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故事(歇后语——汾阳马庄耞地—不顺手)

时刻小站 110

笔者提示:歇后语是汉民族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它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了人们的智慧,同时也给人们平淡的生活中,带来了一些乐趣。

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话就凝聚了很多的信息。

大多数歇后语一般人都懂的,歇后语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因此,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你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周围的人就立马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但有些歇后语它有一定的地域性,它只是体现了当地的一些风俗、传闻、故事,外地的人听了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就里。

你比如,流传于我们山西汾阳孝义一带的一句歇后语:马庄耞地——不顺手。

这么一句歇后语;马庄耞地——不顺手。外地的朋友听了,一定是莫名其妙,糊里糊涂。这个就是歇后语的地域性。

马庄耞地——不顺手这句歇后语,是流传于我们汾阳孝义一带的一个令人忍俊不止的小故事。

那是我们汾阳孝义边境三泉马庄村发生的一段故事,也是我们汾孝一带家喻户晓的一句歇后语。

旧时,马庄有一块地是南北走向的大长畛,而地的南头是一条通往村庄里的大道。那天,一个四十多岁的精壮汉子赶着牲灵在那块大长畛里耞地。

那个汉子耞的高兴起来,不由得唱起了流行于我们山西晋中吕梁地区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想亲亲》来了;

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那个软,呀呼嘿!

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儿哟。

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乱,呀呼嘿,呀呼嘿!

煮饺子我下了一锅山药那个蛋,呀儿哟,呀儿哟......

正当他唱的兴头上,刚刚在地的北头掉过头往南边耞的时候,突然看见南边的大道上远远地走来一个妙龄女子,身穿大红袄,是否头上还带一枝花,大老远看去,风摆杨柳,呵那多姿十分妖艳。

一个四十多岁的精壮汉子赶着牲灵在那块大长畛里耞地

汉子一见,凡心一动,谁家的女子这么妖艳漂亮,便很想赶上前去一睹芳容。

但要按正常耞地,一步一步扶着犁耞到地的南头,那就黄花菜也凉了,肯定赶不上了。

于是,他急中生智,将犁扛起来,驾!驾!驾!连声吆喝着牲灵,一溜黄烟往南头跑去。

他急中生智,将犁扛起来,驾!驾!驾!连声吆喝着牲灵,一溜黄烟往南头跑去

刚气喘吁吁地跑到了地头,就听见脆生生的一声大(当地土话爸爸,爹,父亲),他连忙仔细一瞅,原来是刚过门不久的儿媳妇住娘家回来了正路过这里。

只见漂亮俊俏的儿媳妇问道;大,你这是干甚哩?

公公尴尬地回答道;耞地哩么。

儿媳妇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公公,有点不太相信地问道;耞地么,你扛着犁急急忙忙地跑甚哩!

公公一听,脸马上红到了脖子根上了,语无伦次地搪塞道;我想从南边往北耞,从北往南耞地不顺手。

哦!是这样!原来是从北往南耞地不顺手!

他那漂亮的儿媳妇似信非信地说道;

这就是那句歇后语的来由;马庄耞地——不顺手的来由。

而流传至今,我们当地一些人如果办事情遇上不太顺利或者有些尴尬的时候也往往会说;哎呀!今天这事情正是‘马庄耞地.....

而旁边的人已经是心领神会了——不顺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乐趣,故事,它们会千古流传。

外地的朋友不妨将你们当地具有地域性的那些有趣的歇后语展示出来,交流一下。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