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是干什么用的(脉脉是干什么的)

时刻小站 123

说到脉脉,我几乎是看着脉脉一路走来的,最近半年几乎每天都会刷一下脉脉,使用时长仅次于微信和抖音。

我在脉脉上有5000个好友,访客27万,影响力达到2579,排在产品方向的第27位。如果脉脉有用户等级分层,我想我应该属于头部那一层了。

作为脉脉的忠实用户,我是真的希望脉脉能往好的方向发展,而我也会因此受益。所以,上周六,在脉脉发了条状态,给脉脉提了几点建议,结果脉脉运营总监秒回。

在我发完状态后的第二天,脉脉的朋友跟我说,他们为此开了个会,把我提的那几点建议的优先级提前了(很抱歉,给这位朋友增加了工作量)。

作为用户,建议被采纳还是很荣幸的,无论是从响应速度和后续反馈的动作来看,都可以感受到脉脉对用户的重视。

我总觉得脉脉的成长速度低于我的预期,这里想聊几点问题,不一定专业,欢迎拍砖。

1.做内容还是做社区?

这两者本身并不冲突。这里说的内容主要是指高价值、高质量的内容生态,而社区更多的带有社交属性。

但以现在的产品形态和内容导向,平台的定位明显更倾向于一个纯粹的职场八卦社区。内容以短内容形式为主,鼓励流量贴,鼓励用户间互动,营造职场社交氛围。

这对用户黏性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职言板块,用户可以匿名发各个公司的八卦消息,我也忍不住每天都会刷一刷。

职场八卦的确可以提高用户活跃,带来流量,但同时也会带来几个问题:

(1)内容偏低质

充斥着各种水贴,大家都喜欢看八卦贴,甚至和职场无关的八卦贴。劣币驱逐良币,没人愿意发有价值的内容,因为没人看。

比如我,我曾经发过职场干货的内容,流量远不及xx公司裁员了,xx领导pua下属这类话题。甚至某某发个相亲贴,评论区都100+留言。优质内容几乎没什么评论。所以我都不怎么发职场干货了。

(2)平台形象受影响:

用户形成的对平台内容低质调性的印象,在后期是很难改变的,而这会带来商业化难、用户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

(3)用户群体受局限:

只有互联网行业且大厂才有热度,非互联网行业、非大厂即使有八卦,也没那么多人关注。这决定了脉脉的活跃用户更多的集中在互联网大厂的员工。虽然脉脉自称有1亿注册用户,实际上MAU也就300多万(数据来自QM,统计时间为21年12月)

想要解决以上问题,还是要把内容做好。策略上可以适当提升职场干货相关内容的流量比例,功能上可以强化门道等生产优质内容的板块权重。

而从脉脉最近的动作来看(有幸被分到了实验组,可以提前看到脉脉的动作),也印证了我的判断,似乎是在有意的引导有价值的内容的生产和消费。具体体现在导航对职言板块的弱化、推荐feed流里增加了文章的比重、以及文章的推荐改为关注等改动。

2.创作者无利可图,内容生态建不起来

接着上面的话题,如果脉脉决定开始做内容,那么我们从创作者角度来展开聊聊内容生态这件事。这里的创作者指的是生产优质内容的用户。

首先,我认为创作者生产优质内容的源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追名

通过优质内容的输出和传播,获得平台、读者、行业、商业的认可,逐渐形成个人IP和影响力,成为行业专家,获得大量资源。

2.逐利

通过创作获得金钱上的利益,比如平台激励分成、广告收益、知识付费收入等

3.为爱发电

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平台给予优质内容流量扶持,让创作者能感知到数据的增长、结识有共鸣的读者、自我感觉创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内容被需要带来的愉悦感。

其中为爱发电更多发生在创作初期,激励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核心动力还是追名逐利。

无论是抖音、小红书、B站等内容平台,平台都有一套创作激励的机制,帮助优质作者提升流量、人气,提供商业化变现的机会。

因为只有让创作者获得利益,才能激励这些人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吸引到更多高价值的用户,达到供需平衡,形成繁荣的内容生态。而脉脉的创作者无名可追无利可图。

另外,脉脉用影响力来衡量用户价值,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有多少人看了你的主页,递给创作者的价值导向是,尽可能发那种博人眼球的话题,但这能等同于创作者的影响力么,我并不这么认为。

影响力的提升并没有给我带来额外的曝光和更高的商业价值。相比于影响力,粉丝量可能更能体现真正的影响力。但脉脉的粉丝粘性很弱,无法产生有效连接,无法用关注者的信任做转化,所以粉丝价值也不大。

知识付费是创作者核心的变现方式,脉脉做这块有天然的优势,因为本身就是职场社区,围绕职场话题孵化KOL,搭建商业体系,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由于内容生态没有建立起来,没人发优质内容,就没有KOL,也就没有粉丝经济。创作者无法变现,平台也赚不到钱。

3.招聘模块的失败

不太清楚脉脉内部怎么看待招聘业务的表现,无论从产品体验还是数据表现来看,我觉得招聘业务基本是失败的。

据QM数据显示,2021年12月,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招聘MAU均超过1000万,主打精英人才的猎聘也有600万,而脉脉只有380万左右。而这380万的月活里又有多少是来求职的,我猜就更少了。

一个好的招聘平台,我认为应该具备这三个特点:

(1)有效信息的呈现

(2)供需双边的高效匹配

(3)高效的沟通渠道

这三点,脉脉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招聘端,看不到求职者的简历,只能看到求职者自己填的一些个人信息,而大多数人不会像写简历那样去详细的写自己的项目经历。想要了解更多信息,需要多轮的沟通,效率极低。

且系统推荐的候选人和目标岗位匹配度很低,所以很多招聘方就根本不在脉脉上招聘,比如我,就只用boss直聘。

求职端,收到的更多的招聘信息是来自水平参差不齐的猎头,hr很少主动沟通,大多数候选人对猎头是排斥的,会觉得是种打扰。

求职者更多的希望和招聘方或hr建立连接,但自己主动投递的基本没什么人回复。很久之前的岗位可能招聘方都已经不招了,还是继续在推荐。

尽管,脉脉在招聘方向做了很多尝试,比如今年2月份上线的先看点评再找工作,本意是希望通过消除信息差来辅助求职者做决策。但一个匿名社区,大家对公司的点评的可信度有多少,有多少是恶意诋毁、吐槽,又有多少是企业操纵虚假差评和好评,并以此形成不正当竞争,不得而知。

这些动作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招聘的痛点,即供需匹配效率。招聘本身就是个双边市场,求职者得不到有效回复,招聘者找不到合适人选,不能将供需两端高效的进行匹配,注定是失败的结局。

写在最后

最近脉脉上曝出,脉脉裁员30%(自己被八卦了),这个数字可信度有多高还不清楚,但多少说明脉脉的路走的并不顺利。

脉脉肯定不止有以上说的问题,我虽然用的多,但不能说自己观察有多准确,不一定所有观点都经得起推敲。

脉脉的价值肯定是有的,只是为了寻找突围的方式,还在左右徘徊。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