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读:金鼠年即将过去,辛丑牛年马上来临。在这辞旧迎新,万家欢乐之际,年的味道却淡了许多。
其实这是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必然结局。如今的国人已经不用担心温饱,因此老祖宗流传的关于温饱以及财富等相关的春节习俗,也都逐渐被人们遗忘,比如送穷、扫晴娘、谷子生日等等。
不过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不能轻易地忘记我们赖以发展的文化基本。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个基本被世人遗忘的春节习俗——抢金水。
抢金水
抢金水是古代农村非常流行的一个传统的春节习俗。其欢迎程度我们可以从一首民谣中窥其端倪:
抢一挑金水,保你富贵不受贫。
所以,每年正月初一的黎明前,在农村的水边、河边等可以取水的地方,可以听到沙沙沙的脚步声,以及叮叮咚咚水桶的碰击声。
不过人们都闭口不语,谁也不说话,生怕说话惊跑了好运。
然而等到天亮之后,取水的人群也随之消失,这是因为天亮时打水,注定会受穷。
人们之所以会在初一天不亮就去打水,为的就是抢金水,而一个家族中第一个打到水的人,就是金水,预示着自己的家庭会兴旺发富。
而家族中第二个打到水的人,则称之为银水,虽然没有金水的寓意好,但也会使自己的家庭全年五谷丰登,合家平安。
而第三个打到水的人,就是铜水了。当然,打到铜水,对自己的家庭也是个好兆头。
看上去这个春节习俗很迷信,其实当你了解了背后的故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习俗其实非常的科学。
背后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农村里,有一家三兄弟。由于家族世代务农,因此家中非常贫穷。等到兄弟三人都长大成人之后,父亲就决定分家。
不过贫穷的家庭也分不到什么,每个兄弟都只分到了两间土房和一些薄田。
但数年间,老三逐渐变成了富户,老大也相继富裕了,这就让老二非常的纳闷,都是一个爹生的,为什么哥哥和弟弟就能富裕,而自己则一直贫穷呢?
于是他跑去向父亲请教。
知子莫若父,父亲当然知道老二为何一直贫穷。于是父亲就告诉老二说:你哥哥和弟弟富得快,是因为有一个祖传秘诀。
祖传秘诀?老三有些生气,但也很好奇,于是老二继续问父亲:什么秘诀?为什么不传给我呢?难道我不是你亲生的?
父亲不急不忙地说:你想学也可以,我每天都要给家前屋后的菜地浇水,水缸里的水用得很快,所以你明早先去挑一提水,然后把水缸装满,之后我就告诉你秘诀。
老二不知父亲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既然父亲说了,那肯定没错。
第二天早晨,老三起床去河边挑水。不过当他把水挑来以后却发现,水缸里已经装满了水。
老二很纳闷就跑去问父亲:既然水都打满了,还叫我打水做什么?这和秘诀又有什么关系?
老父亲没说别的,只是让老二明天继续挑水,只要他能装满水缸,就把致富的秘密告诉老二。
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之后的几天里,老二每次挑来水,水缸都是满的,这就让老二很生气,难道父亲这是在愚弄自己。
为了搞清楚事情的真相,老二决定暗中观察,这水缸里的水到底为什么总是满的。
于是,这天老二没有回家,而是藏在父亲的屋后,看看父亲到底耍的什么把戏。
就这样,老二在父亲的屋后守了半天加一夜,但始终没有发现问题。一直到寅正时分(如今凌晨4点),老二有些受不了了,他准备回家睡觉。
然而他刚准备起身,就听到了脚步声,随后就听到了开门声。老二借着月光,趴在矮矮的墙头往里一看,原来是老三挑着水进了门,随后往水缸里倒水。
又过了半个时辰,老大也挑着水进了门,也往水缸里倒水。
这下老二更加疑惑了,为何老三和老大起这么早就给父亲挑水?难道这里面有玄机?于是老二决定,第二天他也早早起床,一定要最早挑水装满水缸。
可老二习惯了睡懒觉,第二天等他起床的时候,已经是卯初时分(如今凌晨5点),他赶紧去挑水,可还是迟了一步。
不过父亲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于是父亲告诉老二,致富秘诀其实就两条,第一是要孝,第二是要早,而最为重要的就是这个早字。可别小看早起挑水,那挑来的可是金水,里面所蕴含的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但老二还是不明白。
于是随后父亲给老二写了几句话,让他回去好好参悟。
只见父亲写道:
百善孝为先,万事从头起;三早当一天,三年多一年;一百二十天,功夫十年见;此帐若算清,富贵不靠天。
回到家后,老二开始反复阅读这几句话,最终他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孝顺父母,勤劳肯干,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富裕。果然,几年后老二也富裕起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此事传为佳话,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新年正月初一凌晨早起抢金水的习俗。
春节习俗
这个看似有些封建的春节习俗,却非常的科学。从科学角度来说,懒惰就等于贫穷。如今许多人总说自己穷,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富裕。其实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想一想,自己有足够的勤奋吗?有足够的孝顺吗?
勤奋代表了你的态度,而孝顺则说明了你的品性,所以不要总抱怨,要注意自查,要明白自己哪里出现了问题,只有这样,日子才可以越过越好。
不过回过头来,虽然包括抢金水等春节习俗在逐渐地消失,但不可否认地说,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就是依靠这些文化才得以保全而从未断层。
时至今日,我们在学习古人智慧的同时,更应该将其传承,哪怕是换一种形式,也不要让其消失。您说对吗?
参考资料:《中国春节文化》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