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胡适(胡适民主思想家新)

时刻小站 264

现在南京城内尚有头等战争罪犯蒋介石……及其他罪大恶极的帮凶们,例如胡适、郑介民、叶秀峰等人,企图继续作恶。……一切在逃之战争罪犯,即使逃到天涯地角,亦须穷追务获,归案法办,决不宽恕。

——1949年1月20日,《热烈祝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毛泽东

毛泽东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此时离新中国成立还有不到九个月。10天之后,毛泽东发表《热烈祝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胡适的大名被毛主席列在了罪大恶极的战犯帮凶名单中。

1948年时,新华社曾经公布第一批战犯名单。这一次,在毛泽东文章发表后的第五天,新华社再次发文公布了第二批战犯名单,胡适作为国共内战的重要鼓动者,终于从战争帮凶升格为战争罪犯

同年8月14日,毛泽东发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将胡适称为帝国主义及反动政府能够控制的极少数知识分子。

此后,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对胡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批判活动,涵盖胡适的学术思想与政治主张。

胡适

1917年,年仅25岁的胡适成为国立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时,常常抽空去听胡适的课,也曾专程与胡适探讨当时新思潮的各种问题。因此,毛泽东也曾一度尊胡适为师

作为《新青年》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36个博士学位的拥有者,还曾担任过北大校长、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各种荣誉汇集一身的胡适,在大多数人眼中,绝对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文豪、大学者,甚至不谦虚点,还能说他是20世纪初中国举足轻重的思想家。

然而,这样一个致力于思想启蒙的学者型文化大家,为何最终背离了时代和历史的潮流,成为党和人民的公敌呢?

从学界到政界——胡适身份的突然转型

【1】胡适的学者生涯

1910年,胡适放弃华童公学的教职,前往北京参与留美考试,以第55名的成绩获得了庚款官费留学的机会。(《辛丑条约》中规定由中国赔偿各国4亿5千万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随后各国与中国协议退还部分赔款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由此产生了庚款官费留学。)

之后,胡适先入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农科学士学位;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这是胡适获得的第1个博士学位,其余35个博士学位均为荣誉博士学位)。1917年,胡适回国,同年就任北京大学教授,成为当时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将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贯彻到办学中,使得兼容并包成为其主持北京大学工作时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也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一大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人进入北大。

蔡元培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新青年》的主要代表人物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以北京大学与《新青年》作为主阵地,开始积极宣扬新文化、新思想,并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实践中。

1917年初,胡适在《新青年》中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对白话文和文学改良运动的倡议。很快胡适声名鹊起,最终成为和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领袖。

【2】胡适的政治选择

刚回国时,胡适作为学者,不问政治,曾经立志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

1918年,陈独秀等人主编的《每周评论》创刊,胡适却对人这样说:

在某种意识上说,这张小报的发行原是尊重我只谈文化不谈政治的主张。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专号,陈独秀也将《新青年》作为宣传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主要阵地,两个心系家国的文人,都选择了政治救国的方向。

李大钊

对于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做法,胡适写信规劝道:

《新青年》应以思想文化为主,不应有太过浓烈的政治色彩。

由此可见,此时的胡适坚守着他那二十年不谈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的理念,在他看来,《新青年》杂志已经被陈和李弄得变了味。

看到胡适这般保守,陈独秀专门撰写《谈政治》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像胡适这样的,对政治、对国家前途未来绝口不谈的人。此后,立场保守的胡适,逐渐与主张革命的李大钊等人渐行渐远,直至分道扬镳。

可是,时代如此风云多变,胡适他想不问世事,只做学问,又怎么能实现?内忧外患之下,保守的胡适犹如一只鸵鸟,把头埋进了沙子里。他既不敢指出问题,也不许别人指出来。

1919年,胡适发表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随即遭到李大钊等人的批驳。

陈独秀

1922年,胡适起草《我们的政治主张》,这标志着,胡适也开始谈论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开始有了自己政治主张了。

那么,真香定律是怎么在胡适身上发挥作用的呢?

在自传《我的歧路》中,胡适这样解释自己为何抛弃曾经的誓言:我现在出来谈政治,虽是国内的腐败政治激出来的,其实大部分原因是这几年的‘高谈主义而不研究问题’‘新舆论界’把我激出来的。言下之意,他终于涉足政治,是为了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针锋相对。

1922年5月,胡适再度发表文章《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的讨论》,提出:

可改良的,不妨先从改良下手,一点一滴地改良他。

在胡适的自传、发表的文章中,可以感受得到胡适在政治主张上还是一如既往的保守,无非是延续先前走的改良道路。在民国,国民政府和共产党的主张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最为保守反动,一个主张暴力革命。

胡适的声音,代表了许多小党派的想法,即走中间道路,换成现在的大白话,就是他们选择骑墙,把国家未来寄托在保守政府主动进行改革上。

胡适与陈独秀的分道扬镳,使得北京大学的知识分子们分裂为两个派别。分别是:以胡适、顾颉刚等人为代表的问题派;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主义派

作为一个学者与思想家,胡适确实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文化改良起到了深刻的积极影响。但终于决定涉足政治的胡适,却没能选择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

从仰慕到失望——胡适的道路错在何处

【1】青年毛泽东对胡适的敬仰

红军时期造访延安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与毛泽东多次深入交谈。毛泽东在接受其采访时这样谈起胡适: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知名刊物……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我就看过。很敬佩胡适和陈独秀他们的文章。他们……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毛泽东虽只比胡适小两岁,但是在北京相遇的时候,两人的身份天差地别。一个是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一个则是北大的文学院长。

《新青年》

毛泽东第一次到胡适的课堂上旁听,就被胡适问及姓名。毛泽东恭敬回答曰:

学生叫毛泽东,来自湖南一师,现在我校图书馆工作,因为仰慕先生学问,特来旁听。

然而,胡适听完却有些嗔怒,以北大规定为由不允许毛泽东旁听,毛泽东急了:

我实在是仰慕先生的学问。

看毛泽东这样坚持不肯离开,胡适这才默许毛泽东继续坐下旁听。

此后,毛泽东在杨怀中的介绍下,专程拜访胡适,他心里装满了各种问题,急于找到一个能够答疑解惑的人。

后来,校长蔡元培号召青年报名参加法国的勤工俭学,毛泽东在专门请教胡适后,选择留在国内,多研究些国内的现实问题。

胡适曾经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毛泽东认为前半句极有道理,中国之大,有多少现实问题等着去研究呢?本土的问题没搞清楚,外国带回来的经验就能奏效?最终,毛泽东没有选择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向来是批判辩证地看待问题,胡适的话说对了一半,既要抓紧时间研究问题,也不能忘了谈论清楚主义。

青年毛泽东

这个时期的青年毛泽东对于胡适充满敬仰,他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文化书社也重点推崇胡适的著作。以上种种都体现出当时毛泽东对于胡适思想、立场所持的总体上的认可态度。

胡适对于毛泽东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在具体实践上,胡适也对毛泽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1919年毛泽东返湘前,再次拜访胡适,希望胡适能够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同年7月,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并发文《民众的大联合》。次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文,对毛泽东所办报刊与所发文章给予了肯定。

【2】自由主义者缘何倒向蒋介石独裁政府?

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

这是多年以后胡适去世,蒋介石写给他的挽联。从挽联中可以看出,蒋介石认为胡适遵从的是旧道德与新思想。新思想使得胡适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领军人物;旧道德使得胡适推崇改良主义,最终走上了错误道路。

胡适《我们的政治主张》的发表引发了民国社会关于改良与革命的论战。

周恩来曾发表文章《评胡适的努力》,文章中认为:胡适想要采取的方法是在大厦将倾之时在破陋处添上补丁,殊不知这些不可能的补丁不但无法力挽大厦将倾之势,还可能阻碍革命的进展。

周恩来

之后,胡适《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的讨论》,仍然坚持改良道路,认为并未到了非要革命的地步,改良足以。

社会的改造,不是一天早上,大家醒来时世界忽然改良了,须自个人不苟且做起,须先有少数人的不同,然后可望大多数人的渐渐不同

胡适至死都推崇改良主义和自由主义,不赞成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那一套。他认为社会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类同,只能依靠微小个体不断得改变,无法通过简单的跳跃达成,更没有一劳永逸的方式。

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大肆屠戮共产党后,胡适开始转向国民党;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这时的胡适已经坚定站到了国民党蒋介石一边

1948年行宪国大,蒋介石曾推举胡适出任总统,年末又力邀胡适担任行政院院长。尽管前一次完全蒋介石的政治把戏,后一次也被胡适明确拒绝,但无论如何,蒋介石已经把胡适当做了自己人,而胡适对蒋介石寄予厚望。

蒋介石和胡适

推崇改良主义的胡适寄希望国民党与蒋介石,以和平改良的道路,让国民党治下的中国走上美国式的民主政治道路。因此,推崇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胡适,并非完全支持国民党,也曾多次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与一党专政。

只能说胡适在政治上兼具革命性与妥协性。从革命性看,胡适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与一党专政;从妥协性上,胡适不支持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阶级斗争理论,不赞成我党的武装斗争道路,企图依赖国民党与蒋介石来通过和平改良方式救国。

这种骑墙行为的做法,只能是两边都不大喜欢他。

【3】和平改良倡导者为何被骂是汉奸和战犯?

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1933年,鲁迅发文《出卖灵魂的秘诀》,直言胡适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文中,鲁迅认为胡适提出的五鬼闹中华是在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华与反动派政府统治做辩护。(胡适提出的五鬼闹中华,鲁迅认为胡适是在说:中国不安宁并非由于外国侵略,而是是由于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之后还加入了仇恨

鲁迅

此外,鲁迅在文中也抨击了胡适所说日本征服中国的唯一方法是征服中国民族的心,并因此认为胡适不愧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广为流传的胡适卖国行径不止于此,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对于中日二十一条,胡适持称赞态度。(二十一条是1915年日本威逼利诱袁世凯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实质上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秘密条款。)部分爱国学生组织反二十一条运动,胡适发文痛斥这些学生是理智失常。社会将签订二十一条的5月9日定为国耻日后,胡适公开发表演讲建议废除国耻日。为《塘沽协定》辩护;主张割让东三省和内外蒙;建议承认伪满洲国;直言情愿亡国,绝不主张对日作战。(《塘沽协定》是1933年日本沦陷东三省后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停战协定,实际上默认了日本侵占东三省与热河的合法性。)

晚年季羡林

季羡林曾评价胡适是一个书呆子。笔者看来,将胡适冠以汉奸之名有失偏颇,很多说法都是从胡适的文章和言论中截取出来的,他因何说出这些话,还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结合他说话作文的背景去分析,季羡林评价其为书呆子倒是贴切许多。

笔者认为,胡适可能并非是个卖国贼,但是他的宣扬和他所主张,已经证明了他是一个误国文人

胡适的思想主张备受争议,但大多是源于胡适极端的民主理性、反对暴力理念,胡适否定一切的激进与暴力,虽言论与主张上颇有卖国的感觉,但并没有实质上的卖国行为。与其说他的主张是卖国主张,不如说那是追求自由主义的书呆子提出的幼稚的政治观点。

胡适政治主张上的妥协性过于凸显,以至于一向温和的周恩来总理评价胡适时也不得不感叹道:

胡适的骨头是软的。

抗战后,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仍然要求团结像胡适一类的知识分子。1945年联合国大会上,董必武作为中共代表随中国代表团出发。

董必武

期间董必武表示,希望胡适能够支持中国共产党,而胡适却以无为主义力劝中国共产党作为第二大党参加选举,言外之意就是劝中共不要搞武装斗争,而应该和国民党一起参加选举。

同年7月毛泽东请傅斯年代其向胡适问好,之后胡适致电毛泽东:

以为中共领袖诸公今日宜审察世界形势……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大政党。……中共今日已成第二大党……万不可以小不忍而自致毁灭!

胡适力劝毛泽东,放弃手中的武装,更不要试图和国民党争斗。

1948年12月,解放军围困北平,胡适乘坐国民党飞机前往南京,当月17日哭求司徒雷登(时任美驻华大使)帮助蒋介石。

司徒雷登

于是便有了次年1月20日,毛泽东批评胡适为战争帮凶的事情。新华社也向外宣布,胡适作为重要的战争鼓动者被列入第二批战犯名单。

同年4 月,新华社发文:

逃美的中国内战战犯和美帝国主义走狗胡适……为国民党反动派乞求美国援助。

同年8月14日,毛泽东发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言辞犀利地揭露了胡适的本质,即:帝国主义及反动政府能够控制的极少数知识分子。

从推崇到否定——新中国对胡适思想的批判

1954年至1955年间,全国学界、政界对胡适学术与政治上的思想主张开展了大范围的批判活动,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大量学者、政界人士发表了对胡适的批判言论,有的还专门撰写了批判文章。

1955年,三联书店更是将过去十来年间,社会上对于胡适的批判文章汇编成册,出版《胡适思想批判》,全8册,共计300余万字。

曾有传言,离开大陆多年的胡适对这场批判运动十分关注,他托人买来这一套书,还对上面的批判文章逐篇进行批注。有人戏称,能完整看完这套书的,除了审阅的编辑,可能真就只有胡适本人了!

胡适

对于胡适本人及其思想主张的批判由来已久,此次批判只是我国社会对胡适思想的第二次集中批判。根据《〈胡适思想批判〉作者群体考察》一文,对于胡适思想的零星批判可以溯源至1940年代。

【1】胡适思想的零星批判

1949年,时任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布《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对于胡适在哲学思想与政治见解上的错误引导进行指责,同时规劝胡适回到新青年行列里来

讽刺的是,面对多年好友的规劝,胡适仍持不屑态度。

胡适之后公开发文,题为《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答所谓〈陈垣给胡适的一封公开信〉》,在文中认定陈垣公开信是伪造,同时也表示了对大陆政权拒绝态度。

反驳胡适在这封信中对我党的相关污蔑言论,也成为后期集中批判活动的重要内容。

由于陈垣与胡适私交多年,部分人士包括胡适本人曾认为这封信是共产党伪造的。2013年10月,陈垣之孙陈智超在北师大学报上发文称该公开信确是其祖父陈垣多次修改定稿,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信件的真实性。

【2】胡适思想的第一次集中批判

当时,社会上对于胡适思想共有两次集中批判,两次批判均是从胡适的学术思想入手,但实质上包含了对政治思想的批判。

1951年9月,周恩来同志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号召教师们进行自我思想改造,努力成为文化战线上的革命战士,也昭示着中央开始布局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针对胡适思想的集中批判,也便开端于此次思想改造运动。

胡适墨迹

此次思想改造运动核心内容是针对立场、态度和为谁服务进行批判与自我批评,对于胡适思想的集中批判成为这场运动的必然产物。

时任北大法学院院长的钱端升指出:胡适的思想是敌人的思想。时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陆侃如检讨自己受胡适影响而形成的为学术而学术的思想。

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批判胡适思想、对自身存在的胡适思想影子进行自我批评成为了这场运动中,颇为特别的一幕。

【3】胡适思想的第二次集中批判

1954年10月,毛泽东同志对李希凡等人发表的《评〈红楼梦研究〉》作出了5条批注。其中,对麻油拌韭菜,个人心里爱一句做出如下批注:

这就是胡适哲学的相对主义,即实用主义。

6天之后,毛泽东发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提出:

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

在这之后,胡适思想的第二次集中批判开始酝酿。

1954年11月4日,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同志找到负责理论部分的王若水同志,要求撰写一篇批判胡适思想的文章。隔日,《肃清胡适的反动哲学遗毒》一文发表,这也是此次运动批判胡适的第一篇文章。

毛泽东

3天之后,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与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发表了关于开展反对资产阶级错误思想斗争的谈话文章,号召社会批判胡适思想。

同年12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举行联席会议,拟定邓拓、郭沫若、茅盾、周扬等9人组成批胡委员会

会议同时讨论从9个方面对胡适进行批判:

胡适的哲学思想批判、胡适的政治思想批判、胡适的历史观点批判、胡适的文学思想批判、胡适的哲学史观点的批判、胡适的文学史观点的批判、考据在历史和古典文学研究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红楼梦的人民性和艺术成就、对历来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隔天,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将如上草案报告给毛泽东。之后,毛泽东批示:照此办理

伟人的参加,将批判胡适思想运动推上高潮。第二次批判运动中,社会人士纷纷发表对于胡适思想的批判文章。那本著名的三联书店汇编的《胡适思想批判》仅仅从权威报刊上收录的部分文章,就有173篇之多

相关批判书籍

曾有学者对这本汇编集的作者进行考察,发现作者绝大部分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并且多为国内高校教授。其中,郭沫若、李达、罗克汀、任继愈、王若水等5人,人均发文达到3篇之多。

【4】胡适思想批判的尾声与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胡适思想的批判,大概可以分为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立场。在政治思想与立场上,对于胡适的批判主要集中于以下四点:

首先,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的作用进行重新评价;其次,反驳胡适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相关污蔑言论;其三,批判胡适拥护蒋介石、美帝主义,反党反人民的立场;最后,批判胡适为代表的民主个人主义者提出的中间路线。

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应当是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尊重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代条件。如今看来,对于胡适思想集中批判的高潮时期,难免有些学术问题有些政治化。对于胡适的批判也难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片面性

胡适

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

我们开始批判胡适的时候很好,但后来就有点片面性了,把胡适的一切全部抹煞了。

事实上,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无论是在哲学、文学、教育学还是史学上,都有其学术活动的身影。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理念也在学术上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胡适不应只是一味批判,其对于20世纪初中国社会积极的历史影响也不能被忽视。

毛主席晚年

毛主席晚年回忆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时说道:

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作者:木禾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