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为什么自刎(虞姬自刎时的诗)

时刻小站 146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围于垓下,四面楚歌,军心涣散,败局已定,项羽突围之前,虞姬自刎,让项羽轻装上阵,这就是流传甚广的霸王别姬,故事的悲壮凄恻和虞姬的美艳刚烈,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但宋朝一本奇书记载的内容,却推翻了虞姬自刎之说,给霸王别姬的美好故事蒙上了一层阴影。

《太平寰宇记》:虞姬冢于县东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虞姬葬此。

《太平寰宇记》是一部地理总志,由乐史撰,广泛引用了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计约200种,内容包括万象,八卦风月,是一本宋朝奇书。在这本书上,却指出即项羽败,杀虞姬葬此,项羽亲手杀了虞姬,这显然颠覆了我们传统认知。

虞姬是项羽红颜知己,但史书上对虞姬的记载非常少,本名、籍贯、年岁、如何与项羽相识等一无记载,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仅记载有美人名虞,更没有说虞姬自刎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四面楚歌之后,项羽败局已定,于是慷慨悲歌,史称《垓下歌》,然后司马迁只记载美人和之,并没有说虞姬自刎。如果虞姬自刎,司马迁应该会记录在案。

另外,司马迁认为虞姬的名字叫虞,但虞既可能是美人之姓,也可能是美人之名。而且,虞姬的姬,既可能是美人之姓,也可能是古代妇女之美称。总而言之,人们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与虞字有关,而她的真实姓名,已经成了一个谜团。

司马迁没有记载虞姬自刎,为何又流传出虞姬自刎的凄美故事?源头还是出自西汉初年。

上文谈到美人和之,司马迁没有记载虞姬和的内容,但西汉儒生陆贾在《楚汉春秋》却记载了虞姬和的诗句。叱咤风云的项羽,竟也流露出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史称《复垓下歌》或《和垓下歌》。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一句贱妾何聊生,给了后世文人无限想象力,于是虞姬自刎之说隆重出炉。元朝诗人张可久写下一首《卖花生·怀古》,开头第一句就是:美人自刎乌江边,战火曾烧赤壁山。

陆贾的这一首五言诗非常成熟,不少学者质疑后人伪作,因为秦汉之交不会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楚汉春秋》至唐犹存,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则加以引录这首诗,刘知风、司马贞、张守节都曾亲见,因此陆贾的记载可信度比较高,只是难以判断陆贾有没有虚构虞姬和的内容。

1000多年之后,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并未提及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显然,司马光不认可这一凄美的结局。

如果虞姬并未自刎,那么在当时情况之下,虞姬命运无非三种:一是死里逃生,二是汉军俘之,三是项羽杀之。

首先看死里逃生,当时楚军虽然涣散,但毕竟数万人马,一旦逃命的话,汉军很难一一抓住,因此虞姬逃命或死于战场的可能性的确存在。前些年浙江一座小山村,村内100多人全姓项,自称是楚霸王的75代子孙,证据是《项羽家谱》。原来,项羽有二个儿子,长子叫项隆,这个山村里的人就是项隆后代。而项隆与他弟弟,会不会是虞姬逃命之后生下的,即项羽的遗腹子?

其次是汉军俘虏,以当时刘邦对项羽愤恨的程度,如果俘虏项羽爱妾,应该会在史书上写上一笔。因此,大概率是汉军没能俘虏虞姬。

第三是项羽杀之,就是《太平寰宇记》的结论。作为项羽的爱妾,虞姬相当于帝王之妻,一旦落入汉军与刘邦手上,很难不被羞辱,更为重要的是,羞辱虞姬等于变相的羞辱项羽,在四面楚歌之下,项羽自身尚且难保,于是挥剑杀了虞姬的可能性很大。

古代帝王兵败国破之前,往往会杀死家里女眷,以防敌人羞辱皇家女眷,比如明朝崇祯皇帝,临死之前逼死妻妾杀死女儿。因此,项羽挥剑杀死虞姬之说,固然有些煞风景,让人难以接受,但也未必不可能。

值得深思的是,作为一个大时代的弱女子,虞姬虽然贵为楚王妻妾,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管她当时是否自杀,但为了一些社会价值取向,后世评价中虞姬还是自刎的好,这样对虞姬、对项羽、对后世价值取向都有利。总之,尽管虞姬死得不明不白,但在后世还是会被定义为一个全节全义的自杀者。

参考资料:《太平寰宇记》、《史记》、《史记正义》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