对他们的作品给予了详细的品评
那么,品评绘画作品,有没有依据,要不要一个衡量标准?
这就是摆在美术理论家面前的现实问题。
北齐的壁画绘画作品,颇有气韵生动之感。谢赫,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六法是衡量绘画艺术高下的基本依据。
这六个衡量绘画高下的标准是什么呢?
谢赫提出: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关于谢赫的六法,从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已经非常赞同。后世不断发挥六法的思想内涵,一直是中国画家的遵守的基本绘画理论。
那么,这六法都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看看第一气韵生动的要求是什么呢?
绘画又如何做到?这个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世界、物质的精神生命,就是生命的生命的意思。
唐代绢本绘画作品,韵的感觉都在线条设色之中了。绘画作品中有这种气,实质就是要画家画出事物的内在精神。
韵是有韵律有节制的问题。如果绘画作品恰到好处,节奏分明,那么,这幅画就有韵了。
谢赫的气韵这个概念,实际也是与诗歌艺术的精神是一致的
我国南北朝时代,也是律诗发展的一个这样时期,这一时期,学者对语言的四声,有了新的理论性的进步,诗歌要有韵律,这与绘画有气韵的精神是非常一致的。
我们今天,可能会说气韵,就是翰墨淋漓。
北齐杨子华的绘画作品《校书图》局部。不过,就南齐时代,中国画的水平与后来的唐代绘画,距离都很大,也没有发明出宣纸。
当时的绘画纸张,主要还是绢素,是老老实实的工笔画与写意画没有任何关系呢!
所以,谢赫也不可能离开绘画创造的现实成就,高谈阔论,他的气韵,只能在线条和设色是取胜。
不过,随着绘画理论和绘画材料,绘画技法的成熟,不同时代的气韵生动的气韵和生动,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唐代以前的绘画,主要的线条,那么,唐代以后的绘画,墨的因素就大起来了。翰墨淋漓的绘画作品,成为气韵生动最好的例证。第二骨法用笔
这也是影响中国绘画非常深远的一个审美原则。
骨法到底的什么意思?过去都是是绘画线条要有力,就像书法的笔画,要有筋骨一样。
但是,陈传席先生,引经据典地认为骨法是人像的意思,
这个意思有点不太好理解。他说,汉代以来,特别重视对人的骨像的审美,并且,已经参入了一些神秘的占卜学,骨法就是一个个不同骨像。绘画用笔,就是要有描绘骨像的能力,所以,叫骨法用笔。我觉得这种骨法用笔有些牵强附会。
南北朝时代的人物画水平还是很低的,与100年之后的唐代绘画差距很大,恐怕当时描摹骨像,还不可想象。
骨法用笔,强调了笔法的重要。我们从唐代以来的理论实践看,都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绘画作品笔法没有骨法,那就不可能实现气韵生动的目标。
第三,应物象形是具体事物,要有具体的描绘技法问题。比如,画山水画,就与画人物画的线条不太一样,画翎毛动物,也不能像画山水画那样用笔。这就是应物象形的基础含义。这些要求,也构成了绘画基本规律性问题。
第四,随类赋彩也是一个基本规律,不如画松树,你不可能用红色。画白菜,不可能用绿色。
当然,随类赋彩问题,对中国画家来说,好像很早就有突破。例如,我们画竹子,既可以有黑色的墨,也可以用朱色的墨。这是一些个别特例,而基本上并没有违背随类赋彩这个基本规律。
现代绘画作品中的气韵生动,有赖于宣纸的特殊性能。第五,经营位置。这个也是一个基本规律,绘画一定要有透视和章法,这就是经营位置的基本意涵。
第六,传移模写,这个不一定是绘画的基本规律,但是,也是考察画家技能的一个方法。
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传移模写就是临摹,复制的技法。我就不多说了。
关于临摹是不是考察画家绘画能力的基本规律,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了。
一个高水平的画家,他的临摹能力就是比一般人要高。
但是,这不代表画家的创造性。画家的创造性,也不是因为临摹水平高低来决定的。
尽管,我们考察画家,对他的临摹能力,也确实的一个指标。
不过,我们把传移模写解释为写生能力,可能也就是一个基本规律了。
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对六法有一个自己的断句,他说,六法应该这样去读: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不过,我觉得,钱先生的这种解读,也没有什么新的突破点。尤其是第五经营,位置是也,第六,传移,模写是也好像有些别扭。比如,为什么传移是一个绘画要求呢?事实上,模写才是一个绘画要求,传移与模写就是同一个意思。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