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诗人陈子昂,外号诗骨。他出生于四川一个豪侠世家,十七岁始学文,二十五岁中举,曾是武则天身边的红人。
作为一位热血爱国的青年诗人,陈子昂生平曾经两度为国出征,同时也两度入狱,四十二岁英年早丧,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下面我们要提到的这首诗,是陈子昂第二次出征塞外时,因怀才不遇而写下的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这首古风诗歌,虽然一共就只有简简单单四句话,但是却开了大唐一朝风气之先,让后来者纷纷效仿,同时也让陈子昂得了一个唐诗之祖的外号。
那么,陈子昂这首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这首诗,从中找到答案吧。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白话译文:
眺望前方,看不到古之先贤;回顾后方,看不到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之无穷无尽,就让我倍感孤独,凄凉地落下泪来。
想要知道陈子昂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先去了解一下它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在那之前,陈子昂曾被人诬陷谋反下过天牢,关押了一年之后,才得到赦免。
出狱之后,武则天让陈子昂官复原职。恰好当时的契丹挑起边衅,陈子昂就主动请求随军出征,于是武则天将他安排到侄儿武攸宜的军中当参谋。
武攸宜行事鲁莽、刚愎自用,他认为陈子昂是一介书生,根本不懂得打仗,所以对其提出的建议一概不予采纳,结果刚开始就吃了一场败仗。
陈子昂生性耿介,在这种情况下多次进谏武攸宜,并且还当面指出武攸宜的错误,结果对方恼羞成怒,将他降职为军曹掌书记。
事后,陈子昂登幽州台散心,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如今的人读到这首诗,初时纵然觉得它写得大开大合,悲壮雄浑,但是一定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特别。
其实,这首诗在当时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盖世杰作,因为陈子昂是初唐第一个提倡将魏晋风骨引入诗文作的大家。
怀才不遇是千古文人的永恒之殇,古往今来数得出名字的文学家和诗人,大多都写过这类作品。
但是六朝以来,一直盛行颓废、绮靡的文章。诗人们在怀才不遇之时,往往想到的是逃避世事,是及时行乐。
陈子昂写怀才不遇与六朝普通诗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并不教人如何去排遣这种怀才不遇带来的痛苦。
因为陈子昂喜欢把故事的背景描写得十分宏大,让时间与空间共同来渲染、加深这种孤独的感受,从而达到一种悲剧审美的效果。
在陈子昂的诗歌天地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他的视野不同于六朝的普通诗人,因为他的视野广大,当中包含了无限江山。
可以说,这首《登幽州台歌》,正好是体现出了陈子昂提倡把魏晋风骨融入诗歌创作的想法,因此后来他才得了个外号叫诗骨。
这种风骨,原来是指魏晋时期由曹氏三雄与建安文人共同创造的一种风格。陈子昂之所以推介这种风格的创作,也和他自己的出身有关。
陈子昂本是四川射洪人,他的家族在当地非常富有,而他的父亲陈元敬也是一位文武全才的豪侠。曾经有一次一夜之间散尽粟米一万斛,用于赈灾而不求回报。
在这种大富之家长大的陈子昂,十七岁以前任侠使气,根本不必读书。说得难听点,十七岁以前的陈子昂就是一个街溜子,反正他不读书照样能锦衣玉食。
结果到了十七岁那年,陈子昂突然就想通了,立志要读书报效国家了。没想到,他一读还就读出了名。
陈子昂二十一岁的时候,正是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国家给庶族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于是他怀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进京赶考,没想到第一次考试就名落孙山。
遭到打击之后,陈子昂也和很多唐代文人一样,曾经跑回山中去修道。过了几年,他又出来参加科考。
这一回陈子昂学聪明了,他带着一百篇策论到长安,想把自己的政治见解告诉给大家,向达官权贵展示自己治国的才能。然而人家不认识他,根本不想看他写的文章。
于是陈子昂想了一个妙招,买了一把价值百万的胡琴,谎称自己善弹奏,请长安豪客次日到指定地点听曲。
结果第二天果然去了很多人,陈子昂又当众把胡琴砸碎,吓了大家一跳,然后就开始宣传他那一百篇策论。如此一来,人家想不记住他都不行。
经过这件事,长安文人都对陈子昂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他再去参加考试,居然就通过了。武则天也听说了陈子昂的名字,非常欣赏他的才华,然而却只给了他一个九品小官。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二十七岁的陈子昂第一次随军出征西北,平定突厥之乱。他豪侠文人的性情因此激发出来,写下了组诗《感遇》,讲述自己生平志向,其中一首诗云: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诗文的大意是:我本是生长在富贵人家的公子,但是平生一直想要建立功业,施展一身的才华。有感于世道的混乱,我一直在寻找机会报效国家。
我从草莽中拔剑而起,为了国家,向西奔驰在丁零塞上,再北上到达了单于台。我登上了高台,眺望千里江山,不由得怀想起古代先贤们的事迹,心潮起伏澎湃。
是谁在我耳边说:不要忘记那些古人一心爱国,却身罹灾祸的教训?我报效国家的热情,纵然是身躯磨灭化为尘土,都永远不会消亡。
可惜的是,陈子昂的侠骨丹心,最后全都错付了。武则天虽然欣赏他的才华,但是并不接受他儒家治国的政治理想,她只想通过严酷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江山。
公元698年,陈子昂带着满腔的失落,辞官回到了故里。四年之后,这位四十二岁的唐诗鼻祖,竟然离奇地被当地县令谋财诬陷,投入牢狱,毒打至死。
结语
陈子昂虽出生在四川的巨富之家,不过按照唐朝的说法,他其实是庶族。因为武则天和唐高宗扶持庶族,所以他和他父亲一直非常支持武氏称帝。
一些野史中曾经指出陈子昂向武则天献文,是为了做武则天的男宠。个人认为,这完全是对陈子昂的恶意诬蔑。
因为曾经有史书记载,武三思妒忌陈子昂的才华,于是买通了射洪当地的简氏县令,暗害了陈子昂。后来唐中宗复位后,曾经得到拥护武则天称帝的文武大臣们,无一不遭到污名化。
所以嫉妒陈子昂才华的武氏,与后来憎恨武氏的李氏,基本上全部把矛头指向了陈子昂。刻意编造谎言,诋毁他的人格的可能性很高。
《登幽州台歌》作为陈子昂的代表作,以俯仰古今,纵横千古之势,述说了作者内心无边的孤寂与凄凉,实乃这位丹心文侠,英雄泣血的千古遗音。古往今来,无人能够超越。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