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崖暖是指什么(云崖暖指是什么意思)

时刻小站 104

《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比起后来广为人知的《沁园春·雪》的成名时间,尚早了多年。

1945年重庆谈判时,柳亚子曾当面向毛主席索取这首诗。当代物理学家杨振宁和袁隆平教授也曾表示,这是他们最喜爱的一首诗。因为,这首诗反映了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35年,毛主席曾经史无前例地,在一次干部会议上,深情地朗诵它,并称它为长征的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美国记者斯诺率先通过自己的纪实文学,将它推广到了全世界。

但是,五十年代初,在《毛泽东诗词》出版以后,这首诗被人指出:浪字重复使用,违反了格律诗的规则。

指出问题的人,是一位历史学教授。他提到的规则,大体形成于明清时期,对如今的普通人来说,算是冷门知识。毛主席看到他的信后,最终采纳他的意见,把浪字改成了水字。

一、《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这首七律,反映的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本人对长征过程中的艰难的蔑视。

诗中原来有一些不太容易懂的地方,后来通过作者本人的注释,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在这里就不作白话全文翻译了。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这首七律的内容。

第一句,起。红军不怕远征难,就提出了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征字。征是征服的象征,是讨伐,用武力制裁的意思。

这个征字,是要走过很远的道路的。因此,诗的第一句突出了一个难字。但是,红军并不惧怕困难。

诗的二句,承接前一句。万水千山只等闲用等闲来表达对困难和敌人的蔑视。但是真实的长征路上,真的没有一点点困难吗?当然不是这样。

于是,第三、四句笔峰一转。五岭逶迤腾细浪,将连绵的山峦比喻成翻腾的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则是将乌蒙巍峨险峻的山峰,比喻成小小的泥丸。

以上都是对长征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概括,是远距离描写。

第五、六句,继续承接上一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对长征途中的困难两次近距离的提示写的就是巧渡金沙滩和飞夺泸定桥。

如此一来,渡江、夺桥之险,爬雪山、过草地之难,全都提到了。这些现实中的困难都是红军战士亲身经历过的,刻骨铭心,只要一提到,就能马上调动读者的情绪,不需太多笔墨。

倒数第二句,再来个转弯。到了岷山了,前面又是千里雪山,照理说也很难征服。但是到了这个时候,长征已经胜利结束了。因此大家反而可以用放松的心情,去欣赏那雪山之美。

末句,合开头第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呼应开头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带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转战十一省,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直如等闲!

三军本来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没有必要去仔细追究它到底是哪三军。但是因为有很多人胡乱注释,把它解释成海、陆、空三军。

于是在1958年12月21日,毛主席作注说:三军是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

但是事实上,毛主席创作这首诗时,只是红一方面军翻过了岷山。作这种解释的意思,就是表达对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一种期待。

在这首诗里,本来最能够激发人们联想的是第二联的乌蒙磅礴走泥丸。不过,为了将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作者只能把它定性为一种比喻。

这就是为什么毛主席本人,一直反对为他的诗作注的原因。因为中国的诗歌,讲究的是一种意象的运用,一种含蓄的美。它是通过暗示,激发读者的思想感情的东西。

所以,你非要把它具体解释出来,自然会失去诗的味道。但有时候为了帮助初学者理解,这也不能避免。

这首诗自问世以来,一直广受欢迎。第一个质疑这首诗的人叫罗元贞,他是广东兴宁的一个历史学家,当时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

罗元贞看到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后,写信告诉毛主席说:这首诗(旧版)的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和第六句金沙浪拍悬崖暖,都有一个浪字,显得重复了,并且他认为这一点违反了格律诗的要求。所以,建议把后一个浪改为水。

格律诗有规定,同一个字不能两次出现在同一首诗中吗?假如今天我们去翻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或者别的格律诗入门著作,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说法。

其实这种说法,就和合掌的概念一样,是在明清时期才兴起的一种诗学理论的要求,它叫做犯复。

在没有上下承接关系,又不是顶真、回环的情况下,在同一首诗里反复用同一个字,就重复了。

有人说,崔颢的《黄鹤楼》才叫犯复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三个黄鹤连用,明显重复了。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两个凤字连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已隔数重山的山,同一句中连用,都没有避复。

是的,因为他们写的诗在明清之前。毛主席这两句诗中的浪字并不是连着使用的,所以改不改,个人认为问题不大,但是毕竟相隔比较近,最后还是按照罗元贞的建议作出了修改。

不过,后来又有人指出:你说一首诗不能有两个相同的字,那么把那浪改成水以后,岂不是和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水又重复了吗?照这个问题追问下去,改起来就没完了。

二、明清时期的格律规范,还有必要遵守吗?

清代诗评家顾安在《唐律消夏录》里面说:白居易著名的《赋古原草送别》里面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犯了合掌的毛病。

这是用明清时期才兴起的概念,去要求古人。不过,正是因为顾安对这首诗的批评,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合掌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的意思是说:一首律诗里面的颔联、颈联,这两个要求对仗的联,出句的意思和对句的意思,是不能重复的。

白居易以古道对荒城,就有重复的嫌疑。依我们今人看来,古道和荒城完全不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在古人看来,它们都带有荒城的意象。可见,明清诗评家要求之严格。

但是犯复就没有这么典型,且出名的案例了。毛主席曾经在给陈毅的一封信里提到,他对七律的研究不深,算是尚未入门。

事实上,对于犯复这个明清时期的诗学理论,很多人可能都没怎么注意。毕竟对于合掌这样的概念,就连古文大家王力在《汉语诗律真学》也会解释错误。

明清两代诗人和诗评家,自己作诗不行,但是却把格律诗歌的理论,推向了极致。他们写的诗在后世并不受欢迎,大家仍然喜欢唐诗

比如崔颢那种连用三个黄鹤的伪七律,也被近代学者根据大数据票选为七律第一。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至今也同样受到欢迎。

可见,人民群众欣赏诗歌,欣赏的并不是格律本身,也不会在意后起的诗学理论要求。

从明清诗歌受到冷落的现实来看,也说明了过分要求的格律失真,给诗歌的创作带来了桎梏,反而断送了诗的生命。

不过,对于罗元贞的建议,毛主席肯定是经过多番思考和修改的。因为罗元贞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员,既然他有这种看法,那么就按他的要求改成这样了。

尽管如此一来,水字也重复了,但是第六句中的水毕竟隔第二句的水相对较远,看上去会更加舒服。

在修改这个水字的同时,毛主席又把悬崖改成了云崖。这样一来,就突出了山崖之高,并且云、水相呼应,显得更有诗情了。

结语

在毛主席创作的众多的诗歌当中,据说这一首《七律·长征》,是唯一一首他亲自当众朗诵过的诗。这首诗的创作,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的。并且写出来之后,仅一年时间就正式刊出。

长久以来,毛主席本人对这首诗非常满意。不过自从罗元贞给他提出建议后,他也经过慎重思考,最后还是作出了修改。

按理说,明清诗歌的创作理论,假如没有经过权威机构的确认,肯定是不能作为一首诗的唯一评价标准的,而毛主席也大可不必接受这一字的改动。

但是,毛主席最后为什么同意修改呢?因为毛主席向来有改诗的习惯,他经常主动写信找人改诗,再通过别人的改动,来启发自己的思路。

毛主席在收到罗元贞的信后,发现把浪改为水的同时,还可以把悬崖改为云崖。

如此一来,就会让这个句子显得更加浪漫而富有诗意。所以毛主席就如罗元贞所说,进行了修改,并回信向罗元贞表达了谢意。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