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前大多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年平均增长率高于1978年后的。
图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之统计年鉴1999年
图1里的工业产品,在1998年前,基本都属于短缺产品,也就是说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只要产品质量合格,是不愁销路的。这儿还是按十年一个阶段,比较年平均增长率,即可比较出发展水平怎么样。
发电量
1957年发电量193亿千瓦时,1962年458亿千瓦时,五年间增加了265亿千瓦时,年平均增长率为27.5%,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五年期间,包含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1965年发电量676亿千瓦时,1975年1958亿千瓦时,十年间增加了1282亿千瓦时,年平均增长率为18.96%,同样必须说明的是这十年期间,包含了九年所谓十年浩劫的九个年头。
1978年2566亿千瓦时,1988年发电量5452亿千瓦时,近十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1.25%。
1998年10070.3亿千瓦时,1988年至1998年,十年年平均增长率为8.47%。
改开前年平均增长率都比改开后两个十年间的高,同样重要的是,改开前建立了基本的电力工业体系。
发电量的增长率高低,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也就是说,1965年至1975年间,经济增长率,起码是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是高于1978年以后的20年间的。
水电
1957年发电量48亿千瓦时,1962年90亿千瓦时,年平均增长率为17.5%,还是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五年期间,包含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1965年发电量104亿千瓦时,1975年476亿千瓦时,十年间增加了372亿千瓦时,年平均增长率为35.77%,
1978年446亿千瓦时,1988年发电量1092亿千瓦时,十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4.48%。
1998年1988.9亿千瓦时,1988年至1998年,十年年平均增长率为8.21%。
改开前年平均增长率都比改开后的高,同样重要的是,改开前建立了基本的水电工业体系。
图2中,生铁、钢、成品钢、水泥、平板玻璃、木材、硫酸、纯碱数据经过处理后得到图2,如下:
图2
从图2看,生铁、钢、硫酸年增长率,在改革前的1965年至1975年间比1978年至1998年间的高;成品钢、平板玻璃和纯碱改开前年增长率比改开后高;水泥和木材则有高有低。
图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1999年
图4是对图3数据处理后的结果
图4
从图4可以看出:
烧碱
不管是1957至1962年,还是1965年至1975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均比改开后的高,改开前可是包含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浩劫。
化肥
改开前年均增长率远高于改开后,特别需要说明一点是,70年代实施的四三方案建设计划,有一大批的化肥生产项目,在1982年完全建成投产,也就是说,80年代化肥的产能有很大部分是80年代前建设的。
塑料
1988年至1998年的年平均增长率才超过改革前的。
金属切削机床
1975年产量达到17.49万台,1965年至197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17%,而1988年产品才19.17万台,比十年前的1978年增加了不到1万台,更不可思议的是,1998年,产量居然只有11.91万台,是没有需求吗?还是被进口的打败了?改开前建立产业基本体系,难道后20年没有进步?
汽车
改开后前10年比改开前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约9个点,可是后10年居然比改开前低了约9个点。
载重汽车
与汽车情况相似。
大中型拖拉机
大中型拖拉机的产量代表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1965年至1975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1.67%,意味着,这十年间大力的推行农业机械化,这也是毛主席所倡导的:农业只有搞合作社,搞机械化,才有出路。还看到1978年达到了最高产量11万台,1988年只有4.72万台,1998年恢复到6.78万台,都没达到1978年的水平。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也简单,1978年后,大搞单干,原来的人民公社瓦解,从原来规模化,机械化搞农业,转变为小农经济的单干,单干哪还需要那么多的大中型拖拉机呢。可是,有人说,搞单干,搞小农经济,搞人工劳作就是比合作社和机械化好。
从以上数据分析看,改开前1965年至1975年间,除了少数几个品种的工业品年增长率低于改革后;其余大多数工业品的年平均增长率均高于改革后20年间的。
可能有人会说,改革前的工业产品技术水平太低,改革后,没有竞争力,也就没落了。这话对不对呢?对一半,就是技术水平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确实是低了些。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事物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这是一般事物发展的规律。前三十年,实现了从无到有,技术水平低一些,可这也只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水平算很好的了。
20年可不短,新中国成立20年时,前辈们造出来原子弹、氢弹和导弹。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