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果特产是什么 山西产的水果特产

时刻小站 112

——段彬

古代的全国各地,要向皇帝上贡本地的名特产品,由来已久。

早在先秦时期,《尚书·禹贡》中便有九州各地向朝廷任土作贡的详细记载,《周礼》中对贡赋种类的记载就更是详尽,所贡产品,农林牧副渔和金属制品可谓样样俱全。

山西山岭、谷地、大河、森林兼具,气候与地形复杂,物产多样,而且地处中原与塞上的交汇之处,农牧相错,因此拥有名目多样的土特产品,自然为历代皇室所青睐。

据《唐六典》记载,仅李唐一朝,便规定了山西(时称河东道)的44种土特产品作为贡品上交朝廷。

翻阅史书,细细盘点,有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三晋名品,如今早已默默无名,有些土贡至今仍是人尽皆知的山西特产。

他们被静静地记录在历代的地理志、地方志和仪典中,当年皇家贡品的身份已渐渐被人所遗忘。将它们重新钩沉而成,不仅为了怀旧,也可作为各地重新挖掘地方文化、将地方特产品牌化的备忘录。

那么古代的山西,究竟有哪些著名的土特产需要向皇帝进贡呢?

并州刀剪

太原的铁制品在古代很有名,尤其是刀剪。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并州刀剪的生产延续了千年之久,到了明代时,晋王府的刀剪依然赫赫有名。

太原城内,有大、小铁匠巷和大、小剪子巷,便是古代刀剪行业聚集的地方。铁质优良、技术精尖、工艺流程严谨,是并州刀剪在古代盛名远播的原因。建国后,仍有太原刀剪厂延续着往日的传统,可惜今日并州刀剪的名声已经远不如昔了。

晋祠大米

在缺水的北方,太原晋祠的难老泉水灌溉出了著名的晋祠大米。这种米颗粒长,个头大,外形晶莹饱满,素有七蒸不烂之说。

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游历晋祠,看到稻禾茵茵的水田,欣然赋诗: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晋祠地区因而号称山西小江南,晋祠大米也曾被誉为北米之最。当地还流传着众多关于水母娘娘的故事。

据清代碑刻记载,乾隆年间,这里成为皇家贡米的基地。遗憾的是,1993年难老泉干涸断流,晋祠大米的产量也锐减。直到近年来才重新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太原铜镜

除了铁器外,唐宋两代,铜镜(或称大铜鉴)也是太原府有名的贡品。

下图是一件带有平晋县验记官压的葵花钱纹铜镜,反映宋元时期太原铜镜的真实面貌。

矾石

矾石,即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后,可用于入药。一般伴随火山岩而生。

太原府的矾石在唐宋时一直是贡品。宋代慈州(今吉县)、金代大同也产一种绿矾。至清代,记载有矾石产出的山西府县仍很多。目前,明矾石最大的产地在浙江苍南,不过山西仍是明矾石的产地之一。

清徐葡萄与葡萄酒

葡萄原产西方,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入中国。

唐朝人对葡萄与葡萄酒都十分喜爱,太原府的贡品中也包含有葡萄,可能就产自清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便是太原诗人王翰的作品。

直至今日,清徐葡萄仍然全国闻名。可能因为水果不便长时段保存,唐代还曾要求太原供奉葡萄粉屑。此外,宋代的晋州(今临汾)的葡萄也曾是贡品。

榆次三郝西瓜

所谓三郝,指的是榆次城东南的东郝、中郝、西郝三村。这里紧邻潇河,土壤沙质化,比较适宜种瓜。

清康熙四十三年,康熙皇帝巡视山西,途经榆次鸣谦驿,正当渴热难耐时,榆次知县送来了三郝村产的西瓜。喜悦之余,康熙提笔亲书剧暑悲难度,清秋喜却回,御定为朝廷贡瓜。

至今,中郝村长庆寺内,仍然树立着一块《榆邑三郝村贡瓜免役碑记》,记录了这段历史。榆次贡瓜一直持续至清末,在民间也曾享有盛誉,很多清代游记中都曾提到榆次西瓜。

交城、蒲州龙骨

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生晋地川谷,古代山西很多州县都有出产。

其中唐代太原与蒲州的龙骨皆曾为贡品,太原龙骨的具体产地主要在交城县。如今榆社、陵川等地仍有出产。

汾酒

早在南北朝时期,汾酒就受到了皇室的喜爱,北齐武成帝高湛在太原时,曾给身在邺都的侄儿高孝瑜写信推荐汾酒: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因此汾酒也被称作最早国酒。

1916年,汾酒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优胜金质奖,以后又多次荣获酒类评比的最高荣誉奖。1982年在全国第一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

汾、沁等州龙须席

汾州即今汾阳。所谓龙须席,是由龙须草编制而成的席子。

在古代,这种席子属于高档次产品,孟浩然诗云: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可见龙须席的地位堪与玛瑙杯比肩。隋炀帝为了在外国使臣面前摆阔,曾让洛阳城中菜农也都铺着龙须席,为后人所嘲讽。

唐代,龙须席是汾、沁二州贡品之首,另外晋州(今临汾)、石州(今离石)也产龙须席。可惜到了宋代时,文献中已经不再提及。如今的龙须席早是南方的特产了。

麻布

元以前,山西各县皆产麻布。

唐宋时期,石州、汾州、曲沃、慈州(今吉县)、河中府(今永济一带)、潞州所产麻布皆曾为贡品。

元代以后,棉花的生产逐步推广,棉布取代了麻布,成为百姓衣着最常用的布料,麻布的生产也就迅速衰退。

蒲州柿子

山西南部各县,自明清以来皆产柿子。其中尤以永济(古蒲州)所产最佳,肉细浆多、味甜无籽。

永济柿子品种很多,其中青柿为上品。据《大清一统志》,当时一种个头较小的柿子,口味倍加甘甜。雍正年间,蒲州柿子成为了贡品。

至今,永济的柿子仍然远销海外。

蒲州扇子

作为鹳雀楼的所在地、《西厢记》的发生地,蒲州(今永济)在古代也曾是人文风雅之地。

历史上蒲州的扇子也十分有名。唐代蒲州的贡扇种类繁多,有竹扇、麦茎扇、绫绢扇等。但如今蒲州扇子的工艺与盛名早已消失了。

枣类

枣为山西特产之大宗。

唐代时,蒲州干枣是唯一作为贡品的山西枣类。但这种枣类后来已不闻名。而附近的稷山板枣则日渐声名鹊起,成为山西枣类中的佼佼者之一。

另外,运城曾有安邑御枣,今称运城相枣,主要产于运城北相镇、泓芝驿镇、席张乡沿涑水河一带。该枣类在明初曾作为贡品,故名御枣。

虞乡、绛州梨

虞乡县在解放后并入了永济。

在古代,虞乡县的梨有一个专称虞梨,唐代河中府进贡一种凤栖梨,应该就产自这里。另外,附近绛州所产梨也是贡品。

绛州防风

防风是一味中草药,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之功效。

绛州(今新绛县)的防风在唐代一直是贡品,如今新绛及附近的运城、夏县等地,仍是山西防风的主要产地。

绛州漆器

山西的漆器由来已久,蒲州漆匣在唐代便是贡品,但就已失传。

绛州的云雕漆器同样由来已久,以精工剔刻的彩云般的图案而得名。其发展历程几度起伏,明清时也曾作为宫廷用品。

民国初年,薛仙基、田恩恭,赵月普等人开办油漆铺,生产简单的云雕漆器制品,新绛云雕重新开始发扬光大,至今仍为新绛特有的艺术珍品。另外,平遥推光漆器同样是北方漆器中的佼佼者,不过未曾有作贡品的记录。

运城池盐

运城的盐池,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民族早期食盐的主要产地,甚至有人认为,华夏早期文明之所以起源于豫西晋南,是与附近的运城盐湖能够提供天然便利的食盐密不可分的。

尤其是汉唐时期,首都长安、洛阳距离盐池皆不远,来自盐池的食盐供给与盐税,对国家财政的意义举足轻重。

平阳蜡烛

今临汾一带,在唐宋时期曾经盛产蜡烛,平阳的蜡烛长期是当地首要的贡品,附近的绛州、慈州(今吉县)也都要向朝廷进贡蜡烛。

不过到明清时,平阳府的蜡烛似乎已经不再有名。清代人说,按唐书地理志,慈州贡蜡烛,今未闻。

隰、石州胡女布

胡女布也是麻布的一种,不过不同于普通的麻布,应是一种带花纹比较精细的布料,可能最早是胡人女子所织的一种布。在唐宋史料中经常被提到。

隰州、石州的胡女布,皆为唐代贡品。后世麻布渐少,胡女布也随之渐渐消失。

下图为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精品麻布,据此,大致可以想见胡女布的风采。

上党人参

上党即今晋东南的长治、晋城地区,中药中著名的党参,便是因上党而得名。令人诧异的是,上党竟然是人参的故乡之一。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人参生上党及辽东。上党一带产人参的地方不少,璐、泽、辽等州皆有,但尤以壶关县紫团山所产最为著名,诗人段成式好不容易求得紫团山的人参,曾兴奋地赋诗:人形上品传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团。

但遗憾的是,人参的故乡自明代以来,便再已没有了人参的踪影。对于上党人参消失的原因,存在多种说法,包括过度采挖、战乱、火灾等说。

潞绸

长治的潞绸在古代,是北方丝绸的代表,历史上曾与杭锻、蜀锦齐名,名列中国三大名绸之一。

明代是潞绸发展的鼎盛时期,据统计《金瓶梅》中共有17处提到潞绸。

潞绸长期作为皇室贡品,并通过晋商的经营,遍及全国,一度远销海外,朝鲜人呼之为潞州紬。长治因而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织造中心,号称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但明末上党大旱,桑树枯槁,蚕丝大减,而明廷依然商税苛繁。清初征取搜刮,潞绸更是大受摧残。此后虽一度复兴,但潞绸依然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败。光绪八年,朝廷正式停征潞绸。

潞州墨

今日文房四宝的著名产地,大多在南方,事实上,潞墨在历史上曾经有过重要的地位。

潞州墨属于松烟墨,唐宋时,一直是重要的贡品,大诗人李白曾在诗中赞颂道: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朱。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宋代《文房四谱》中记载:上党松心为之尤佳。

1972年,在吐鲁番曾出土过这种唐代松心墨。然而油烟墨的兴起、优质松材的减少,也促使潞墨最终走向了没落。

泽州白石英

晋城地区地处太行腹地,盛产不少药物。

白石英是一种矿物,可入药,是唐宋时期泽州最重要的贡品。《唐本草》:今泽州、虢州、洛州山中俱出。不过今天晋城的白石英,已经不那么有名了。

泽州禹余粮

禹余粮的名字,乍一看颇令人摸不着头脑,实际上这是一种中草药的名字,常用于久泻、血。

这种药材在山西由来已久,成书于汉代的《计然万物录》中记载:禹余粮,出河东。

唐宋时期,禹余粮始终是泽州重要的贡品。但元以后就不再闻名。现在的禹余粮,主产地为河南禹县、江苏苏州、镇江,河北等地。浙江、四川、广东亦有分布。

晋西北麝香

麝香是由雄麝鹿的一种分泌物,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

晋西北曾经进贡麝香的州县有很多,包括代州(今代县)、岚州(今岚县)、石州(今离石)、忻州、宪州(今静乐)等地。有的如五台县,到后代仍有出产;有的如岚州,至清代已经未闻。

晋北雕翎与白雕翎

雕翎即老鹰的羽毛,古代常用来制箭,因此是一项军需品。

云州(今大同)、代州、朔州都曾向朝廷进贡当地的雕翎、白雕翎。到了清代,大同已无此物,而朔平府(今朔州)的白雕羽仍分布较广,府境皆有。

大同玛瑙

古代晋北一带曾生产各类砂石料,最珍贵的当属玛瑙。在金代,玛瑙环子、玛瑙珠曾位列西京大同特产之首。

此外,除了前文提到过的绿礬石,大同的石绿、碾玉砂、广灵的花斑石、浑源的凝水石、忻州的解玉砂、静乐的云母石、代州的青碌、五台的紫石,都曾是名品。

晋北豹尾

古代天子的属车、将帅的旌旗上,都要悬挂豹尾作为饰物。

晋北的忻、代、朔、蔚(河北蔚县与山西广灵一带)等州都曾向朝廷进贡豹尾。但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破坏,豹类的数量锐减,清代的朔州已无豹尾出产,其他各州的情况,恐怕也不会太好。

宁化绢与宁武毯

宁武地处晋北,但古代也曾产过丝绸,宋代宁化军的绢曾被列为贡品。但到了明清时期,宁武已不再产丝,取而代之的是毛毯。

据《宁武府志》称,该地的毯子以羊毛织成,为宁武所独有,故称宁武毯。为全省毯类之最,可惜今日的名声也远不如昔了。另外,晋西北的保德县也曾贡绢,同样早已消失。

宁武五色石

宁武芦芽山的紫苏花岗岩,储藏规模大,产生年代为19亿年前,是我国少见的此类岩体的典型。

这种花岗石习惯称五色石,班斓可玩,据清乾隆《宁武府志》,古为皇家贡品。

五台天花(台蘑)

所谓天花,是五台山特产的一种蘑菇,今称台蘑,雨后方生。

这种蘑菇有特殊的香气,食之甚美,受到了清朝皇室的青睐。康熙、乾隆二帝竟写过四首《御制天花诗》来赞颂这种食材,真可谓是帝王中的吃货了。

五台金莲花

金莲花北方很多地方都有,但五台山的金莲花在古代就有了名气。

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这种色金黄、七瓣两层、形似莲花的花种,也就带上了佛教文化的色彩。清朝康熙皇帝曾将这种花移植到避暑山庄,美其名曰金莲映日。康乾二帝也曾对其写诗咏叹。

除此之外,山西古代还有很多业已消失或已不再著名的贡品,沧桑变化,年久历远,大都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之中,不再一一赘述,比如:太原甘草、特生草、柏子仁、黄石铆、汾州硝石、石膏,云、朔州甘草,蔚州熊皮、豹皮,石州蜜蜡、岚州熊皮、石蜜,慈州、隰州白蜜,绛州蝎、白谷、粱米等等。

还有一些长期流传为贡品的著名特产,如沁州黄小米,固然是今日的米中精品,其实翻检史料后不难发现,其贡品身份是经不住推敲的。

传说康熙时大学士吴碘曾向皇帝进贡沁州小米,康熙因而赐名沁州黄,可清代几部《沁州志》中皆未记载当地的小米。包括吴碘本人作序的《沁州志》也未提及此事。沁州黄真正声名鹊起,其实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

来源:晋南道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