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类别怎么填(课程类型)

时刻小站 217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办法》详细制定了义务教育课程类别、科目设置和教学时间等重要内容,并于2022—2023学年度开始施行。小编整理出其中的重点内容,一起来看~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以下为《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全文内容,请上滑查看↑↑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旨在保障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素质。义务教育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按照教育部要求,为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统筹规划、科学规范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有理想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懂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人生发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能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

(二)有本领

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自理自立,热爱劳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身健体,健全人格,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适合自身的运动技能,树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向善尚美,富于想象,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初步的艺术鉴赏、表现能力。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三)有担当

坚毅勇敢,自信自强,勤劳节俭,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状态。诚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孝亲敬长,团结友爱,热心公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积极为社会作力所能及的贡献。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树立公共卫生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具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的意识。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推进五育并举,面向全体学生,打好发展基础。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加强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求,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坚持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统筹协调各实施环节,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一致、协调。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积极建设地方课程,严格规范校本课程。系统构建学校课程,加强学段衔接,学科配合,课内外学习有机融合。

(三)坚持创新引领。立足具有首都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巩固北京课程改革和双减工作成效,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探索全员、全学科、全过程育人路径,推进育人方式创新,全面促进提质增效。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别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补充。

国家课程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开发、设置。所有学生必须按规定修习。

地方课程由市教委统筹规划,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发,在全市部分年级开设,强化实践性、体验性、选择性。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北京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等资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服务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家国情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学习科学、学科学法、媒介素养、国际理解、体育、美育等内容。

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向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要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培养目标,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原则上由学生自主选择。

(二)科目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或五四学制安排。

国家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有关科目开设要求如下。

历史、地理在初中阶段开设,实行五四学制的学校,可从六年级开设地理。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一年级。一至二年级使用地方课程学时,以听说为主。初中阶段开设外语,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科学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阶段分科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学)。

信息科技在三至八年级独立开设。

体育与健康在一至九年级开设,每天1学时,每学期至少安排室内课4学时。优先统筹使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不足的在学校两周机动时间安排。

书法在三至六年级开设,每周1学时。

艺术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其中一至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体的美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小学高年级学段开始学习艺术史教育内容。

劳动在一至九年级开设,每周1学时。

综合实践活动在一至九年级开设,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每周1学时,可统筹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经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各门课程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专题教育融合到相关科目中,以渗透为主。

班团队活动在一至九年级开展,每周不少于1学时,内容由学校安排。

(三)教学时间

每学年共39周。一至八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33周,第一学期复习考试时间1周,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3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不早于8:20,中学不早于8:00。

一至二年级每周26学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学时,七至九年级每周34学时。小学每学时按40分钟计算,初中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学校可以各年级周学时总时长为依据,根据学科特点、课程内容需要开展长短课。坚持零起点教学,加强幼小衔接,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课程。

四、课程标准落实与教材使用

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和课程实施等具体要求,研制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做好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系统培训。

按规定做好国家课程旧教材过渡和新教材选用。整体规划教辅资料选用和课外读物审核,做好一二年级英语、信息科技、劳动等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地方课程教材育人价值和对国家教材的补充作用。

五、课程实施要求

(一)科学规划课程实施

各区要准确落实国家课程要求,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地方课程,严格管理校本课程,科学制订本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并报市教委备案。学校要立足实际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注重课程整体规划,做好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报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二)严格落实课程实施要求

各区和学校要加强课程管理,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课程门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坚持把教材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依据,落实义务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规范和基本规程,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三)持续深化教学改革

坚持素养导向。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落实育人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推进综合学习。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落实因材施教。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服务个性化学习。

积极探索互联网+基础教育新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空中课堂、双师课堂和融合课堂建设,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拓展课堂教学边界,提升教学水平。

(四)强化专业支持

扎实组织三级培训。着力加强对课程整体育人、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等重难点的培训。

加强教科研指导。完善三级教研,搭建教研大平台,建立教研、培训、教学数据库,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全面提高教研质量。市级教科研部门要围绕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等开展教学研究指导。各区教研部门要将工作重心落实在教育教学一线,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五)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

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严格遵守评价的伦理规范,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

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增强日常考试评价的育人意识,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捕捉学生有价值的表现,因时因事因人选择评价方式和手段,增强评价的适宜性、有效性。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强针对性,丰富类型,合理安排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优化试题结构,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提高试题信度与效度。

(六)健全实施机制

市教委统筹规划全市课程实施安排,各区要系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依据学校办学情况合理赋予课程自主权,确保课程方案平稳有序落实。学校要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健全课程建设与实施机制,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开展课程实施监测和督导。市级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监测,关注学生成长发展情况。开展课程实施督导,对义务教育课程保障、学校课程开设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把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作为评价课程实施质量的参考指标,强化反馈指导,确保新课程落实。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