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戏曲形成的最初形式是杂剧。所谓杂,有将各种技艺杂合在一起的意思。杂剧最初的剧目之一《目连救母》,就是一个将各种民间表演结合在一起综合而成的节目。
《目连救母》,佛教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故事叙述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2.元代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元朝统治者尚武轻文,一方面对汉族和知识分子采取残酷压迫和歧视政策,另一方面对人民群众思想上的禁锢和文化上的统治比较松懈。元朝建立后取消了科举,断绝了读书人的仕途之路。许多文人不得不与青楼艺妓为伍,靠填词编剧为生,甚者粉墨登场,在客观上促成了知识阶层与艺术家的结合,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杂剧作家和优秀的杂剧剧目,提高了戏曲的文学品位,使戏曲不仅是一种在勾栏、广场、厅堂上欣赏的表演艺术,而且成为书案上可阅读、品味的文学,中国戏曲文化从此进入一个成熟的、全新的时代。
3.以元成宗元贞、大德前后为界,元杂剧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元杂剧的黄金时代,以大都(今北京)为创作和演出中心。元杂剧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如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杨显之、纪君祥、康进之、高文秀、石君宝、尚仲贤等;元杂剧的经典作品大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如《窦娥冤》、《救风尘》、《西厢记》、《墙头马上》、《汉宫秋》、《梧桐雨》、《潇湘夜雨》、《赵氏孤儿》、《李奎负荆》、《双献功》、《秋胡戏妻》、《柳毅传书》等。
后期,杂剧的创作和演出中心转向临安(今杭州),作家多为南方人和移居南方的北方人。这一时期,杂剧发展的势头缓慢,优秀作家的数量和作品远不如前期。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比较优秀的优秀作品有《倩女离魂》、《范张鸡黍》、《破家子弟》等。
4.《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救风尘》
《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杂剧剧本,元代关汉卿所作,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古典喜剧。主要写恶棍周舍骗娶风尘女子宋引章后又加以虐待,宋引章的结义姐妹赵盼儿巧设计谋将其救出的故事。
《西厢记》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是白朴重要的作品,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讲述了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巧遇总管之女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李千金被私藏与裴家后花园七年,育有一双儿女,却仍不为裴家长辈所知。终有一日被撞破,但为裴少俊之父所不容,李千金力争无果,被弃归家。裴少俊考取功名,重新求娶李千金,夫妻终于团圆。
取材于白居易的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汉宫秋》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
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该剧的基本冲突是汉元帝、王昭君和文武官僚、奸臣贼子的冲突。与匈奴的矛盾只是作为一个社会背景来写的。全剧的艺术特点在于抒写人物内心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梧桐雨》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元代文学家白朴创作的杂剧。
该剧讲述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醉生梦死,不理朝政。在长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观赏《霓裳羽衣舞》。忽报安禄山叛乱,明皇、杨妃仓皇出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逼明皇赐杨妃缢死。乱后,明皇退为太上皇,日日哭祭杨妃画像。一夕梦与杨妃团聚,被夜雨惊醒。雨打梧桐,更添明皇郁闷。
该剧巧妙的情节设计,让戏剧冲突跌宕起伏;美妙的文辞,也使之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韵味,成为元代历史剧的佼佼者。
《潇湘夜雨》
元·杨显之作。写秀才崔甸士中举做官后弃妻再娶,原配张翠鸾寻夫反被诬陷,受尽苦楚,最终夫妇和好。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冤报冤》,简称《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
该剧演的是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杀。为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赵氏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定计,救出赵武。为救护赵武,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献出生命。二十年后,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尽知冤情,禀明国君,亲自拿住屠岸贾并处以极刑,终于为全家报仇。
该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颇具特色,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他们的性格,是在剧情的展示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凸显的,真实感人。
《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元杂剧中一部优秀的历史剧,也是一部十分有代表性、有很大影响力的悲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并在欧洲产生过一定影响,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在1775年翻译了《赵氏孤儿大报仇》,英国剧作家威廉·哈切特也曾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并在英国文化界引起反响。
《李逵负荆》
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元代前期杂剧中的名作。写的是梁山附近杏花庄开酒店的老王林,被冒称宋江、鲁智深的恶棍抢去了女儿满堂娇。正逢李逵来店饮酒,王林向他哭诉。李逵听了大怒,回山斥责宋江。宋江为辩明事实,同他下山质对。李逵在认识了错误之后,回山向宋江负荆请罪。恰好两个恶棍又送满堂娇回门,王林上山报信,宋江即指派李逵下山捉拿,将功折罪。最后,全剧在庆功声中结束。
元代水浒戏中最著名的还数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李逵是元末明初的《水浒戏》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半数以上的水浒戏是以他为主人公的。《李逵负荆》充分表现了李逵对受迫害人民的同情和勇于改过的精神。作者对这一英雄人物的刻画极为细致、生动。
《双献功》
全名《黑旋风双献功》,又称《黑旋风双献头》。杂剧剧本。元高文秀作。写权贵白衙内同孔目孙荣之妻郭念儿有私情,陷孙下狱。梁山头领李逵扮作庄稼汉探监,又假装呆傻,设计用蒙汗药麻醉狱卒,救出孙荣,并杀死白、郭二人,带人头回梁山献功。剧中着重刻画了李逵性格中机智、精细的一面,其情节不见于小说《水浒传》。
《秋胡戏妻》
中国元代杂剧作品。石君宝著。这是一则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事见刘向《列女传》,唐有《秋胡变文》。写秋胡新婚才三日,即被征召入伍,妻罗梅英在家含辛茹苦,侍奉婆婆。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梅英拒绝。十年后,秋胡得官荣归,在桑园相遇,竟调戏梅英。梅英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顿感羞辱,要求离异,迫于婆母之命,勉强相从。
全剧充满喜剧色调,但又写出了妇女的不幸遭遇,讴歌了她们的反抗精神。语言本色,成就较高,今仍在舞台演出。
《柳毅传书》
柳毅传书叙述:秀才柳毅赴京应试,途经泾河畔,见一牧羊女悲啼,询知为洞庭龙女三娘,遣嫁泾河小龙,遭受虐待,乃仗义为三娘传送家书,入海会见洞庭龙王。叔钱塘君惊悉侄女被囚,赶奔泾河,杀死泾河小龙,救回龙女。三娘得救后,深感柳毅传书之义,请叔钱塘君作伐求配。柳毅为避施恩图报之嫌,拒婚而归。三娘矢志不渝,偕其父洞庭君化身渔家父女同柳家邻里相处,与柳毅感情日笃,遂以真情相告。柳毅难辞,遂订齐眉之约,结为伉俪。
尚仲贤,真定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作有杂剧十一种,今存《气英布》、《三夺槊》、《柳毅传书》等三种。
《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是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
这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郑光祖以优美的文笔,从两个方面叙写了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一方面,倩女的魂魄,代表了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倩女爱恋的是文举本人,她不在乎有无功名,担心的倒是文举高中后别娶高门。在离魂的状态下,她大胆冲破礼教观念,与心上人私奔,遂了心愿。另一方面,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当文举中了状元,寄信给张家,说同小姐一时回家时,病中的倩女以为文举另娶,悲恸欲绝。显然,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的真实处境。她们唯有在非常的情况下,才能挣脱束缚,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一旦灵魂出窍,精神获得自由,她们便表现得热情似火,敢作敢为。在这里,离开躯体的倩女之魂,寄寓着挣脱礼教枷锁的女性的心态;至于倩女在家中的病躯,那种幽怨悱恻,凄凄楚楚,正体现出礼教禁锢下广大女性的百般无奈。
剧中,郑光祖让离魂与躯体有不同表现,这一艺术处理,当给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以有益启迪。
《范张鸡黍》
《范张鸡黍》,宫天挺作,全名《死生交范张鸡黍》,取材于《后汉书·独行列传》中的《范式传》。
《范张鸡黍》既歌颂了范式和张劭之间重然诺、守信义和死生不渝的交谊;同时也鞭挞、谴责了王韬的卑劣行径。特别是剧中通过范式的口,抨击了当时那些身为朝贵,占据要津的所谓栋梁之材,不过是一些害军民聚敛之臣而已;都是些装肥羊法酒人皮囤,一个个智无四两,肉重千斤的窝囊废。正是这些人凭借各种关系而官居高位,使贤士们仕进无门。
曲文情词激愤,痛快淋漓,入木三分。借汉代人物之口,倾吐出元代文人久积于胸中的不平之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破家子弟》
《破家子弟》,一名《东堂老》,全名《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元秦简夫撰,杂剧。
剧写东平人赵国器、李实同在扬州经商,两人三十年结交,亲家往来,胜如骨肉。李实为人忠直,有古君子之风,人称东堂老子。赵国器因儿子杨州奴结交狂朋怪友,饮酒非为,不务正业,忧闷成疾,临终将儿子托李实照管,并立文书为凭。赵国器死后十年间,其子杨州奴恋酒迷花,家业一扫无遗。李实一再苦口规劝,严厉训斥,仍执迷不悟。后又因无钱挥霍要卖房子,被李实买下,自己搬进城南破瓦窑居住。杨州奴钱钞用尽,衣食无着,狂朋怪友也都背弃了他,不肯相助。临危自省,卖菜度日,省吃俭用,刻苦经营。最后李实见杨州奴已悔改,遂将以赵国器临终前付与自己的五百锭银子买下的杨州奴全部家产,如数归还。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