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簿相当于现在什么官(汉代主簿相当于什么官)

时刻小站 222

人的能力完全是从先天遗传而来的吗?不一定。人的能力完全是由后天学习而来的吗?也不一定。人的能力是在立足于自身禀赋之上再扎扎实实地锻炼出来的。

晋宣帝司马懿出将入相、文武双全,运计若张良,治国同萧何,用兵似韩信,御下如曹操,是一位超群出众的全才型枭雄。但观览史书,我们可以发现他终究不是生而知之、不学而成的神人。他的这些能力,完全是从苦心孤诣的锻炼学习中获得的。

少年时代的司马懿,确实有着过人的天赋。河北儒林清流之首崔琰评价他:聪亮明允,刚断英特。他的同郡名士杨俊,素有知人之明,赞誉他为非常之器。《资治通鉴》里称他:少聪达,多大略。可见,司马懿自幼便是早慧型奇才,在好学善思方面实为禀赋不俗。

俗谚说:玉不琢,不成器。在司马氏严谨务实的家风熏陶之下,司马懿各方面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掘和发挥。即使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年代,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亦是充当了严父明师的角色,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晋书.司马孚列传》里也写道: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司马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自然是努力上进,造诣不凡。

很快,他的聪慧之誉远播四方。河内郡官署立刻送来辟书,将司马懿召为本郡的上计掾。这是司马懿从政入仕的第一个岗位。东汉时期,郡国上计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许多能臣干吏都是在这个职务上锻炼出来的。上计职事自战国时期已有渊源:各国地方长官,每年年初要把自己辖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各项预算数目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割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到了年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里去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丞相协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关官员予以升、降、赏、罚。

司马懿剧照

到了汉代,上计职事更加具体化了,是指由地方长官定期向上级呈送上计文书,禀报本地治理情况。县令或县长于年终之际召上计吏将本县户口、垦田、钱粮、收入、狱讼状况等项目编制为计簿(亦名集簿),呈送郡国。根据属县的计簿,郡国内设的上计掾再统计起来,编制出全郡的计簿,由郡守或国相审定后上报朝廷。朝廷据此而核定各地郡守、国相之政绩,予以升、降、赏、罚。

司马懿出任本郡上计掾,证明他确是精于计算的干练之才。同时,司马懿也在上计掾这个岗位上锻炼出了自己数字化管理的卓越能力。东晋史学家干宝称他行数术以御物。诚为不虚。数十年后,他以六旬之龄、太尉之尊远征辽东公孙氏时,魏明帝问他:往还几时可定战局?司马懿胸有成竹地回答: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果然,后面的战事进程一如他之所料,分毫未差。而如此精确的谋算背后,却是他在上计掾之职上年复一年的锻炼和巩固而成的。

而且,上计掾一职,令司马懿对军国经济之道深有心得。《晋书》里写道,后来他建议曹操广开军屯,且耕且守,令魏朝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晚年他坐镇关中时,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其源流均来自于此。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高门儒士出身的司马懿,对这样的卑职琐务毫不嫌轻,这是难能可贵的。在东汉一朝,西凉名将皇甫规也曾任过本郡上计掾,堪与司马懿交辉于一时。

这时,远在许都的曹操听闻了司马懿于河内郡上计掾任上的优异表现,深感人才难得,便来书征辟他到自己的司空府效力。司马懿却称疾而拒之。

曹操剧照

又过了几年,曹操升任丞相,再一次召他担任府中的文学掾职务。司马懿难以推辞,只得就职。他这个崭新的岗位——文学掾里的文学,不单单是后世所理解的文学艺术,而是汉代察举科目贤良文学里的文学,实际上包括了以经学为本的内容。汉代官方将经学造诣视为选举人才之范本,而非后世的书画辞赋之技。司马懿身为丞相府文学掾,具体的职事应该是负责各州郡明经通学之士的选拔、考核及服务。

那么,以司马懿之学识,他配不配得上这个新岗位呢?《晋书》里写他: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太平御览》也引用虞预所著的《晋书》评论他:上(指司马懿)虽服膺文艺,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这说明他在经学上造诣确实颇有根底。他后来在劝谏曹操远征西蜀时,讲了一句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的箴言,它就是自《易经》中引用而来的。而司马懿晚年所作的《述怀诗》: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更是铿锵激越,文采斐然,可谓华而且实。所以,深通国典、畅晓诗文的司马懿出任文学掾,自然是才符其职的。在这个岗位上,他和四方汇聚而来的文人雅士们广为交游,取长补短,打成一片。所以,曹丕、陈群等士人精英才会与他深交为友,并以文化为纽带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而且,东海郡儒林高第王朗、王肃父子才会对他高看一眼,和他司马氏结为门当户对的姻亲。

由于他在丞相府文学掾上做得有声有色,很快又被许都朝廷调升为汉献帝身边的黄门侍郎兼议郎。这个新岗位有助于他深度参与当朝军国大事的谋划、研讨与决策。在此过程中,他进一步提高了人生站位,拓宽了政治眼界。如果说先前的上计掾职务会让他变得精明干练,那么黄门侍郎兼议郎这个职务就能使他变得高明深邃。在这个岗位上,他平时接触到的都是朝中三公九卿之流的高官大臣,对他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亦是大有裨益。

文学掾、议郎(黄门侍郎)这两个岗位都是坐而论道的务虚之职,可以让司马懿的宏观思维水平得到大大提高。但如果司马懿一直在这样类似的岗位上继续长久地呆下去,他的发展空间便会严重受限,至多也不过是成为光禄勋、太中大夫等一类的清望之官。

不久,司马懿的职位生涯又发生了转折——他重返丞相府,担任了东曹属之职。东曹署是丞相府内主管人事选任的机构,其主官为东曹掾,其副官为东曹属。司马懿身为东曹属,职权由虚入实,辅佐东曹掾崔琰、毛琰等人执掌铨衡、总齐清议,令四方人才各得其所。而崔琰、毛琰都是知人甚明的奇士,做到了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司马懿在他俩身边潜心学习,也练出了一对知人善任的火眼金睛。他后来能识邓艾于寒微、举王昶于庸常、待州泰以虚席,便是得益于此。相比之下,蜀相诸葛亮就没有经过这东曹属一职的历练,在选才用人上始终不甚高明:一则任马谡而溺其短,二则用杨仪而败于躁,三则驭魏延而不得法。他在这一方面,终究是远远不及司马懿的。

诸葛亮剧照

建安十九年左右,司马懿从丞相府东曹属之职转任主簿,并随同曹操西讨张鲁。主簿相当于丞相府的秘书长,专管文书往来、印鉴出纳之事。丞相府本就是全天下机务信息交集之枢纽,而司马懿在主簿岗位上也得到了内外各类信息之辨识、权衡、归纳、推演等技巧磨练。他做到了能够见常人之所未见、谋常人之所未谋、断常人之所未断。在平定汉中的战役过程中,他第一次在军事要务上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征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当时,与他持有相同意见的,唯有淮南第一智士刘晔。可惜,曹操未能采纳,失去了一次统一天下的大好机会。但司马懿也凭着这一非常之计,深得曹操之青睐与倚重。他觉得司马懿足智多谋、才堪大用,再一次提拔他为丞相府的军司马。

丞相府军司马,是丞相曹操在军务上职级最高的辅弼之官,掌管军谋、军纪、军备等庶务。同时,它也是司马懿的职业生涯由文入武的关键一步。先前的司马懿只是一直在文官圈里兜兜转转,较少接触到戎事军务。倘若他始终不曾涉足军界,那么最多也就和陈群、王朗等人一样做到文臣之极、司徒之尊而已。但正是司马懿出任军职,使其出将入相,允文允武的政治定位得以有力凸显。司马懿超越了贾诩、陈群、荀彧而成为一代人杰的地方,正在于此。

司马懿在军司马岗位上妙招迭出,建树非凡。同时,他表现得兢兢业业,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但更令曹操对他刮目相看的,是他的每与大谋,辄有奇策。

建安二十四年之冬,关羽北上讨曹,围曹仁于樊城,又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威震华夏。曹操欲迁都于河北而避其锋芒。司马懿进言建议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曹操采而纳之,依计而行。孙权果然配合曹方以白衣渡江之策狙袭公安,并擒杀关羽。司马懿这一联孙制关之计,终是大获成功。

至此,司马懿的多岗位锻炼终于结出累累硕果,一位全才型枭雄就此基本成熟。对比之下,三国时期的其他几位人杰在职业训练上都不如司马懿全面而扎实:诸葛亮早年只担任过刘备的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两个职务,陆逊早年也只担任过孙权的讨虏将军府东西曹令史、海昌县屯田都尉、孙权帐下右部督等三四个职务。很显然,诸葛亮的岗位锻炼多集中在军界,负责军事参谋和后勤供应,但在用人行政、治国安民方面有所欠缺。而陆逊的职位基本上是文武兼备,既当过讨虏将军府东西曹的官员,在识人选贤的本领上有所磨炼,又当过独当一面的军尉、独立指挥过小规模的军事战争。所以,他的岗位锻炼比诸葛亮更为完善,但是比司马懿还是稍有不及。

最后,我们可以这么说,司马懿在四十岁时易汉入魏之后所担任的尚书仆射、御史中丞、骠骑将军、太尉、太傅等一系列高官要职,并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文治武功,其实不过是他早年多个岗位的升级版履新罢了。

本文摘自李浩白新书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