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岛是哪国的(格陵兰岛是哪国的)

时刻小站 128

面积2166313.54 平方公里的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与欧洲的交界处,沟通了北冰洋和大西洋,西部与加拿大隔海峡相望,北部濒临北冰洋,南部濒临大西洋,东部通过丹麦海峡与欧洲的冰岛隔海相望。由于地处北极圈内的高寒纬度带,所以全岛气候终年严寒。偌大的格陵兰岛迄今为止也只有不到8万人口:其中5万多人为因纽特原住民,剩下的多为丹麦人。这些丹麦人大多是派驻当地的官员和军人,负责彰显丹麦王室对格陵兰行使的主权,因为格陵兰是丹麦的领土。

事实上最早发现并殖民格陵兰的并不是丹麦,而是另一个北欧国家——挪威:982年挪威人埃里克因杀人罪被放逐,于是在辗转漂泊中来到格陵兰定居。985年埃里克为吸引更多的移民前来这里定居而正式将其命名为格陵兰。986年埃里克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对格陵兰进行探察,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在岛上建立了两处殖民地:东殖民地在今尤利安娜霍布附近;西殖民地在今戈特霍布附近。这些殖民地在极盛时有农场280个,人口可能多达3000人。

11世纪时新涌入的挪威移民将基督教传入格陵兰并于1126年在岛上正式设置了第一个主教职位。从1261年起挪威国王正式宣布格陵兰为挪威殖民地,在此之前格陵兰尽管是由挪威移民开发出来的,但一直由当地移民的自治共和政权管辖,挪威国王治下的中央政府其实对这里是鞭长莫及的。1380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和挪威国王哈康六世的儿子奥拉夫二世同时继承了丹麦和挪威的王位,以此为契机丹麦和挪威组成了一个共主邦联,原挪威属地格陵兰岛、冰岛和法罗群岛亦从此开始受丹麦统治。

由于奥拉夫二世年幼,他的母亲玛格丽特就成为了邦联的实际统治者。同一时期瑞典的贵族们同自己的国王阿尔伯特之间起了争执,于是他们宣布奉戴玛格丽特为瑞典的摄政者。1397年6月17日丹麦、瑞典和挪威的代表在瑞典南部一个距离丹麦边境很近的城市卡尔马一个堡垒内签订了《卡尔马条约》:约定三个王国共同拥戴同一位君主,建立永恒的联盟。这一联盟领有现在的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南部、冰岛、格陵兰和法罗群岛,共有124万平方公里土地。

1524年瑞典脱离卡尔马联盟而独立,而丹麦和挪威仍然维系着联盟国家,直到1534年挪威由作为联盟成员的身份降格为丹麦治下的一个省,而原属挪威的冰岛、法罗群岛、格陵兰等地由丹麦、挪威的双重统治演变为直属丹麦中央政府管辖。1776年丹麦政府独揽了格陵兰的贸易活动。1841年丹麦和挪威分治,丹麦随即把原属挪威的冰岛、格陵兰、法罗群岛转入自己名下管理,挪威曾就这些地方的归属问题和丹麦争执了很多年,直到1933年海牙国际法庭裁决格陵兰和法罗群岛归属丹麦。

至此丹麦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才算合法化。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了丹麦,格陵兰随即成为美国的保护地。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投降后美国将格陵兰归还丹麦。1953年丹麦修改宪法:格陵兰成为丹麦的一个州,与法罗群岛一样,它在丹麦议会中也拥有两个席位。1979年5月1日起格陵兰正式实行内部自治,但外交、防务和司法仍由丹麦掌管。1973年格陵兰曾随丹麦一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在1985年2月1日通过全民投票表决退出了欧共体。

格陵兰尽管是丹麦领土,不过其地位却不同于一般的领土:格陵兰拥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甚至能越过丹麦进行一些国际级别的发声,也能选择自己的贸易伙伴而不用看哥本哈根的脸色。丹麦作为一个小国要控制格陵兰这样一块距离本土2000多公里之外的飞地也确实有些鞭长莫及,所以格陵兰也就获得了一种超然于丹麦本土的特殊地位。2008年11月格陵兰在全民公投后获得了进一步的自治权:格陵兰自治政府将从丹麦王国政府手中接管天然气资源管理权、司法和警察权。

在此之前格陵兰尽管在内部事务上高度自治,然而在国防、外交领域还是需要服从于丹麦。2008年的公投之后格陵兰拥有了部分外交事务权,但丹麦王国在格陵兰的防务和外交事务上仍拥有最终决定权。与此同时格陵兰语也取代丹麦语成为了当地的官方语言。尽管如今格陵兰已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自主权,不过仍有一部分当地民众民众期盼着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然而格陵兰这种独立诉求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格陵兰在经济上其实是高度依赖于丹麦的:2015年全岛GDP仅为22亿美元。丹麦政府每年会向急需用钱的格陵兰提供约6亿美元的预算拨款,这占到了格陵兰年度财政预算的六成。当然如果格陵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那么自然也就无法享受丹麦的拨款了。事实上格陵兰人并非没钱,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有钱:被誉为世界矿藏聚宝盆的格陵兰不仅有储量巨大且品质较高的铁矿、红宝石矿、金矿和油气资源,还有十分丰富的稀土资源和铀矿资源。

岛上可凡地区的稀土矿总量约为6.19亿吨,位居世界第二。格陵兰岛东北部就有多达44亿吨的石油,整个岛上的石油资源储量并不比中东的产油土豪国沙特少。不过资源这种东西得要开发出来才能带来现实的收益,而困扰格陵兰的最大难题恰恰也正是资源的开发问题。格陵兰的土地多为坚硬的冻土,所以无形中增加了国土资源开发的成本。在格陵兰钻探一口油井的费用高达1亿美元,如果要大规模开发一块油田则需要70亿美元,然而现阶的段格陵兰并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

如果格陵兰要对国土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那么就必须拥有足够的产业工人群体。然而偌大的格陵兰岛只有不到8万人口,所以根本无法满足国土资源开发的需要。如果通过吸收外来移民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又会对当地人口结构造成改变,那么届时格陵兰本土原住居民将有被边缘化的可能。缺乏基础设施、住房条件差、教育水平低、过度依赖丹麦赠款等一系列原因事实上使格陵兰的独立诉求受到制约。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国家正在打着格陵兰的主意。

2019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咨询自己的顾问是不是能买下格陵兰岛,后来他自己也证实了这个意向。这个消息被爆出后引发了丹麦和格陵兰政府的骚动。丹麦政府和格陵兰自治政府都认为特朗普的想法极为荒谬,以致于特朗普甚至因此推迟了对丹麦的国事访问。尽管丹麦政府和格陵兰自治政府在公开层面称特朗普的想法是荒谬,然而事实上美国的势力早已渗透扩张到了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和欧洲之间的格陵兰岛控扼北冰洋进出大西洋的咽喉海域,因此具有通两洋、瞰两陆的独特战略意义。

当初丹麦被纳粹德国占领时格陵兰实际上就成为了一块孤悬海外的无主之地,一时间周边多个国家都开始打起格陵兰的主意。首先登场的是挪威和加拿大:挪威人本来是最早发现并开发格陵兰岛的。在1933年之前挪威一直和丹麦就格陵兰岛的归属问题存在争议。尽管1933年海牙国际法庭裁决格陵兰归属丹麦,不过挪威对此是心有不甘的。按说丹麦沦陷于纳粹德国之后挪威的机会就来了,然而当时的挪威也处于纳粹德国的占领之下,但和丹麦不同的是挪威在陷落之前有一部分军队及时撤到了海外。

撤到海外的挪威军队选择和自己过从甚密的加拿大作为落脚点和日后反攻复国的基地。同为北极国家的加拿大与挪威都希望能真正控制欧洲到美洲的北冰洋海域,于是两边就试图联手控制格陵兰。当时一部分挪威游击队在加拿大的支持下转移到了格陵兰岛上保存实力,然而当地民众却并不欢迎他们。继挪威和加拿大之后英国也盯上了格陵兰:英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岛上的冰晶石,因为这种矿物中含有英国在当时的战争状态中急需的铝这种战略资源。

挪威、加拿大、英国尽管在格陵兰展开行动较早,然而却应了那句老话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相比之下反而是姗姗来迟的美国在格陵兰获得了最大的好处。当时格陵兰看到宗主国丹麦沦陷于纳粹德国之手,挪威、加拿大、英国等国又虎视眈眈就主动试图和美国方面取得联系以起到牵制平衡各方力量的作用。时任丹麦驻美国大使的亨利克·考夫曼在丹麦沦陷之后被哥本哈根取消了权限,但反对纳粹的美国和脱离丹麦的格陵兰人仍承认他对丹麦合法政府的代表性。

格陵兰自治政府讨论后决定推举考夫曼作为格陵兰驻美国代表,由他出面试探美国人能对保护格陵兰给出什么条件。最早美国方面保证:只要格陵兰为美国提供舰船的优先通行权、冰晶石的优先进口权就可以得到美国的保护,在战争中保持独立。此时美国尚未对轴心国宣战,是世界上最大的中立国家,又有强盛的常备武力,显然是最优选择。就这样丹麦本土沦陷还不到一个月的1940年5月初美国就成为了格陵兰的非正式宗主国。此后美国对格陵兰的控制程度不断加深。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介入二战,随后美、德两国也曾在格陵兰岛上展开过交锋:二战期间美国剿灭了纳粹德国在格陵兰岛上偷偷修建的四座气象站,还直接与德国军事部队交火,美国还在岛上建立了自己最北部的海外军事基地。尽管二战后美国把格陵兰岛还给了丹麦,但之后美国仍在岛上保留着诸多特权:1951年美国与丹麦达成的《格陵兰防务协定》使美国在该地区拥有实质性军事权利。冷战时期格陵兰岛一度作为美苏博弈的前哨成为导弹、核潜艇预警和拦截系统的重要基地。

也许正因为美国与格陵兰的这种特殊关系使特朗普生出了把格陵兰变为美国领土这种想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使北极地区的冬天开始渐渐的融化使北极航道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北极航道开通后在全球的战略地位会不断上升: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外,气候变暖引起北极冰盖加速融化,便利的北极航道正成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新纽带和高速路。一旦北极航线启用必将使北极沿岸港口地区兴起新的物资转运中心,势必会带来世界海上贸易重心的转移,对地区和国际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北极地区国家之间的博弈也愈演愈烈: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北极探险家奇林加罗夫乘潜水艇深入4261米的海底,从而成功在北极点插上了一面高一米、能保存一百年的钛合金国旗。对此时任加拿大总理的哈珀立即发声:我们急需采取行动维护我们在北极地区的利益。随后美国、丹麦也都各自采取行动强化自己在北极地区的势力存在。在这种形势下位于北极圈内的格陵兰战略地位凸显,也许在未来格陵兰又将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焦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