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说成普通人是什么意思?

时刻小站 144

特别申明:本人行文中提及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黄帝开始的上古时期,至封建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宣统帝下诏退位的这段时间,时间跨度几千年(之前查阅有6000多年,后来再次查阅估计4600年。因上古时期记载不详,这里姑且认为有5000~6000年)。

之前看过一个说法,我觉得很有道理,摘抄下来与大家共享。

这种说法认为:当一个国家很民主,那么这个国家就似高铁在运行,每一个零件都是机器设定、自动运行,人的作用就很小,对国家的干预自然也小了;反之,当一个国家很专制时,这个国家就似一辆马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由于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人的作用就非常大,人对国家的干预就特别大。

想想我们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何尝不是这个说法中描述的那架马车呢?发展了几千年,科学技术、各项工程都毫无建树,唯独君主专制越来越强,到了封建王朝最后一抹余晖——清朝时,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峰,奴才成为了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待遇。

反过来再看,也正是因为封建君主专制越来越强,老百姓的创造力、主动性被全方位扼杀,一切都需要揣摩圣意,一切都需要看领导眼色行事,发端于春秋时期的科学萌芽——墨家的《墨经》就这样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再无出头之日。

从中也可以窥探出一个道理:只有当国家的运转摆脱人为因素的依赖,国家才会如高铁般快速发展;反之,国家的运转时时刻刻离不开人,国家只能如马车般颠簸、寸步前行。

果不其然,中华民族的封建王朝就是寸步难行,当国外成立了可口可乐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时,我们还在沉浸在八抬大轿的威严之中;当福特汽车开始生产且投入市场时,我们还在沉浸在道德文章编织的文明之梦中……

所以说,没有科技力量的加入,没有脚踏实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国家会是非常落后的,随着人为因素的不断扩大,各种标榜为道德的谎言也就满天飞,比如说封建王朝统治者经常提及的一个词:人民。

众所周知:自春秋战国开始,人民一词就进入了统治者和封建士大夫的视野,成为了他们开口说、闭口谈的经典语录,如果不明事理,还真以为他们德行昭昭、爱民如子呢。

比如孔子倡导民贵君轻,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齿有格,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孟老夫子则继续将民本位思想发扬光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乍一听,封建王朝就是人民的天堂。

实际上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最苦的就是老百姓,杜甫的三吏三别,我们见证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现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让我们明白:老百姓啥时候有过好日子?

既然如此,为何封建王朝还一口一个人民呢?这么逼迫老百姓让他们生不如死,不得不让我们怀疑他们口中人民的真正含义。

果不其然,正如我前述文章的解读,封建王朝的人民还真不是老百姓,而是不用纳税、拥有田产、吃着皇粮的士绅,他们位列四民之首,是统治阶级的民间代言人。

统治者之所以对他们这么好,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是统治者一手培养起来的,懂得人治的重要性,明白谁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谁是他们的主子,他们应该跟定谁?

由此可见,封建王朝的人民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色彩极为强烈的群体,根本不可能覆盖普通老百姓。

那如何才能让人民真正覆盖普通老百姓、普通人的广大群体呢?很显然,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发展科技。只有科技不断发展了,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了起来,国家的运转受人的依赖少了,国家才能高速发展起来,国家发展的红利也才能为广大普通人所享受,而不再是少部分依赖统治阶级的士绅所把控,到那时,人民一词应该会被普通人所取代。

综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一词,终究会被普通人取代,理由是科技发展能减少人的因素的干预,国家也将如高铁般快速发展,享受到国家发展红利的不再是那些懂得点头哈腰的士绅,而是广大普通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