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榜贡生是什么意思(副榜贡生是什么意思)

时刻小站 322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变化:在公布乡试和会试录取名单时,同时还有一个附加榜示,称作副榜。而有幸登上会试副榜的人,便是副榜贡生。

单就从称呼上来看,正榜与副榜是相差悬殊的,但科举制下人才竞争极为激烈,不少人熬白了头发,还是没能金榜题名,故而明清时的副榜也算是给读书人提供了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能够据此更快地进入仕途。

明清时期的乡试、会试与殿试

要理解副榜贡生,还需从明清时的乡试与会试讲起。明清两代的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其中乡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在京城和各省省城举行,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

旧时以干支纪年,每逢子、午、卯、酉所举行的乡试,被称作正科,有时皇帝因举行庆典或因急需人才,会再行加科,被称作恩科。无论是正科还是恩科,都是国家和读书人十分重视的考试,故而在举行时也十分隆重。

在举行乡试时,由皇帝亲自指派正副主考官,而参试者则包括本经过选拔的生员、监生以及一些未入流的官员。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其中初九举行第一场、十二举行第二场、十五举行第三场。经考官评议,考试合格者会公布正榜,即考中者名单。明清时乡试第一名称解员,民间俗称孝廉,算是一省乡试中最为优秀的考生。

与乡试相似,明清时的会试也是三年举行一次,但是要在京城举行,每逢辰、戌、丑、未年举行,称作正科。如果赶上乡试加开恩科,则会在次年增设会试,称作会试恩科。会试同样分三次考试,形式与乡试大体相似。

参加会试的人员,是各省举人和国子监监生,层次要高于乡试。会试考中者称作贡士,也称中式进士,民间俗称其为出贡,也叫明经。凡会试第一名,称作会元,算是全国会试中的佼佼者。

凡参加会试考中的贡士,有资格再参加殿试。殿试又称廷试,取中者称为进士,前三名便是大家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能够获得进士,已经算是古代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了,具备做高官的资格。

明清两代放榜时的副榜

与今天一样,考生最为期待的就是录取结果,而这个环节则称为放榜。榜是指古代科举考试中揭晓名次的官方公告。旧时公布考试结果时,称作放榜、出榜、发榜。

在元顺帝时,便已经在正榜以外另出副榜。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时,在会试中,除录取十八人外,还额外选取了二十人,另发副榜公布。明清两代又将其沿袭,在乡试和会试放榜时,于正榜之外另设副榜。

明清时称乡试中举的人为乙榜,称殿试取得进士的人为甲榜,而副榜贡生便是指乡试正式录取名单之外的副榜。以明清时期的于成龙为例,他曾在乡试中副榜,取得了副榜贡生的身份。

乡试中的副榜,自明嘉靖年间逐渐成型,既是作为一种鼓励性措施,又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途径。能够在乡试中登上副榜,已经说明成绩很好。

于成龙参加乡试的那一年,山西省应考生员将近三千人,而考中者近一百人左右,与之同中副榜贡生的秀才,尚不足二十人。当时正榜与副榜的录取比例,大约是在5:1左右。中了副榜贡生以后,于成龙并不甘心,而是决定再行读书,继续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希望能够登上正榜。

副榜贡生的利弊与于成龙的人生抉择

与登上正榜相比,考取副榜也算是一种莫大的成功。不过,既然是副榜贡生,那么其含金量自然也就低了不少。所以,像于成龙这样才华出众的青年,依旧不乏坚持继续应考的选择。

按照规定,明朝的副榜贡生有着较为自由的选择:既可以在日后免去参加选拔程序和繁琐手续,直接参与会试,也可以到国子监继续深造,日后进入仕途。

然而,每一位读书人内心深处都渴望着金榜题名,希望在殿试中高中状元。另外,在旧时的仕途中,唯有具备进士身份的人,才能更具底气,受人尊重。所以,如果通过副榜贡生的身份进入国子监深造,始终还是显得不太光彩。

不过,于成龙虽然毅然决然地决心再考,但直至明亡,还是未能金榜题名。到清朝定鼎北京以后,开始安抚读书人和选拔人才,承认了于成龙的副榜贡生资格,并恩准其为官。但所幸于成龙具有卓越的为政才能且为官清廉,得以成为清初的封疆大吏。

通过于成龙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出,科举取士在古代读书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科举发展到明清两代时,人们对于进士的渴望程度已经达到了无可附加的地位。也正因如此,国家才会在正榜之外另设副榜,这既满足了部分人接近梦想的机会,又能更多地选拔人才。只不过,一些渴望金榜题名的读书人,还是更看重正榜,对副榜贡生不屑一顾。

参考资料:

王道成:《科举史话》,北京:中华书局 , 1988年;

王景海等主编:《中华礼仪全书》,长春:长春出版社 , 1992年;

王振川:《于成龙传》(修订版),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 2016年。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