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一定离不开地图。不管是军事指挥还是舆论交锋,地图都是直观呈现战场宏观态势的最佳工具。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事变爆发。日本海军陆战队兵分三路、突袭闸北;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保家卫国。当时位于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的日新舆地学社就出版了一幅《暴日侵沪战区地图》, 控诉日军的暴行。有意思的是,图上的中文标题很小,而英文标题《Map SHOWING JAPANESE-CHINESE WARFRE NOW IN SHANGHAI》则非常醒目。图中红色的星号表示日飞机炸弹落炸弹处,下面有英文说明Japanse aeroplane bombed。
《暴日侵沪战区地图》 - 诺曼·莱文塔尔地图和教育中心
图右下角有一幅小图,上面描述了日军对满洲的侵略。并用英文专门说明,被日本侵占的满洲拥有2600万人口,它占整个中国面积的十分之一,是法国面积的两倍,是日本的四倍。左侧的英文说明了当时上海的战况,以及上海军民的伤亡,并在最后指出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已经超过五万,还有更多援军正在赶来。
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合理的假设,这幅用来痛斥日军战争罪行的时事宣传地图,其要影响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当时位于上海租界的众多外国人。
在民国时,上海是中国的出版中心,也是当时中国的新闻和舆论中心,拥有最发达的报刊业和数量最多的外国报刊。上海租界则是中国进行对外舆论宣传,争取国际社会同情与支持的主要阵地。自然的,这里同样成了日本所谓对华思想战的重要战场,可以说是舆论宣传领域的淞沪会战。当时上海的《同文沪报》、《神州日报》、《华报》、《Shanghai Times》、《公报(弘报)》等报纸就由日本全资兴办,或者在某个特定时间段由日本官方、军方直接主办,是为日本侵略摇旗呐喊的御用媒体。
此外,上海还有很多以贷款等形式接受过日本资金的中英文报纸,如《申报》、《中华新报》、《中国晚报》、《Shanghai Daily Press》。这些报纸自然都要投桃报李。日本政府还大量补贴日本侨民在华开办的报纸。当时中文报纸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得不到有效补助,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这些报纸自然就成了日本政府在华的传声筒。除此之外,日本人还大量私下收买其他报刊、通讯社的持有人、经营者、主笔和记者。这些暗箱操作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往往事半功倍。
地图和报刊都属于出版物。通常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而地图则用于反映客观的地理知识。但同时,地图也可以用于新闻传播,以及意识形态的教育与舆论宣传战。我们之前在《地图宣传战》第一期《中华国耻与日本野望》中介绍过的《中华国耻地图》就是一个知名度较高的宣传地图系列。
1929年《中华国耻地图》 - 美国国会图书馆
民国时期的中国内外交困,已经到了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当时的地图学家们,除了绘制我们常见的地图直接服务于国计民生和军事作战外,还做过哪些用地图影响社会思想,鼓舞人民斗志的工作呢?
1936年由报刊界的金仲华编著的《国际政治参考地图》,共分为概说、列强形势、国际斗争和国际联盟四部分。应该说这本地图集并不是为了舆论宣传而生,其主要是为了传播当时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和历史战争知识。但我们知道,涉及政治问题往往是有主观色彩和明确立场的。这本地图集的序言开头就说到:
近年来,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国内大众对于国际情势的发展,加以非常的注意。在报章,杂志和一般出版物上,都可以看出这种趋向。显然的,许多人都明白了:中国是世界的一环,世界上任何方面的变化,都可以很快地影响到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变化是多么复杂而迅速啊!帝国主义间的勾心斗角,侵略的资本帝国主义与和平的社会主义势力的尖锐对立,弱小民族对于侵略压迫者的英勇抗争:我们只要有一刻不注意,就会让历史滑过了一个阶层;我们只要一些不当心,就会抓不住时代的主潮。于是,我们国内的大众都以最警觉的关心,注意和分析每日国际政治的变化。
《国际政治参考地图》之《英帝国主义领域图》 - 台湾华文电子书库
1945年3月由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杨虹邨、蔡振扬、夏云峯、陈殷尧编著的《世界大战图解》中,序言里这样说到:我们要研究国际时事,必须具备充分的史地智识,而在阅报时,一本详细的地图是不可缺少的。虽然这两本地图集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舆论宣传品,但它的确是为了辅助人们阅读报刊和认知战争而绘制,作者也表达了鲜明的政治立场。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它们也是宣传战的一部分。根据一些网络资料显示,杨虹邨、蔡振扬、陈殷尧三人都是当时东南日报的工作人员。
《世界大战图解》之《德日侵略地区图》 - 台湾华文电子书库
在当时报刊内的文字报道中,有时也会附上一些时事地图插图,帮助读者直观了解最新的战况。比如《妇女生活》1937年第4期的《上海战抗新形势》;《中苏文化杂志》1938年第11期的《台儿庄的争夺战》;《冲锋》1938年第26期的《全面抗战图》;《国讯》1937年第176期的《沪战形势图》等。
《台儿庄的争夺战》 - 全国报刊索引
《沪战形势图》和《华北抗战地图》 - 全国报刊索引
除了时事地图外,其中也不乏一些充满趣味性的,使用了地图元素的漫画作品。如《新认识》1936年第五期的《地图的口舌》;《抗战通俗画刊》上的《日本的今昔》。
《新认识》1936年第五期的《地图的口舌》 - 全国报刊索引
《抗战通俗画刊》之《日本的今昔》
报纸中固然可以使用地图,但地图和报纸终究有所不同。和报纸不一样的是,地图编绘的技术要求较高,要把地图作为一种面向普通民众的舆论工具的话,本身就要有强大的国力和科技水平,而这正是当时中国所欠缺的。比较遗憾的是,根据我的有限研究,抗战历史上,我们使用地图作为舆论宣传工具的资料并不算多,就数量上远不能与日本和美国相比。而且宣传地图需要从标题、内容和设计上都服务于宣传本身,往往有明确的目标群体作为宣传对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舆论导向性;有简明的绘图和文字说明便于大众理解;能够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当时我们新闻中绘制的地图插图,更多是把地图当成是报刊中的补充说明,而不是让地图作为一个独立作品,去表达强烈而明确的意识形态。其形式也比较单一,不像日本人能够在明信片、跳棋、漫画、海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广泛使用地图元素。当我们和之前介绍过的日本地图宣传品对比时,就能看出中日之间在运用地图进行舆论宣传这一问题上的巨大差距。
《观よ!急迫るせ日露の情势さ》
《对日抗战之末路与夫明朗华北之建设》 -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支那漫画鸟瞰图》
《海陆空军猛进击》 - 哈佛大学图书馆
《一周年记念支那事变漫画地图》
《漫画世界现状地图》
相对于日本人,美国人绘制的宣传地图不仅仅种类丰富,而且还有着让人惊叹的技术水准。即便是二战时代,就已经在大量使用三维地球和地形效果。光从这些时事政治宣传地图上,我们就能看出当时美国强大的国力和科技水平。而且好些地图在设计风格上也非常的现代化,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极具科技感的地图作品,一点都不过时。
《We fight a global war》我们打一场全球战争
《TARGET Tokyo》目标东京
《ARTERIES of The PACIFIC》太平洋干线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外国人曾经绘制了相当多流传至今的中国地图。除了美国国内外,当时美国在华的宣传工具《大美周报》,也经常在头版使用彩色地图呈现最新的国际形势。如《风云紧张之太平洋》、《欧洲大战形势图》、《北非战争形势图》、《北极之熊俄罗斯的长成》、《滇缅国际路线图》等。
《大美周报》1940年第64期头版上的《风云紧张之太平洋》 - 全国报刊索引
《大美周报》1940年第52期头版上的《欧洲大战形势图》 - 全国报刊索引
哪怕由汪精卫政府控制的《国际周报》中,也有许多时事地图。如《纳粹眼中将来东半球的地图》、《两种敌对势力的对比》、《三个月来的日军战绩》、《倘若德国战胜后的将来的欧洲》、《从条约地图来看轴心压倒的优势》。其中一些地图和当时日本国内出版的宣传地图非常类似,很可能有借鉴的成份,甚至可能出自同一作者之手。
《国际周报》之《三个月来的日军战绩》
《大东亚战局地图》和《三个月来的日军战绩》非常相似。
由此可见,即便是在国内,由美日控制的媒体使用地图作为宣传工具的频率也高于我们自己。当时的中国人就常常感叹相关地图的缺乏。比如《国际政治参考地图》中认为:
一般大众需要的是以浅显的文字解析复杂的国际关系,而许多书刊总不免难深了一点;一般大众需要简明的图表,使他们一看就容易了解,而这方面的材料就特别缺少。甚至注意国际政治所必须的地图,国内除了一些简略的中等学校世界地图之外,竟没有详细的可供参考的地图。
《世界大战图解》中的序言中则说道:
事实上,大战起后,国内出版的世界地图真是凤毛麟角;而且,就是这仅有的几本地图,也不能满足一般读者的需要,因为它们的材料是陈旧的,它们的绘图是静态的,它们的说明也只限于自然地理,显然不能解答读者对于国际时事的疑问。所以,一般读者委实需要一本能够帮助其了解世界军事演变和各国政治角逐而新的动的新闻参考地图。
为了解决这些急迫的问题,当时中国的地图学家除了主动编撰相关的地图集外,也开始翻译国外的优秀作品。1935年,由金则人翻译,上海光明书局出版了英国地理学家、社会主义者、《每日新闻》艺术编辑J. F. Horrabin所著的《世界情势图解(An ATLAS of CURRENT AFFAIRS)》。根据一些资料显示,金则人是文艺领域人士,著有《第一期抗战的经验与教训》一书,担任过《文化战线》的撰稿人。
《An ATLAS of CURRENT AFFAIRS》
译者在序言中这样说道:
中国已经不是闭关时代的中国,中国人也已经不是闭关时代的中国人了。即使我们还想固守着我们古圣贤的遗训,然而无情的潮流却偏要来冲击你,浸蚀你,把你卷进世界的急流里面,叫你不得不跟着一块儿去飘荡浮沉。倘若你要是不明白这世界潮流的趋势的话,那你便有被激流击沉海底的危险。这便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不得不关心世界情势的一个简单的理由。……尤其是世界地理的因素及与国际政治的影响常为论者所忽略,这便使缺乏地理知识的读者对于世界大势的认识更多一层困难。因此,我们要了解目下的世界,除政治的分析,经济的报道以外,同时还需要地理的指示。
《世界情势图解》
1937年7月,作家陈椿年又以J. F. Horrabin所著的《帝国地图(AN ATLAS OF EMPIRE)》为底本,补充部分材料,编译成《世界殖民地斗争地图》,由上海新亚书店出版。序言中译者明确说明:
现在我国已经遭遇空前的民族危机:我们十分之一的土地已经被敌人强占去了;我们整个的国家将有从次殖民地变为殖民地的危险!为了自己民族的存亡,我们更不可不注意这问题。
《AN ATLAS OF EMPIRE》
1939年,谭新民、陆震平编译了Alexander Rado在1938年所著的《世界政治经济现势地图(The Atlas of Today and Tomorrow)》,全书高达四百多页,二百多幅地图。译者还根据一年后的变动做了对应的补充,并增加一副新图。
《世界政治经济现势地图》
译者在前言中不禁写道:
最近一年来,世界各处的变动极其厉害,溯其原因,不外殖民地的攘夺,原料的争取和交通要道的控制。这三大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因,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源,非加以根本解决不可的。本书原作者即以此三大问题为中心,用地理学家的方法,分析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社会等种种动态,然后借图文表达出之。
地图其实并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里面通常都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意识。哪怕这些地图集看起来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译者就写道:原书对于中国主权,颇多漠视,这在中国销行驶很不相宜的。重编时力纠此弊,凡有损及中国版图的各种界线,均加泯除,以维主权,而正视听。直到今日,我们最常见的世界地图中,国界如何绘制的问题,依然离不开历史纠纷和政治立场。
实际上,《世界殖民地斗争地图》一书的译者,就将《帝国地图》名称中的帝国二字替换成了殖民地斗争。再配合封面上执剑相斗的两个人影,都说明了这本地图集浓重的政治意味。而原书封面则是由英镑、美元和法郎所组成的链锁住的地球。
世界殖民地斗争地图 - 台湾华文电子书库
《世界情势图解》的译者也提到过政治地图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他是这样说的:
不过从原著者在简洁的说明中对诸多政治现象的分析上看来,原著者似乎是个多少含有些偏见的人。或许因为他究竟是英国的学者的原故,他对于英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所演的脚色,指摘得不很充分,同时关于世界趋势也未能指示得使人满意。……为了补救这缺点,译者特就个人的观察和分析对于大部分重要的问题加以补正。其实是,我们对于任何一部著作都应该批判地去读它。
服务于战争中的宣传地图往往都会包含政治和军事知识,但他本身又不局限在表达知识。就好像我们一开始就提到过的《暴日侵沪战区地图》一样。它就是一幅独立的,从标题、内容、设计上都非常完备的时事政治宣传地图,而不是仅仅依附于报刊的地图插图。
那么此图的作者是谁呢?1914年时,一个名为苏甲荣(1895-1946)的广西藤县人考入了北大预科,学习英语和哲学。但他却对历史地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1916年撰写出了《中国境界变迁大势考》 一书。1918年,他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编著出一套《中国地理沿革图》,里面就已经有了才发生不久的日俄战争、辛亥革命、张勋复辟,后来又增订了北伐战争、直奉战争、中原大战等多幅民国政治地图。后来他还担任过上海地质学校校长、武汉大学历史地理教授等职。
《中国地理沿革图》
1922年,他在北京创办了日新舆地学社,并在1928年迁往上海,专门经营地理与地图类书籍的出版业务。在当时中国的地图出版单位之中,日新舆地学社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它对时事的高度关注。苏甲荣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全国各地聘请百余人进行调查 ,绘制出了《各国在华交通侵略图》、《日本侵略我东北地图》、《暴日侵扰中之热河河北图》、《百万分之一东三省全图》、《暴日侵沪战区地图》、《暴日侵我江南地图》、《中日两国形势图》等时事政治宣传地图,用一位地图学家的实际行动宣传抗日主张,控诉侵略者的罪行,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时事政治宣传地图需要有很高的时效性。《暴日侵沪战区地图》在1932年2月24日即正式出版,并分赠欧美各国社团学校。当时的《生活》杂志对此图亦有如下说明:淞沪一带已见报章之战区地名,均备日记。司令部、飞机场、飞机到处及在租界掷弹处均一一标明,我国向不注意国际宣传,故外交上往往吃人亏,甚盼在国外友人将英文图多多购寄海外。
使用中英双语是苏甲荣所绘地图的一大特色。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暴日侵扰中之热河河北图》与《暴日侵沪战区地图》一样,同样使用了中英双语。当时的上海已经是远东最为国际化的城市,因此上海市的地图出版商就会出版一些中文双语的地图。对于英语专业的苏甲荣而言,出版双语地图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结合前面介绍的地图我们也能发现,编撰翻译相关地图的人,好些并不来自测绘相关专业,更多是来自文化相关领域的工作者。之前我们介绍日本宣传地图时,一些有名有姓的作者,也顶着教育家、漫画家这类头衔。
《暴日侵扰中之热河河北图》 - 台湾中央研究院
其实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苏甲荣在1930年就绘制了一幅《各国在华交通侵略图》,这幅图同样使用了中英双语标题。和我们常见的交通图不太一样的是,全图被分成了三部分,分别是《无线电台之图》、《铁路及航线之图》、《有线电之图》。在地图中心,他用醒目的粗体字来说明此图主要是为了绘制便利和明了,所以交通线路只求方位大致准确,不求和普通地图一样完全吻合。宣传地图关注的不是地图的客观准确性,而是服务于如何成功表达主观意图,有些时候甚至会故意扭曲和隐藏信息,从这一点而言,采用这种独特的绘图方法是合适的。
《各国在华交通侵略图》- 台湾中央研究院
他在图中用文字表达了自己对于如何收回各国在华无线电台这一问题的看法。叙述了外国人取得内河航运权的经过,控诉外国军舰航行内河的无理。他还认为云南自古交通不便,当时的人们为图便利,多取道香港从水路到越南海防,再经法国修筑的滇越铁路进入昆明。交通要道如果掌握在外人之手,则一旦有事害莫大焉。
1931年的《日本侵略我东北地图》也符合一幅时事宣传地图的常见特征:立场明确的标题,简明的文字表述,边角的补充照片。只不过相较于日本人的地图,我们没有心情在地图上画上满是笑脸的漫画人物,通俗性要差上不少。和当时的日本有大量针对儿童的地图宣传品不同,当时的中国还鲜有同类作品。
《日本侵略我东北地图》- 台湾中央研究院
在地图中的朝鲜附近,他用文字说道:甲午之役我国败于日本承认朝鲜独立,1910年为日本吞并。在渤海海峡,他说:日俄之役俄把旅大租借地转让日本于民国十二年期满至今尚未还我。在山东附近,他说:十七年日军阻我北伐,炮击济南十日夜,攻入占据至一年之久始撤退,是为济南惨案。当是时也我山东省府移设于泰安。图左上角的则是一张照片,他问道:如何恢复我繁荣的沈阳?
而在最下方的文字,他更是以愿国人此后留心地理为题说道:以一国出版中心之上海,竟无一种较新之东北地图,此责任固出版界所不得诿避。然亦实缘平日国人太不留心地理,以无此需要,遂至无此供给。
他又进一步分析道,当时他读到一本书上面说:
日本国民,上自政府,下至农人,无一不知满洲,无一不羡满洲;即无时无刻不以满洲为目的物。各学校中地理教材,以满洲占重要位置。各地方讲演会中,多以满蒙为重要资料,个人办公桌上,必有一满洲地图。中等商业学校,每年必派最高年级学生,赴满洲实地视察。日本铁道局,时时举行满蒙视察团。其出版物中,谈及满蒙问题者,有专刊,有巨著,有定期刊物。即南满铁路株式会社一处,其出版物已有二百余种。
由此他愤然斥责道:
其处心积虑,有如此者!夫满蒙者,我国东北之领土也。奈何以主人翁之中华国民,反熟视无睹!懵然无知!又安德土地不为他人囊中物!同胞不为他人俎上肉乎!所望国人从此惊心动魄,引起研究本国地理,边境情况的兴趣。推而至于了解国际的形势,则知己知彼,庶不至于为亡国奴也!
在东北的范围部分,苏甲荣则说满蒙是日本故意混淆诸国视听而塑造的观念,意在让人不知此为中国东北,而国人却不知内情,竟然也用这一名词。《日本侵略我东北地图》全图都使用中文,可见此图的目标对象是国人,因此使用东北。而在《暴日侵沪战区地图》中,因为目标对象是外国人,他就使用了MANCHURIA(满洲)。此后他又分段叙述了东北的范围和日本人如何在东北掠夺利益。并配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和抚顺煤矿的照片。在左下角,作者讲述了万宝山事件和九一八事变的过程,罗列了被占领和被轰炸的城市名称。并分析了日本侵略东北的最终目的,是依照田中奏折的方略,欲征服支那,必先政府满蒙,欲政府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一个日本地图册中的我国东北,上面全是东北丰饶的物产
也许是因为之前感叹诺大个上海竟然没有较新的东北地图,苏甲荣后来出版了一套《百万分之一东三省全图》。这套地图粗看起来和普通的行政区划地图集似乎没什么区别。然而当你仔细查看却能发现许多他希望告诉使用者的细节,他似乎想通过一种更隐晦的方式向中外地图使用者传递他的意图。如果我们观察今日各国出版的地图,依然能找到许多隐晦的政治立场表达方式。
《百万分之一东三省全图》- 台湾中央研究院
在封面左下方的江东六十四屯附近,他就用红字写上了江东六十四屯自庚子年被俄侵占至今未还。在依兰海伦分图的右上角,有一幅《民国十八年东北海军三江口拒俄阵势图》。永吉分图中,则在海参崴附近写上了旧壤。室韦分图的左上角,有一幅《东北旧壤图》。沈阳分图的左上角,有一幅《东三省铁路图》,其中专门标识了日人要求各路。
《民国十八年东北海军三江口拒俄阵势图》
《东北旧壤图》
《东三省铁路图》
1934年的《中日两国形势图(A MAP OF CHINA AND JAPAN)》依然是中英文双语地图。此图与《中华国耻地图》相似的是,他在外东北、朝鲜、台湾、琉球等地,用中英双语简要的说明了这些领土或者属国如何丢失。在东北附近,他用红字说明了苏俄远东红军之配备;在朝鲜附近,他说日本新修了拉宾铁路和松花江铁桥,让到下关的最短路线大大缩短。
《中日两国形势图》 - 空愁居微博
图右下方还有《日本军事设备图》和《太平洋全图》。里面说日军在上海虹口新建水泥大军营;日本对我国长江华北平时均有派遣之某种舰队;美如对日必将于阿留地安群岛设置空军根据地;檀香山萨摩亚为美国太平洋上之四大重镇;日在塞班岛新筑飞机场;南洋群岛为日本潜水艇之绝好根据地等。
《日本军事设备图》
这张地图还有一个被今日许多研究者所注意到的地方,那就是强调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1933年年4月 , 法国人侵中国南海九岛推动了国民政府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的成立, 苏 甲荣出任国民政府内政部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的委员 。 苏甲荣在《申报》刊登此图介绍时指出:本图包括西伯利亚,又以前图画均以西沙群岛为我国极南,实属大错,不知以南尚有南沙群岛及法占我九小岛,今本图首先绘列,尤堪注意。 据统计,仅在1934年5—8月,《申报》对此图的介绍就有15次之多,进一步指出:去年法占我南海九小岛,在国内出版各地图,均无法寻觅,以前地理图籍,多以西沙群岛之最南一岛为我圈极南,实属大错。以南尚有南沙群岛,及法占我九小岛,惟阅本图可以明了此等岛屿。
图中南海诸岛均用英文标注(Chinese)
屡屡把地图作为抗战宣传武器的苏甲荣后来遭到了日寇的注意。特别是日本占领上海租借后,他已经失去了安全的藏身之所。1944年7月11日,日本宪兵突袭他位于位于法租界辣斐德路(复兴中路)的寓所,将其逮捕。入狱后苏甲荣遭受连番酷刑,1946年因伤重离世。苏甲荣虽然牺牲了,但他终究看到了抗战的胜利,他一定没有遗憾。
因相关资料有限且难以搜集,本文仅以一些已有地图作为资料,讲诉苏甲荣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学者们,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抗战之中,以地图捍卫国家主权、影响民众思想。我相信,应该还有更多作品尚待挖掘之中。
1931年《暴日强占我国东北国耻图》,模糊不清,目前发现两个版本,其中一个为中英双语。
在今日变乱交织的世界,我们依然能够发现,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大量使用地图作为宣传武器,绘制了许多时事地图,或者在时事漫画中使用了地图元素。而我们国内还是很少有相关作品。试问,我们还能否像先辈一样,重新拿起地图这一舆论宣传武器呢?
笔者花了少许时间找到的一些使用地图元素的政治漫画作品
参考资料:
李鹏:《苏甲荣与日新舆地学社》
陆欣:《地图专家苏甲荣:用地图保卫祖国》
王瑶:《民国时期地图出版研究》
许金生:《近代日本对华宣传战研究(1868-1937)》
張典婉:《东南日报往事钩沉:报馆同仁名单》
地图宣传战(一):中华国耻与日本野望
地图宣传战(二):中华物产与日本武力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