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碎片是什么意思?

时刻小站 181

碎片是什么呢?

大概就是被截取了片段,失去了声音和味道的风景。

这是青山七惠在小说《碎片》中,借着主人公的视角,对碎片的解释。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碎片组合起来的。何尝不是截取生活的片段,只不过身体是有记忆的,眼睛能记起色彩,鼻子能回忆味道,舌头能感觉到酸甜苦辣,而这些的组合,就是生活的全貌。

2009年,《碎片》夺得第35届川端康成文学奖。它讲述了一个女大学生桐子因为一些意外,只能和父亲两人来一趟摘樱桃之旅的故事。

接下来,我将从旅途开始到结束桐子的心理变化来解读这篇作品。

毫无存在感的父亲

小时候,父亲或多或少都是孩子眼中的英雄,这是大部分人的内心感受。但当孩子长大了,父亲或许就变成了"充其量只是个爸爸"。

《碎片》讲述了桐子的哥哥的孩子生病,原本计划的全家出游,变成了只有桐子和父亲两个人的旅途。直到坐上了汽车,桐子还是不太自在,就连在等车时想好的跟父亲聊得话题都忘了。

而桐子爸爸是个不太会和小孩相处的人,又不爱说话。表面上看是他和桐子之间疏远的原因,但从深层原因来看,是瘦弱的爸爸不能给桐子足够的安全感。

因为他不仅不善言辞,身材瘦弱,而且毫无存在感。这也是为什么长大后的桐子,只是把爸爸当做"远藤忠雄"这么个人来看待,也还是像磁铁的同极相斥一般。

从《碎片》中得到一个启发:孩子眼中伟岸的父亲,应该是身材高大,言语幽默,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人物,能够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当自己是一个旁观者

桐子曾偷偷地想:如果爸爸年轻三十岁,自己会不会对他感兴趣?但她马上否认了,因为桐子喜欢的类型跟爸爸恰恰相反,是那种爱说话爱笑的男人。

这是桐子自己的角度,但当她不经意间在另一个角度时,才发现现实与自己想象是有差别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当我们看不清事情真相时,不妨把自己放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这个道理应该是很多人都懂的。拿《碎片》中桐子和父亲的出游来说,除了偶尔和父亲的寒暄之外,桐子更像是一个旁观者。但当她拿着相机,完成着摄影课的作业,同时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突然观察到了父亲除了瘦弱,沉默之外的东西。

比如说父亲站在樱桃树下帮着同车的阿姨们摘樱桃,这让桐子难得的看到了父亲男子汉的一面。

这时候的桐子,已经从这些碎片化的场景中对父亲有了一点的改观,虽然摘一点樱桃不算是什么英雄,但却是对父亲有了初步的好感。

回忆和现实的交错让爱回归

桐子看见钟和远方的山丘,感受着凉爽的空气,这是她和父亲共同回忆起十几年前的一次全家的出游,当时还拍了照片。

十几年后的现在,照片上的两个孩子都已经各自长大,哥哥结婚生子,桐子也上了大学,这种感觉给桐子一种虚构感。

但相比之下,桐子和爸爸在景区中正在望着钟,才更像是虚构的,她甚至不敢相信是真的和父亲一起单独出行。

桐子用回忆中的一些琐碎的片段,渐渐拼凑出了一个父亲的形象。虽然小说里没有明确的表示桐子此时对父亲的看法,但是通过桐子内心的渐次变化也能看出,她在慢慢的认识现在的父亲。

小说的最后有这样的一段话:我直盯盯的凝视着这张照片,恍惚觉得很早以前就对爸爸十分了解了,可同时又觉得照片里的人,是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

这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总是不知不觉的就不再了解自己身边的人,直到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原来爱从来都在。

写在最后

青山七惠的小说以她清丽的文笔和细腻的感情深深吸引了我。而这篇《碎片》又把我代入现实的生活,或许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里都是这样的,靠的近的人反而会渐渐的看不见,离得远的人却总是忍不住挥手打招呼。

《碎片》里所写的就是一件小事,但它跟我们息息相关,而正是因为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人生也就是这样逐渐完整。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