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读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可是你知道欧阳修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醉翁亭记》吗?
我们都知道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可是你知道宋朝的文化为什么出现大发展大繁荣吗?
近日,武警安徽省总队卢凌保政委就话说安徽之一文——《醉翁亭记》进行精彩授课,和大家一同走近宋朝,探寻宋朝文化背后的故事,解读欧阳修的生平。
卢政委结合安徽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安排了一事一文一人系列讲座。此次授课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是文化宋朝;
二是仁宗时期名仕辈出;
三是庆历新政与两篇雄文;
四是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上的地位。
总队卢凌保政委精彩授课
授课中,卢政委全程脱稿,从宋朝不立太子、善待功臣、消除藩镇、强干弱支、分权、重文轻武等特有施政思路切入,以宏观的视角分析了宋朝的文化背景,介绍了宋仁宗时期名仕辈出的历史渊源,而后以庆历新政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雄文为引,着重讲述了欧阳修的文坛地位和生平经历。整个授课脉络清晰、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具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启示性。
总队王宝音司令员主持并参加授课
王司令员在主持授课时指出,各级要围绕卢政委的授课辅导,认真搞好消化理解,结合书香军营活动,引导官兵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在部队兴起读书学习、求知成才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学习历史、熟悉驻地,品读安徽的悠久文化,强化争创一流总队的主人翁意识。
授课人:武警安徽总队政治委员 卢凌保
时间:2019年1月25日
录音整理稿
强军大讲堂的新年第一讲,政治工作部请我来讲。一个是咱们内部讲,自己人放的更开一些,讲的料更足一些;另一个是如果从外面请人,别人是职业演讲者,可能还没我这么重视。我不是职业演讲者,讲每一课我都很重视,准备的很认真。这次讲课我也没拿稿子,但不是说我不重视,没认真准备。相反,准备工作是大量的,我要讲的东西都在脑子里,但也有部分内容准备工作还不够到位,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查到。比如:我今天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欧阳修退休以后定居在颍州,也就是现在的阜阳。这个地方不是欧阳修的老家,他为什么选择阜阳,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查到。再比如:我下面要讲的庆历新政和两篇雄文。其中要讲范仲淹,范仲淹从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下放到下面当知州,知州只是差遣不是官。那么他下放后的本官是什么,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查到。所以说没带稿子不是没准备,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之前说过,话说安徽系列主要讲一事一文一人。我今天主要讲这一文,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大家上高中的时候都读过。我今天不是解读这篇文章,那是语文老师的事。我更多讲的是与这篇文章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个信息量可能很大,知识点很多。如果知识储备不够,表面上可能听懂了,但第二天就会忘。所以说大家光听一遍是不够的,要注意平时学习,注意平时积累。感兴趣的同志可以看看课后录像和录音整理的讲稿。
今天主要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文化宋朝,就是宋朝的文化,尤其是诗词和散文的高度发达;第二个问题,仁宗时期名仕辈出;第三个问题,庆历新政与两篇雄文;第四个问题,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上的地位。
文化宋朝
先讲第一个问题:文化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黄金时代,从思想角度来说,黄金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就诞生于那个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或者说思想体系,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奠基和建立的。之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再没有一个朝代能达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度。第二个纯文化角度上的黄金时代,是唐宋时期。今天我不讲唐朝,只讲宋朝。宋朝的文化为什么出现大发展大繁荣呢?原因有很多。
第一个原因是社会高度稳定,没有内乱。
宋朝跟唐朝不同,唐亡于什么?亡于内乱,安史之乱就是内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是胡人胡将,但都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公务员,是皇帝手下的大将,闹事造反的部队也都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军队。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是黄巢起义,也是内乱。黄巢的部将朱温,投降了唐朝,后逼的唐朝皇帝禅位,建立后梁。宋朝不同,宋朝不是亡于内乱,而是亡于外患。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都是外族入侵。整个宋朝内部的社会是高度稳定的。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宋朝没有大的内乱。这和宋朝采取的政策有关。宋朝的兵是什么人?市井无赖、地痞流氓和流民,把这些人都搞到军队里去了,社会上就没人造反了。社会安定带来了人口的增长、经济的繁荣,这样文化的发展就有了社会基础、社会环境。
另一个原因就是宋朝的国策。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他是通过陈桥兵变当的皇帝。陈桥兵变夺的是后周的皇位。他做了皇帝以后,他母亲就和他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当皇帝吗?是因为柴荣的儿子太小了,不能亲政,给了你机会。所以北宋的第一条政策就是不立太子。赵匡胤立的是太弟。赵匡胤死后,他的皇位没有传给他儿子,而是传给了他弟弟赵光义。可赵光义不够意思,他死了以后没有把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一直到南宋。宋高宗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他一直没有儿子,就传位给了宋孝宗。孝宗是赵匡胤这一脉的子孙,所以皇位直到南宋才又回到了赵匡胤那一脉里,但这都是后话。
宋朝的第二个政策是善待功臣。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都没有好下场,基本都是一个字——杀。你看刘邦,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武将都没有好下场。你再看朱元璋,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也都被他杀光了。但赵匡胤用了另外一个办法——杯酒释兵权。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讲了。他用了这么一个新办法去解决功臣的问题,既消除了他们对皇位的威胁,又让他们能够善终。功臣武将能善终,有好下场的不多。一方面是皇帝能宽容他们,另一方面功臣武将自己不能骄横跋扈,不能自己找死。这里面最典型的一个人物,就是唐朝的郭子仪。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皇帝封他做汾阳王。他搬进王府第一天就立下一条家规——王府的大门永远不准关。什么时候门都是开着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乞丐都可以进到王府。他的儿子感到不理解,说一个普通人家的门也不能这么随便进,何况我们是王府。郭子仪就说:傻儿子,你不懂,这是做给皇帝看的,说明我们家没有秘密,没有秘密就不会造反。你看郭子仪的这种智慧。郭子仪那个时代有一个大宦官叫鱼朝恩,非常得皇帝宠幸。鱼朝恩是谁有权谁有功,皇帝信任谁,他就和谁斗,他就跟谁过不去。到了什么程度,他派人把郭子仪的祖坟给挖了。在中国的古代社会,这是多么大的仇。但是郭子仪还是对鱼朝恩客客气气的,到最后鱼朝恩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跑去向郭子仪道歉。鱼朝恩说:不好意思,我不该把你们家的祖坟给挖了。可郭子仪怎么说,他说:唉,我统兵几十年,手下的兵不知道挖了多少人的祖坟,我的祖坟被挖那是报应。你看他是什么胸怀。郭子仪那时候还有个宰相叫卢杞,卢杞的面貌奇丑无比。在没有发迹之前,谁见到他都要笑话他,只有郭子仪始终对他客客气气。卢杞也把郭子仪当成哥们,郭子仪家的子孙、家仆犯了点法,他全都放过去了。
宋朝的第三个政策是消除藩镇。唐朝的中后期,实际上是藩镇割据。每一个藩镇都是一个独立王国,权力太大。军权不用说了;财权,那一块地的财税都是藩镇收;政权,节度使的任命到了自立的程度,就是老子死了儿子接班,或者哥哥死了弟弟接班,朝廷不能派人来。藩镇、节度使成了独立的王国,唐朝就亡在这。唐朝的节度使是什么呢?这里要说到唐朝的官制,唐朝基本上是州县制,州县之上设了一个道。道负责监察,不是一级正式行政区划,相当于汉武帝时期建立的部刺史。监察的官叫观察使。主要负责巡视巡察官员干的怎样。观察使要有一个长驻的地方,如果这长驻的地方是军事重镇,那么他就不叫观察使,改叫节度使。节度使本意是个观察官,后面变味了。赵匡胤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把节度使的权力全部削掉。还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叫遥领,就是任命你当某某节度使,但你不能到位,就在京城呆着,每个月领工资就行了。这样就把藩镇问题解决了。
宋朝的第四个政策是强干弱支。增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宋朝的地方官地位很低下,严格上讲宋朝没有地方官,他只是朝廷派去主持地方工作的人。知州就是主持一州的工作,知县就是主持一县的工作。那都不是官,只是差遣。宋朝的官制很繁琐,有本官、有职、有差遣,知州、知府、知县这些都叫差遣,还规定必须三年一轮。这下好了,当个知县最多只能干三年,而后就要调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赵匡胤很聪明,他还搞了一招,在每个州、府配了一个副职,叫通判。通判是副职,但是可以直接给皇帝上书。这个知州有一点不老实,有一点事做的不对,通判就可以直接上书。所以那个时候知府、知州和他们副手之间的关系非常难处理,互相掣肘正是赵匡胤的本意。当然这里又带来一个新问题,造反是造不了,但行政效率大大降低,想干什么事都干不成。宋朝把权力都加强到中央,比如说财税收入,每个路配一个转运使,这个转运使只管赋税,负责把各个府、各个州、各个县的赋税全部运到朝廷。地方要花钱、要赈灾,再报告朝廷,朝廷下旨再调拨过来。你说地方官手上一粒米没有、一分钱没有,能造反吗?
宋朝的第五个政策是分权。分权是宋朝政治上的一个突出特色,一个衙门能管的事,搞三四个衙门去管;一个官能做的事,搞四五个官去做。把权力切碎打散分下去。比方说他的行政区划,是府、州和县。府、州解释过,但中间这层行政区划有的也叫军,军事重镇就叫军,经济中心叫监,政治中心叫府,一般地方叫州。军、监、府、州是平级的,都是一个层级。在这之上设立了一个机构叫路,每个路派四个衙门,安抚司、提点刑狱司、转运司、提举常平司四个官,这四个衙门、四个官互相之间谁也管不了谁,都直接对朝廷负责,这就把权力分开了。军、监、府、州的官要对上面这四个官负责。咱们现在说,你遇到矛盾可以协调,宋朝那时候连协调都协调不了。分权分的最厉害的还是军权,中央朝廷有个枢密院,枢密使相当于宰相,跟宰相平级。枢密院管军事上的大事,军队的日常建设归兵部管。兵部里又分很多部门,有的管器具军械,有的管训练,有的管选将。宋朝的将军平时不领兵,和部队脱离,直接在家领工资。有事了派你去,把你派到哪个方向去领兵。在此之前这个将根本没见过这个部队,这个部队也没见过将,就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这样一来,造反是造不了了,但部队也没有了战斗力。这个将平时没有和部队在一起,军事素养、军事谋略、军事训练水平就上不来,所以宋朝的军队战斗力很低。分权是宋朝政治设计的突出特色。
宋朝的第六个政策是重文抑武。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国策,军人的地位在宋朝是很低的。它往兵的脸上刺字,为什么刺,因为怕兵跑了。你说这个社会地位低下到什么程度。文人、士大夫在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日子过得最好的是在宋朝,这里有三点:第一点,科举考试。进士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的增加。唐朝的时候考进士,科举考试一科最多取40多人,少的时候十几、二十几人,宋朝一科就取400多人,最少也有一两百人,读书人当官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这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冗员,官太多。第二点,包容。不杀士大夫。赵匡胤给他的子孙立了一条铁规矩,文官除非造反、谋逆,一律不杀。文官犯法最多只是贬,绝对不杀。第三点,待遇。中国历朝历代里官员工资收入最高的是宋朝。一人当官,全家的日子过的都很好,当个半大不小的官都可以盖别墅。以宰相为例,一个月的俸禄分为金钱和实物。金钱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实物。三分之一的金钱是每月300贯,一贯一千个钱,30万块钱一个月。当时一个中等之家七八个人的生活费是一个月五六贯。实物发的就更多了。发米,每月发上等米一百担,一担相当于现在的120斤;发布料,春夏两季发两次,加起来一百匹。此外,柴、碳、茶、酒全发。
宋朝的这些政策决定了宋朝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一个黄金时代。我们说文化,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载体主要是诗和文。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你看《四库全书》里面没有一本是小说,四大名著都不在里面。小说在那会叫雕虫小技,正儿八经的文化载体就是诗和文。诗和文这两个方面在宋朝达到了顶峰。我们常说宋词,宋朝其实也有诗,但是宋诗的锋芒被唐诗盖住了,所以我们常说的是宋词。诗词是一样的,宋词是历史上的顶峰。当然词不是宋朝才有的,唐朝就有了。到了五代时期,词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南唐后主李煜,词写得特别好。到了宋朝,宋词出现了一个新的顶峰。我们把宋词分为两派,一个叫婉约派,一个叫豪放派。婉约派是正宗词。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词是拿来唱的。词有很多词牌名,每一种词牌名都是一个固定的曲调。曲子是固定的,你得往里面填词。这个词在什么地方唱?在酒楼、妓院还有官员家的私人宴会上唱,主要是吃饭的时候唱的。你想你吃饭的时候唱词,酒杯一端,听见个怒发冲冠,这行吗?因为词是唱的,所以必然是婉约为主。婉约派才是词的正宗。代表人物,就是柳永。柳永是宋仁宗时期的第一流行词作者。柳永的名气非常大,他第一次考中了进士,但是因为他写了一首《鹤冲天》,后面有两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到了宋仁宗那里。宋仁宗看到他名字,想着这哥们不是不要功名吗,不是浅斟低唱吗,且让他浅斟低唱去吧。就把他涮了。柳永原名叫柳三变,后面改叫柳永,51岁才重新考上进士。柳永做的最大的官是屯田员外郎,所以又叫柳屯田。他就没有正儿八经好好做一天官,因为他的兴趣不在做官,完全在做词上。那个时候词也好、文章也好,没有稿费、版权,靠什么吃饭,就是各个妓院、酒楼请他去作词,到我这里写几天,我管你一天三餐,就这么混。柳永死的时候连安葬费都没有,是那些歌妓凑钱把他给埋了。宋词第二个流派是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东坡。这个大家都很清楚,我就不说了。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文化宋朝。就是讲宋朝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讲了词还要讲文。中国古代文章的基本体裁有两种,一种叫骈体,一种叫散体。我们读的《古文观止》,基本上选的都是散体。史记的文章也是散体。什么是骈体,骈体主要是赋,赋都是骈体文。骈体文简单讲就是四六句,一句四个字,一句六个字。用词用句非常讲究,大量的使用典故,深奥、押韵,但是不够生动、不够活泼、不够自由。散体文正好相反,自由的多、活泼的多,表达的范围大得多。散文到了唐朝以后出了一个旗手,就是韩愈。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什么是古文,就是秦汉时期的文章。从韩愈之后散体文就站住了脚,基本上是越来越有影响,越来越占统治地位。到了宋以后又出了欧阳修,他把散体和骈体融合在一起。欧阳修的文章既有散体的味道,又有骈体的味道。宋朝文章有很大的发展,我们讲唐宋八大家,有两家是唐朝的,六家是宋朝的,可见宋朝的文化是多么的发展,多么的繁荣。
仁宗时代名仕辈出
讲第二个问题:仁宗时代名仕辈出。宋仁宗在宋朝的皇帝里是名气、名声最好的。仁宗是他死了以后,后面的皇帝给他的谥号。就是根据他一生的特点,用一个字来概括,他是仁。仁宗这个人非常的仁慈,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一天他吃饭的时候吃到沙子,把牙咯掉了,一口吐了出来,一屋的太监宫女全跪下了。仁宗说:算了,我再追究的话,不知道有多少人要人头落地。就算了,不追究了。第二个故事,有一天仁宗吃完饭在院子里面走一走,现在的话讲散散步,有点渴想喝水,一看后面跟着的太监,手上都没拿水,他不吭声忍住了。回了后宫叫他的妃子赶紧倒水给他,说渴死了。妃子问,你干嘛不叫太监拿水。他说不行,如果叫太监拿水的话,就变成了一种常例,以后只要我一出门,太监就得提着水跟着,我是偶然口渴,又不是次次口渴,为什么要变成常例。你看他仁慈到什么程度。仁宗对官员、对士大夫又非常的宽厚,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历史现象:在中国所有的皇帝里面,仁宗朝是名仕最多的一个朝代。我们先讲相,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这都是仁宗朝的名相,范仲淹、欧阳修都当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仕就更多了,司马光写了资治通鉴,他主要的文学创作生涯在神宗朝,但他考中进士在仁宗朝,所以我们把他算为仁宗朝的人。程颢,程朱理学的奠基者,是仁宗朝中的进士,我们把他算到仁宗朝。张载,说这个人你们不一定知道,他有句话你们肯定都知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张载写的。而且张载、程颢、苏东坡还是一起考中的进士,他们是同年。在唐宋八大家里面,宋朝的6个都是仁宗朝的,你可以把其他的朝代和仁宗朝做个对比。比方说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名相很多,像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我上次讲过唐朝的官员,政府架构是三省制,三省的长官都叫宰相,他的宰相是个团队。三省制的政策是隋文帝定的,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办法。那时候有个机构名叫政事堂,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人都叫宰相。参加政事堂会议的除了三省的长官,还有一种官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叫同中书门下三品。为什么叫同三品?因为唐朝的宰相就是三品官,一品二品是荣誉,是奖励给那些老臣、功臣、勋爵的,干活的人最高就是三品。宰相就是三品官。还有一种叫参知机务,这些人构成了政事堂会议,构成了宰相,所以唐朝的宰相量是很大的。唐太宗李世民这一朝宰相前前后后一共28个人,最有名的是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他的名相很多。名仕有个十八学士,但是哪18个人很少有人知道,我只记得一个叫孔颖达。孔颖达的成就在经学上,不在文学上。他编了一本书叫《五经正义》,这是非常有名的事。其他的名仕我们基本都没有印象,和仁宗朝不能比。唐太宗朝的相比仁宗朝的要强,但他的仕比不上仁宗朝。还可以再比一比唐玄宗,唐玄宗一朝宰相一共29人,咱们有点印象的就一个张九龄,玄宗朝的相和仁宗朝的比不了,但是仕比仁宗朝的多。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都是玄宗朝的名仕,还有孟浩然、王昌龄、常建、岑参,玄宗朝的名仕很多,但是他们写诗很厉害,写文章不行。仁宗朝这些人不光是诗词行,文章也行。所以说仁宗朝确实是名仕辈出,非常了不起。历朝所有的皇帝,在这一点都比不了仁宗朝,没有仁宗朝的名仕多。
庆历新政和两篇雄文
讲第三个问题:庆历新政和两篇雄文。这就要讲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庆历三年的冬天,仁宗皇帝决心推行新政。推行新政的直接原因是宋朝三冗,搞得朝廷的财政入不敷出。
第一冗,冗兵。就是兵太多。宋朝的兵为什么这么多?首先,宋朝继承的是烂摊子,虽然继承了唐朝的版图,但是在后晋的时候,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这样在宋朝的时候,国境线到了腹地,国防形势很严峻。其次,燕云十六州的割让,导致宋朝失去了马场。在那个时候骑兵是最厉害的机动部队。再次,素质低下。宋朝采取的分权制,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部队战斗力低下怎么办?就多养兵,一个不够养两个。社会上的地痞流氓、市井无赖和流民,全收编到部队去了,所以兵越来越多。宋朝财政开支的70%在军事。我们讲宋朝重文抑武是他的国策,并不是说国防开支少,国防开支占70%。
第二冗,冗员。就是官太多。北宋官员的数量是唐朝的4倍,一方面是科举录取名额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宋朝和唐朝采取不一样的政策。在唐朝,你考中科举以后不能马上做官,科举是礼部组织的,你还要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宋朝考中进士就直接做官。他又采取分权制,把官搞得很多,造成了冗员。冗兵冗员导致了第三冗。
第三冗,冗费。就是朝廷的钱不够花。财政支出太大,所以要改革。改革用了范仲淹,范仲淹是庆历三年冬从陕西招讨副使的岗位上调入朝廷实行新政的。范仲淹搞新政拿什么开刀,拿官员、拿吏治开刀。这个突破口就没有选对。拿吏治开刀,把人都得罪完了。所以很快,庆历新政两年不到就失败了。朝廷上下一片的反对声,因为你动了官员的奶酪,那官员能支持吗?官员攻击庆历新政找了个什么理由呢?他们很聪明,找了个皇帝最怕的理由,说范仲淹、欧阳修他们一帮人搞朋党,皇帝最怕官员搞朋党。欧阳修那时候年轻,没有经验,他还专门写了篇文章叫《朋党论》,很有名的文章。《朋党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是小人无朋,君子才有朋。反过来就是说我们的朋党都是君子。你看看他还承认自己在搞朋党。皇帝当然不能忍受,所以范仲淹失败了。仁宗皇帝这个人很仁慈,但仁慈的人都有个弱点,就是软弱,意志不坚定。别人一反对,仁宗就把庆历新政给停了。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我们重点说说两个人和两篇雄文。首先说范仲淹和《岳阳楼记》。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调离,参政知事不能当了,下放到地方做官。先到的邠州,就是现在的陕西,当邠州知州。范仲淹说邠州这个地方太冷了,我身体不行,我的肺不好,要求内调。所以干了年把时间,皇帝把他调到了邓州。邓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南阳。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就是在那个地方写的。这里多说两句,范仲淹这个人很了不起。他从小就立下志向,要么当良医,要么当良相。他是很苦的一个人,原籍在江苏苏州,3岁的时候父亲死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了山东。你想想这个母亲带的前夫生的儿子,到了新的夫家,能有地位吗?还能不吃苦不受罪吗?这必然可怜。范仲淹小时候读书在一个庙里,每天煮一碗粥,钵里放凝固了,用筷子划成四块,早餐吃两块,晚餐吃两块,菜就是地里挖的野菜。他立志一定要出人头地,恢复本姓,恢复生父的姓。后来他中了进士,做了官以后就恢复了本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文章,它有名的不光在文学,文学上讲《岳阳楼记》有很多金句,很多很有名的词语。有名的关键是境界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面这两句话不是他发明的,是他改自孟子的。孟子说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就是讲统治者要与天下同忧同乐。范仲淹这一改境界更高,不光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也是对文人对士大夫的要求。《岳阳楼记》是庆历六年写的,你看他的文章落款就是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三年以后范仲淹就去世了。
而后我们说说欧阳修和《醉翁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庆历六年写的。那么欧阳修是怎么到滁州做知州的呢?庆历新政搞不下去以后,皇帝就把欧阳修当时知谏院的官改了,把他派出去了,给他的差遣是河东路转运观察使,职是龙图阁直学士。我前面讲了大学士、学士那叫职,实际上和官是一个意思。转运使上面讲了,每一路有四个官,其中一个叫转运使。为什么叫观察转运使呢?范仲淹他们在庆历行政之前,就提建议了,建议对官员加强考核,每个路派个观察使,专门负责考核官员,给朝廷提出建议,哪些升、哪些降、哪些免,哪些调动。中书省出来的政策是什么呢?就是让转运使兼任观察使。所以观察转运使的官是这么来的,就是相当于一个省的最高长官。欧阳修是当的这个官。为什么又被贬到滁州呢?因为有人整他,他是被冤枉的。欧阳修有个妹妹,妹夫在和她妹妹结婚之前生了个女儿,他妹妹后面活不下去了,投靠欧阳修,就把女儿也带过来了。女儿长大以后,欧阳修就把她嫁给了本族的一个侄子。没想到这个女孩和欧阳家侄子的仆人通奸,被侄子告到开封府去了。开封府的知府恰恰是欧阳修的仇人,欧阳修当御史的时候弹劾了他,他就把文章做大,想把欧阳修搞下去,引导逼迫误导这个女孩承认,她跟欧阳修也有一腿。这样欧阳修就被冤枉了,调到了滁州当知州,这个时候欧阳修40岁。没想到20年以后,欧阳修又到了安徽亳州当知州,这个时候欧阳修已经60多岁了。这又是怎么来的?欧阳修在仁宗朝的后期,当了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后面又经过了英宗朝,英宗只干了五年就死了,又到了神宗朝。在神宗朝的早期,发生了一件事。欧阳修一个门生,犯了法要被免职。这个门生就想欧阳修是他的恩师,现在还在当参知政事,正有权,他应该会保我一下。没想到欧阳修压根没有保他,这个人就泄愤,编了个故事,说欧阳修和儿媳妇有一腿。他把这个事告诉别人,经过第三者传到了御史的耳朵里,御史就弹劾欧阳修。欧阳修说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最后把御史给整了,下放到县里做了个小官。可是欧阳修受不了,他是把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处罚御史他们几个人也不行。他说我当参知政事,攻击我的人太多了,我不干了,我到地方去做官。这样就把他从参知政事派到了亳州,任刑部尚书、知亳州军州事。为什么给他挂个刑部尚书的名呢。那是本官,本官是决定身份和待遇工资的。参知政事是正二品,刑部尚书也是正二品,没降级,但是人到了亳州来负责亳州的工作。后来欧阳修多次上书,上报朝廷,要求提前退休。按照宋朝的官制,文官70岁才能退,欧阳修60多岁就请求退休。最后64岁在蔡州当知州的时候,神宗批准欧阳修退休,给了个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正二品。就是退休了以后给你个正二品的待遇,一分钱不减给你退休了。欧阳修退休后选择了定居颍州,就是我们现在的安徽阜阳。我开头讲了,我始终没有查到,欧阳修退休后为什么选这个地方。我就感到奇怪,他是江西吉安人,在古时候属于庐陵郡,欧阳修自己也写了庐陵欧阳修也。退休不回庐陵郡,这就很奇怪。说起欧阳修,你看他和安徽很有缘。庆历六年,在滁州知州写出了《醉翁亭记》;晚年离开中央朝廷,到地方外放做官,选的是安徽的亳州;退休又选了安徽的阜阳。退休一年以后他就死了。欧阳修是64岁退休,65岁死的。
欧阳修在北宋文坛的地位
讲第四个问题:欧阳修在北宋文坛的地位。看欧阳修,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看。
第一,政治视角。欧阳修干了6年参知政事,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他干得很好。尤其是在英宗朝,欧阳修很好的协调了曹太后和宋英宗的关系,让政务正常运转。宋仁宗没有儿子,又始终不立太子。后来在欧阳修、包拯的反复建议下,从侄子辈里选皇子来接班,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包拯有个故事叫狸猫换太子,那纯粹是民间传说,不存在狸猫换太子,宋仁宗压根没儿子,英宗不是他的亲生儿子。英宗也很奇怪,把他选给仁宗做养子,接班当皇帝,他死活也不干,坚决不当皇帝,他是被强行迎入皇宫的。这个人心理上大概有疾患,他做皇帝以后都不太正常,思维不正常,语言不正常,正常的礼仪都搞不下去,全靠欧阳修从中支撑。朝庭有大事,英宗不太正常定不了,好多事都要曹太后定。曹太后与英宗又不是亲生母子,英宗就有点怪曹太后,说些不敬的话。曹太后就非常生气,想换掉英宗。这个时候欧阳修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协调两宫的关系,在曹太后面前说英宗对你怎么好,在英宗面前说曹太后对你怎么好。关系协调的好就是欧阳修在政治上最大的贡献,稳定了英宗朝的政局。当然英宗干的时间很短,五年就死了。神宗继位,神宗朝的早期欧阳修还在做官,后面大概是神宗继位二、三年以后,欧阳修调离到了安徽亳州。从政治层面上看,欧阳修是个非常有政治智慧的人物。
第二,诗词视角。从诗词这个角度讲,欧阳修开了宋词的一代新风。我们前面讲了婉约派、豪放派。欧阳修婉约派的词也写,豪放派的词也写,还为苏东坡的豪放派开了先河。欧阳修写了很多婉约派有名的词,比方说他有首《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是离情词,男女送别的词。典型的婉约派。他还写了一首《浪淘沙》,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典型的送别词,婉约派。这还不是他最有名的。他最有名的婉约派的词是《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豪放派的词他也写,比方说他有一首《朝中措》,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杯,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蓑翁。他为苏东坡的豪放派开了先河。再讲文,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旗手式的人物。我们讲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6家。这6家欧阳修自己算一个,另外的5个人全部跟欧阳修有关。苏洵、苏轼、苏辙去京城参加科举,苏洵自己没有考。他把自己写的文章带去了,他的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所以名气就起来了,苏洵是欧阳修提携起来的。再讲苏轼、苏辙这俩哥们,是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时录取的。按中国古代的传统,那叫门生。苏轼、苏辙就是欧阳修的门生。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把这两个人录取了,同时录取的还有两个名人,前面讲过,一个是程颢,礼学的奠基者;另一个是张载。苏轼中进士是20岁,苏辙是18岁,天才啊。王安石不是欧阳修当主考官时录取的,但是王安石长期以来受到欧阳修的提携和赞誉,王安石考中进士是21岁,也是天才。欧阳修自己22岁中进士,都是天才级的人物。王安石是怎么认识欧阳修,得到欧阳修的重视和提携的呢?经过曾巩,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曾巩向欧阳修一再推荐王安石,说这个人了不起,将来必成大器。后来欧阳修确实给朝廷的宰相写过信推荐王安石。曾巩就更不用说了,曾巩是欧阳修正儿八经的学生,也是江西人。曾巩在太学上学的时候,就拜欧阳修为师,向他学写文章,后面长期和欧阳修保持书信往来。欧阳修在滁州当知州的时候,曾巩专门跑过来看他,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醒心亭记》。欧阳修不是写了《醉翁亭记》吗?醉翁亭边上又盖了一个醒心亭。《醒心亭记》这篇文章就是当时曾巩来看欧阳修的时候,欧阳修请曾巩写的。曾巩也是仁宗朝中的进士,考中进士时36岁,算比较晚了。但是曾巩有两条是别人比不了的:第一是他中进士之前,他的文章已经闻名天下了,和范仲淹、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长期保持书信文章往来。第二是曾巩创造了一个奇迹,他考进士的时候,他们一家考中6人。曾巩自己、两个亲弟弟、一个堂弟、两个妹夫6人去考,同时考上。厉不厉害?其他5人都是跟着曾巩读书的,曾巩教他们,所以一门考出6人。这是当时的情况,放在清朝就不行了,在清朝哥俩来考只录一个,录哥哥不录弟弟,叔叔或者父亲跟儿子来考,录长辈,一家只能录一个。在宋朝那个时候可以,你看宋朝六大家里,除了欧阳修自己以外,那5人全和欧阳修有关。苏轼、苏辙是欧阳修的门生,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苏洵、王安石受到欧阳修的提携赞扬。这里说一下,王安石政治上的主要生涯是在神宗朝推行变法——熙宁新法,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给王安石变法趟了路子。王安石变法搞什么呢?富国强兵,只改经济,不动吏治,吸取了范仲淹庆历新政拿吏治开刀导致失败的教训。王安石变法全是经济手段,什么青苗法、募役法等。王安石主要的政治生涯,包括文学成就在神宗朝,但他是在仁宗朝中的进士,在仁宗朝时开始做官的,他的名气是在仁宗朝打下的,所以我们说他是仁宗朝的名仕。苏东坡也是这样,苏东坡文学创作的主要阶段,也是在神宗朝,尤其是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以后,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在政治上最得志,同时挨整挨的最狠是在哲宗朝。这有个情况,哲宗即位的时候只有十岁,他的祖母高太后管事。高太后受神宗的影响,非常喜欢苏东坡。高太后曾经给苏东坡说过,说你是神宗皇帝留给他子孙用的。哲宗朝的前期都是高太后掌权,高太后对苏东坡非常好,17个月内由从八品提到正三品。苏东坡开始是黄州团练副使,后面调到舒州团练副使,离京城近一点,17个月内提到翰林学士,当过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不过当兵部尚书时没到位,只是挂职,实际上在下面当知州。哲宗亲政以后非常讨厌旧党,重用新党。宰相叫章惇,就把苏东坡往死里整,5年时间从正三品贬到了从九品,把他贬到了海南岛。当时那个情况贬到海南岛就是在那等死。后面为什么又时来运转了呢?哲宗36岁就死了,突然死的。徽宗即位,徽宗就把哲宗整的那些旧党,往内地调,一步一步的把苏东坡给调回来了,最后给他一个朝奉郎的七品官。诏书有一句话,外军州任便安置,就是除了京城之外,随便你愿意在哪住都行。苏东坡就选择了常州,苏东坡退休是在常州退的,在常州死的。但是苏东坡中进士和在地方做官,包括当杭州的通判都是在仁宗朝,所以我们把苏东坡算是仁宗朝的人物,但是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政的生涯主要是在神宗朝和哲宗朝,这个要搞清楚。这是欧阳修在文学上的地位,宋朝六大家他自己占一个,另外5个全部跟他有关。两个是他的门生,一个是他的学生,另外两个得到他的提携,这就是掌门人的地位。
第三,史学角度。欧阳修在史学上的造诣和成就很高,他主持编了两部史书,第一部是他和宋祁合作的,编了《新唐书》。第二部他一个人主编,编了《新五代史》。在中国的历史上,你能组织修一部史书,就非常了不起了,他竟然编了两部。所以欧阳修从政治上讲非常有智慧,从文学上讲是文坛领袖,从史学上讲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所以欧阳修非常了不起。
今天《醉翁亭记》这个文章本身我没有讲,大家都读过,而且这个文章本身的解读是语文老师的事。我介绍的是背景,这篇文章的大背景小背景;介绍的是人物,重点介绍欧阳修这个人物。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把这个文章再读一读。欧阳修这篇文章不难读,没有用一个典故,没有一个深奥的词和字,一问一答似的话很多,这样的话非常灵活、非常灵动、非常朴实、非常好懂,一看就懂,不需要做什么解读。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