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古代是什么意思(月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时刻小站 152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古代人的认知跟现在小孩子似的。这看着有些有笑,会让人误会成古代人的智慧和现代小孩子一样。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人的聪明智慧不是现代人能想象的,他们之所以会认知不明,是因为陷入了时代的巨大局限性中。

比如他们无法理解一些天体运动,于是就本能的归类为神秘,并且认为人是可以靠日月而得到某种原本没有的力量,在先秦时期,一个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姓名的人写出了押庚韵的《禹玉牒辞》,里面是这样说的:

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

我们从里面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日月崇拜。汉代的张衡《灵宪》中这样记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姮娥,羿妻也,服药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这句话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嫦娥偷吃灵药奔月的故事。但是写这个的是谁?张衡我们都知道是古代天文学家,而《灵宪》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天文学著作,里面从宇宙演化到天地形成、日月星辰本质和天体运动都有阐述。可是,这样了一本不朽的天文名著,里面的描述竟然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想象在古代时,这对人们有多么的神秘。

但是,古人的研究其实也一直没有停止,而且在从零到一的突破路上,出现了很多惊才绝艳的人物。那么,古代人最开始对月是怎么理解的?月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一、初始,日月之分,是谓阴阳

东汉末年,刘熙《释名》里这样写月:

月,阙也。满则缺也。晦,灰也,月死为灰,月光尽似之也。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望,月满之名也,日月遥相望者也。

终极整个汉朝,对于月的理解并没有逃脱神秘,但这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如果我们翻看古籍文献,会发现写月最早的地方出现在《山海经》《楚辞》中,《山海经》里面是这样说的:

大荒之中,有方山,日月所出入也。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山海经》中写的是在大荒之中有方山,而日和月都是从这里出入。在《楚辞》中这样写:

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维何,顾兔在腹。

除此之外,我们无法从别的典籍中找到相应的记载,比如差不多同时期成书的《左传》《诗》这些都不见,按道理说这是非常奇怪的。这么一个重要的东西,为什么鲜有记载?这个我们无法找到答案。一直到了汉朝,有关的记载才多了起来。

整体来说,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史记》、《淮南子》、《汉书》中都有专门的天文学,特别是《淮南子》中,对当时的天文历法有着非常先进和详细的记载,但唯独对于月,一直都停留在玄奇之中。

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中这样说:

月天之使也,积阴之寒气大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虽然刘安最终谋反,但我们这里不是评价历史人物,仅从《淮南子》的贡献来看,这是不可估量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对二十四节气和当时的天空星图有非常精彩的描写,这说明至少在汉朝时,我国先民们已经开始思考天空,虽然有很多是错误的,但科学探索在最开始时总是伴随着一些错误,这是伟大的创举。

而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则说:

月行中道,安宁和平。

《史记·天官书》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当然这不是司马迁的观测,是我国先民们一直以来的累积,司马迁只不过是总结和记录。但汉代对天空的研究难逃神崇拜,因为有些问题不是他们那个时代能想明白的,只能向神方面靠拢。在《汉书》中写了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元后母李氏,梦月入其怀而生后。

这里记载的跟刘邦母亲梦龙而生刘邦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了,汉代记载天体最有名的还要数张衡的《灵宪》,可是整本《灵宪》中对月的描述一直是蟾蜍、嫦娥、月精什么一类的。

所以,终其整个汉朝,人们一直在思考,却又完全想不明白。当然了,汉朝时人们已经知道这是个天体,但他们无法知道运行轨迹和为什么发光。而对月亮的重大改变出现在以玄学和志怪流行的魏晋时期。

二、改变,星月至阴,日照乃光

魏晋时期,因为时代的原因,人们开始刻意的避开现实去谈鬼论虚,使整个风向走向了玄奇。如果我们查阅古代文献,会发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是志怪小说最发达的时候。

但是,志怪小说流行,并不代表没有科学。事实上,魏晋时期,人们的思考从来都没有停止,而且他们相比起汉朝人来思考的点比较奇怪,汉朝人思考的一直是天空为什么有月亮,魏晋人思考的则是为什么会发光。

当然了,魏晋人是继承了汉朝的一些天文知识,所以把兴趣放到了为什么会发光上,这么一通思考下去,他们有了让我们现代人吃惊的发现。

三国魏时张揖《广雅》中有这样的记载:

夜光谓之月。

这里说的是夜里发光的是月,但为什么会发光则没有阐述。而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皇甫谧《皇甫谧年历》中竟然有了这样的记载:

月群阴之宗,光内日影以霄曜,名曰夜光。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里已经有了重大改变,这里把月和日光联系了起来。但最石破天惊的记载则出现在杨泉《物理论》中,他在里面这样说:

月与星至阴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光,如以镜照日,而有影见。

这句话什么意思?说月和星都属阴,只有形状而不会发光,而太阳照发光,星星月亮如同镜子照太阳,而有影见。

这里说的是月亮和太阳反射的太阳光,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被人发现,并且记录了下来。《物理论》有道家的影子,主要继承了杨雄、王充和张衡的唯物主义论,深刻思考了宇宙如何发生。但是,《物理论》所秉承的出发点和张衡同样,都是水一元论,认为天地万物,水是根本,包括天地全部立于水中。

我们现在看觉得很无稽,但想想那个时代,人们全部认为天圆地方,而他们则思考着天地是独立存在于某个空间的水中,假如把水换成别的物质,那就是现代宇宙学。

到了唐朝时,段成式在自己的笔记体小说《酉阳杂俎》中写了一个离奇古怪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月亮其实是个飞行器,上面还有多少人负责搞维修,最后说了这么一句:

月势如丸,其彰,日烁其凸处也。

意思是啥呢?凸起的地方被阳光照到,所以会发光。其实这个照日射光不是唐朝人的专利,我们上面说三国魏晋时代就已经说过,但这个凸起却是个新鲜说法。而且这里说是个飞行器,上面还有人,这不就是宇宙飞船吗?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早在唐朝时,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幻想,比外国早了太多。另外,这个故事具体是怎么来的,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幻想,我们现在无从得知,也无法给予评价。

整个魏晋到唐朝,人们观察月亮又思考月亮,并且比汉朝时已经有了重大进步,而这种进步还将继续。

三、发展,科学进步,伴月同行

到了宋朝时,沈括把前人用起来非常不方便的浑议给重新改进,大大加大了观测月亮公转轨迹月道环的精度,当然了,沈括的成就绝不只是观测这些,他仅在天文上的著作就包括但不限于:《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等等。另外,他在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地利、水理等等方面都有建树,是个让人震惊的全才。世人多清楚他的主要著作《梦溪笔谈》,但其实另外他还有二十多种不同类型的著作,是宋朝时我国的一个天才科学家。

到了现代,我国从开始的一无所有,到现在已经成功成为世界航天大国。玉兔号和嫦娥号成功登录月背更是让世界瞩目,这是我国稳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千年的不断层文化底蕴发展出来的必然成就。而从玉兔号和嫦娥号的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虽然现代科学已经飞速发展,但科学家们并没有忘记先民们做出的探索和贡献,用这些名字不止是纪念长久以来为我国探索天空,观察天体的各时代科学家致敬,同时还包含着我国特殊的浪漫文化氛围。

从最开始的盲目好奇,到魏晋时期的科学和志怪同行,再到宋朝时的不懈努力,现代的奋发图强,这不仅仅是我国对天空的探索,对月亮等天体的探索,还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代代人几千年来的求知欲和科学精神。而这种精神,必定还会一直传承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