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内容

时刻小站 137

异化理论是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里逐渐形成起来的。最早指的是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的错乱,规定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否定活动。卢梭等社会契约论者就是在权利转让的意义上使用此概念的。卢梭揭示了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变成异己东西的事实。他在《爱弥儿》中指出,文明使人腐败;背井离乡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等等。这样,他就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两重关系上,深化了异化概念的内涵。

异化第一次当作哲学概念使用,是黑格尔指绝对精神由于自身矛盾运动而对象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然后又回归绝对精神的辩证过程。指的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对于异化的理解,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唯物主义出发,批判和否定宗教,认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的理性迷生的产物。德国哲学家赫斯则将异化理论进一步从宗教领域推广到经济领域,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并认为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赫斯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马克思、恩格斯的进一步研究。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明显的经济事实——劳动和资本、工人与资本家的极端对立,看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把劳动作为创造财富的源泉,但没有看到劳动的异化性质,而把私有财产作为天经地义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于是将异化和劳动结合起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

异化是指主体从自身的活动中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并作为与主体相疏离的、相对立的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存在。异化劳动是指人们的劳动活动及其结果与之相离异,并作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支配和奴役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有四个基本规定。

一是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二是人与自己的劳动活动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只是为了维持生存才被迫进行劳动,劳动是属于别人的强制的活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失去了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只是沦为与动物一般被动地活着。

三是人与自己的类本质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类本质要通过劳动活动才能得到表现和确证。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劳动发生了异化,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变成了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劳动产品又反过来奴役劳动者,于是他们无法通过对象观照自身,不能确证自身的创造活动和能力,这便使人丧失了人的类本质。

四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异化劳动四个基本规定性之间相互联系。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直接的经济事实,工人的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前一个异化的深入,从前两个异化中推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第四种异化是前三种异化的直接结果。除此之外,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当异化劳动导致私有财产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又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然而异化劳动并不是全然消极无意义的,其中也包含着积极的成果。马克思通过对以往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的回顾和批判,论述了人类最终消灭私有财产、扬弃异化劳动的历史必然性和前景。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是相互作用的,因而要扬弃异化劳动就必须扬弃私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财产的运动集中表现为劳动和资本的尖锐矛盾,也为消灭私有财产和人的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准备了条件。同时,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高度概括,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即承认私有财产的异化形式中包含着积极的成果,把它作为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而不能抽象地、全盘地否定私有财产,倒退到野蛮的原始状态去。在这里,马克思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特点作了概括,但需注意到的是,这里的论述仍未达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高度。

除了对异化劳动进行批判,马克思还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交往关系的异化。他指出,货币是异己的媒介,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换使人与人的关系间接化、异化了,货币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成为支配人们活动的目的和权利。商品交换表面上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认的平等关系,交换双方所承认的只是商品物的价值,而不是人的价值。物的价值也就取代了人的价值而存在。因此,只有扬弃私有制和固定的分工,才能消除交往关系的异化,建立人们直接相互生产和交往的社会共同体,实现每个人自由的类本质。

在黑格尔的理解中,异化即对象化、外化,而马克思则通过分析社会的经济事实,将两者区分开来体现人的本质的劳动(积极)和异化的劳动(消极),论证了扬弃异化劳动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但异化劳动理论作为马克思早期思想,未摆脱费尔巴哈抽象的类本质的影响,还未达到唯物史观的高度。

作者 古时云拥月

我始终相信哲学思考的道路上,只有无聊的成见,没有无聊的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