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聊过了金石韵,这次我们来简单说说鼙鼓韵。
有些琴友在听到比较低沉有力的琴声时,往往会说:这床琴有鼙鼓韵。其实未必,鼙鼓韵与空疲声是常常容易混淆的,二者关系与金石韵与打铁声的关系类似,声音特征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空疲声也可能低沉,紧张的音色听感上也可以有力,但二者皆不美,与鼙鼓韵无关。
无论何时,但凡提起琴声有金石韵或鼙鼓韵,首要前提就是琴声必须有韵!而琴韵存在的前提条件就是琴声必须得有一定的延音能力。打铁声与空疲声之所以不动听、不能称之为乐音的主要原因,就是二者都欠缺一定的延音能力,也自然就谈不上是金石韵或鼙鼓韵。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鼙鼓韵的由来。
鼙鼓:指小鼓和大鼓。古代军所用;古代乐队也用。古琴音色之谓鼙鼓韵,常误做皮鼓韵。
《周礼·春官·锺师》:掌鼙鼓縵乐。
《吕氏春秋·古乐》:有倕作为鼙鼓鐘磬。
《六韬·兵徵》:金鐸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
《汉书·史丹传》: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
晋陆机《演连珠》之三六:臣闻柷敔希声,以谐金石之和;鼙鼓疏击,以节繁絃之契。
唐白居易《长恨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清王韬《瀛壖杂志》:拔发骑龙望斾旌,经年鼙鼓未休兵。
相传黄帝在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战中曾九战九不胜,后受元女之教,造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里,以鼓声象雷霆大壮军威,终于擒杀了蚩尤。
在现存的文献中,关于鼓的传说很多,如《山海经·中山经》中有:首山魁(神)也,其祠用徐……干舞,置鼓。说明鼓是祀神干舞的伴奏乐器。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载:……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在这则神话中记述了鼓是皮面,用鼓棰擂它,声音远传,有威震天下之功能,同时这段文字记载也充分说明了鼓声的一个重要特征:及远性,也就是声音传播到远处的能力。
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
鼓的音色往往随着体积由大到小从雄厚低沉变为清淳润亮。在鼓声的音色特征中,润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润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润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重要的事情一定要重复三次)!这里的润,主要是通过共鸣体与共鸣腔内的空气和谐共振产生的丰富持久的共鸣来实现的。
与大鼓的体量相比,一床古琴在体量上实在是相去甚远,绝对音量的差异自然是巨大的;但是偏偏制作精良的古琴,往往同样能在低弦位、低徽位发出低沉雄厚的类似大鼓的音色,也可以在高弦位、高徽位发出清淳潤亮类似小鼓的音色。
古琴虽然在绝对音量上古琴与鼓声是无法相比拟的,但是在发声特点、音色特征等方面是有非常高的相似度的,这,即是古琴的鼙鼓韵。
鼙鼓韵与空疲声较易混淆,空疲声的特征与鼙鼓韵有时比较相似,具有一定相似的特征,但更多的基本特性是相反的,应当明确区分两种音色特征,不可混淆。
总体来说,空疲声的音色较鼙鼓韵而言缺乏明显的松、厚、淳、润、宽、远的特征,相反干、扁、空、促、紧、仄等特征凸显。
视频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A5Njk5Mg==&mid=2451934378&idx=1&sn=d7d3404f6254860e55675ddab86ed81a&chksm=883d4e25bf4ac733a22a13901fcad13d0b4b3918a0ec78166e3c9235e94d94ad892b774ca678&mpshare=1&scene=1&srcid=0928IZtYWhMZiOm2vCfsh7ODrd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如何判断鼙鼓韵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音头强而有力(有喷口),音色润,及远性强,这是一床琴的音色是否有鼙鼓韵的基本先决条件。
至于有一种说法,一床琴大弦有鼙鼓韵,小弦有金石韵,这种说法不太科学:一床琴,整体的共振模式大体应当是统一的,若大弦有鼙鼓韵,小弦相应也应有鼙鼓韵;若小弦有金石韵,大弦也应有金石韵;若大弦有鼙鼓韵而小弦有金石声,这个金石声恐多半属打铁声之类的狼音现象。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