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特点(尼罗河埃及非洲利)

时刻小站 143

文案 | 九霄叙史

图片 | 九霄叙史

前言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最神秘的国度之一。

据目前的相关专家考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通过金字塔、木乃伊,我们能看到它堪称超前的古埃及文明。

可就是如此令人惊叹的文明,竟然早就消亡,并没有流传至今。针对古埃及文明的兴衰,有很多种说法。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要数尼罗河。

尼罗河沿线

古希腊历史学家Herodotus说:埃及是尼罗河馈赠的厚礼。

有人说尼罗河是孕育了古埃及文化的摇篮,也有人说尼罗河给整个古埃及文明送葬。到底如何?

其实尼罗河对于古埃及人的意义难以一言以蔽之,这其中还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

古埃及文明发展历程

古代埃及文明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

埃及经历了:

拜达里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

阿姆拉文化(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

格尔塞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

于公元前3100年出现了统一的国家。

狮身人面像

古埃及的历史一般可分为三大阶段:

古王国(约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又称金字塔时代

中王国(约公元前2041~公元前1786年,已进入封建时代)

新王国(公元前1567~公元前1085年,又称帝国时期

公元前12世纪中叶埃及开始衰落,直至公元前525年,古代埃及文明未能再次恢复。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以其希腊化的特色掩盖了埃及的本色。

什么叫文明消亡

按照维基百科上的定义,对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人群聚集)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而其中最基本的判断就是文字。

由此可以推断,如果一个文明的所有人口聚居区都被毁坏,,同时有组织的社会政治管理体系也完全崩盘,文字失传了或者文字被完全消灭。

在这样的情况下,后人无法阅读和破译这一文明的撰写的文字,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文明消亡了。

举个例子来说,如今古埃及的文明虽然经过研究后发现,其实非常超前,但是如今并没有任何人能够传承,也没有人认识金字塔上的象形文字,更没人第一面就知道木乃伊到底是什么,而又为什么这样制作,到底有什么用处。

在这里要注意一个概念,文明的消亡并不等同于人种的断绝,古埃及肯定是有后人的,但是遗憾的是他们并不能认出来自己的文字。

公元4世纪左右,只有很少的埃及人还能读出埃及的象形文字,此后象形文字就失传了。

可以说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自愿放弃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后接受了别的文化,他们彻底将自己的文明推向了没落。

从古埃及人自己决定放弃的那刻开始,以后再也没人能看懂那曾经充满智慧的象形文字,所以我们说,古埃及的文化灭亡了。

再举个例子,中国文明曾经有商周时代、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时期,以及明清时期的中华文明,这些文明不仅每个时期都有区别,跟如今的中华文明也大相径庭。

甚至不仅是风俗习惯有了巨大的差异,就连文化思想也有了很大不同。

但是我们的中华文化却没有消亡,因为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仍然能够为当前的风俗习惯、文化思想以及文字载体找到变革的证明,所以中国文明并没有灭亡。

成也尼罗,败也尼罗

尼罗河(Nile)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长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其中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而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的来源。

尼罗河与中非地区的刚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并列非洲最大的三个河流系统。

(一)尼罗河对印度地理位置影响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今中东地区),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西接利比亚。起初在尼罗河流域,直到国力强盛时候,才达到当今的埃及领土。

从地理上看,埃及的南边有几个大险滩,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

而对埃及影响最大的还是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由发源于非洲中部的白尼罗河和发源于苏丹的青尼罗河汇合而成。

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会定期泛滥,泛滥出来的的水资源能够浸灌两岸干旱的土地;其他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沙随流而下,这些珍贵的物质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

古代埃及人因而称自己的国家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

(二)尼罗河特点

前文提到过,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一般来说,在苏丹北部每年2~5月的枯水期,河水清澈。

通常5月即开始涨水,8月达到最高水位,11月以后水位下降,又恢复年初的平静和清澈。以后水位逐渐下降,1至5月为低水位。

虽然洪水是有规律发生的,但是水量及涨潮的时间变化很大。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这两条河的水源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季节性暴雨。

尼罗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埃塞俄比亚高原提供的,其余的水来自东非高原湖。洪水到来时,会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又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

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夹持中,蜿蜒的尼罗河犹如一条绿色的走廊,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为什么在一条泛滥的河水旁边,还能有粮食富足的生活呢?

这完全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农耕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点: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古埃及人非常聪明,长时间的居住让他们找到了自然的规律,每一年的古埃及人都在洪水来之前躲避,在洪水过之后播种,在洪水即将到来之时收获。

时间一长,古埃及人都掌握了这个规律,农耕文明就在古埃及盛行起来,只有春夏两季的古埃及人,靠着尼罗河就生活在了这片土地上。

每当尼罗河的洪水冲向这边的土地时,就会一遍遍的滋润,从此带来新的希望,所以对于古埃及的人来说,洪水泛滥成灾是希望来了,收获来了,在他们的神话传说中,作为丰饶之神及复活之神的奥西里斯,他的形象就具有双面性,干旱时死去,丰水时重生。

(一)衣

古埃及人的大多数服装都是用亚麻布制成的。亚麻质地轻盈,透气,穿在身上也能行动自如,这在炎热的埃及是非常需要的。亚麻布是植物纤维织物,来源于尼罗河沿岸生长的植物——亚麻。亚麻经晒干,梳理,浸泡,锤薄,使表面光洁的处理之后,就适合于纺成线了,再以线织成亚麻布,裁剪缝制成衣物。

其实作为衣服的原材料还有羊毛,山羊毛和棕榈纤维。羊毛可以保暖,美中不足的是它的表面有一层防潮的天然油脂,因此古埃及人也曾认为羊毛是不洁净的。

棉花在公元1世纪才变得普遍,可是虽然棉花透气,却不如亚麻轻盈。而公元7世纪后的丝绸变得普遍。

(二)食

尼罗河在的泛滥时间中,从上游带来的沉积物就是肥沃土壤,根据当地的气候习惯,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因为引入植物的生长期需要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所以这些植物大多就是来自地中海地区。

尼罗河带来的富饶土地让当地人播种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公元前5世纪,曾目睹过埃及自然灌溉农业的希腊著名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道。

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此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

(三)住

说到住,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恢弘气派的金字塔,但是金字塔其实就是法老的坟墓。石室墓才被埃及人称为永恒居所。只有死者才配住石质的房子。

埃及的房子都是泥砖做的,这并不是他们不会用石头做房子,而是因为,连法老的宫殿都享受不到石头建造的待遇。

同时也因为古埃及时期尼罗河每年都会泛滥,所以古埃及人会把房子修到高地,以此来防止被淹没。但是也有例外,尼罗河会改道,所以古埃及人也会遇到几乎所有古老的文明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河流改道使得大量建筑物被淹没,例如沉没神殿。

(四)行

古埃及人的出行也离不开尼罗河,那时下层阶级的日常活动依赖一种纸莎草芦苇做成的小船,人们用它在尼罗河中通勤;

而皂荚木建造的大船则用于大量物资的运输,比如建造金字塔的石头;贵族们死去后,其尸体被制成木乃伊,也会在这些船只组成的葬礼队伍中,被送到尼罗河沿岸的墓地安葬。

不过这些船只并不总是绝对安全,因为尼罗河里还有两种可怕的动物——鳄鱼和河马,经常会向船只发动袭击,导致人员伤亡的惨剧。

据说古埃及历史的创立者,公元前3100年前创立古埃及第一王朝的法老王美尼斯,就是遭到河马袭击被杀死的。

尼罗河对古埃及衰落的影响

尼罗河对于古埃及是恩赐,同时也是噩梦。

在古埃及的时期,尼罗河带来的好运并不多了。由于汛期的不断出现,土地得到了滋养。

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尼罗河流域的水位在一点点地下降,于是干旱就出现了,由于干旱的出现,导致很多粮食和庄稼的消失,颗粒无收,人民处于饥荒时代。

法老统治的古埃及岌岌可危,因此,才会出现法老开始食人的现象发生。

但是由于古埃及人对神明的崇拜,他们始终认为只要等待,就能等到尼罗河重现繁荣的那一天,盲目的崇拜神明让他们在尼罗河畔走向消亡。

尼罗河对现代的影响

今天尼罗河依然在大多数流程中被用来运输货物。尤其在冬季风逆流吹,因此帆船可以借助风力逆流而上,再借助水力行向下游。

埃及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尼罗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1970年代,埃及在阿斯旺兴建了一座110米的阿斯旺水坝,坝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水库——纳赛尔水库,得到发电、防洪、灌溉、养鱼、航运、旅游等利益。

1980年代里干旱在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导致大规模的饥荒。但是埃及通过纳赛尔水库的存水防止了干旱的袭击。

尼罗河畔的城市有喀土穆、阿斯旺、乐蜀、开罗等。首都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的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港是埃及在地中海边的重要港口,也是非洲最大的港口。

纵观古埃及的历史,确实是成也尼罗,败也尼罗,这其中更多带给我们的,是关于历史发展的思考,关于文明延续的思考。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