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经常被人问起,什么是To B?什么是To C?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有时,甚至会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试题抛出,来考核产品面试者对两者的理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出现了很多新的名词:B2B、B2C、C2C等,这些代表了公司不同的商业模式,其中的2就是英文单词To的简称。To B 和To C因此而演化而来。
一、什么是To B 和To C
To B:B是Business(代表工厂的意思),To B即公司商业模式是面向企业,为企业提供服务(如设备制造商)。
To C:C是Customer(代表客户的意思),To C即公司商业模式是面向终端客户,直接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如社交软件)。
由此可知,B2B就是工厂对工厂之间,贸易,如阿里巴巴;B2C就是工厂对消费者,如淘宝、京东;而C2C,即商品/信息从消费者直接到消费者,俗称网上开店。这些我们就不展开了。
对于公司的营销体系和商业模式而已,自己的市场定位是针对B端客户还是C端客户尤为重要,这决定了公司的产品设计、运营管理、市场营销、销售体系等。
二、To B 和To C 的区别
To B 和To C的区别,我们将从用户群体、业务场景、产品形态、商业逻辑,四个方面来阐述。
1.用户群体
类别
To B
To C
面向对象
企业/组织机构
个人/普通大众/消费者
思考方式
较为理性
较为感性
用户体验
轻体验,重功能
重视体验
角色分工
多角色
角色单一
面向对象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面对的是客户(Business),是企业或组织机构,而非个人用户,其需求具有非常的专业性;对To C产品来讲,面对的是用户(customer),是普通大众,消费者,其专业属性(或称职业属性)较弱。
思考方式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用户较为理性,其决策者或关键干系人会从多维度综合考虑和筛选来决定产品选择,如性价比、易用性、需求满足情况等;对To C产品来讲,用户比较感性,往往因为一款产品能满足自己某个需求或让自己愉悦,就会直接选用,如QQ音乐、美团外卖。
用户体验关注度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多数为垂直行业专属打造,产品较为复杂,用户一般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因而轻体验,重功能;对To C产品来讲,为了在同质化市场中增强产品竞争力,降低用户学习成本,对核心功能以最短路径达成,因而重视用户体验。(用户体验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离不开To C互联网行业的贡献。)
角色分工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用户分多种,每个用户的关注点都不一样,都很重要,联合起来才能完成整个工作流程,如决策者(关注整体效能提升)、管理者(关注管理职能和工作绩效)、普通员工(关注使用简单,减轻工作负担);对To C产品来讲,角色单一,用户被产品的核心功能吸引,用户角色高度集中。
2.业务场景
类别
To B
To C
应用场景
行业性强,场景复杂多样,满足特定需求
与个人的衣食住行相关,碎片化程度高,随性强
业务形态
功能扁平化,没有主次
一个核心功能,其他多维延伸
业务流程
较长,涉及人员多
相对较短,涉及人员少
关注点
服务思维,关注效率提升
流量思维,关注用户体验
应用场景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应用场景复杂多样,行业行强,一般都是在工作场景使用,时间基本固定,需满足其特定业务流程需要;对To C产品来讲,基本集中在个人的衣食住行,场景很容易理解,产品设计时代入感强。用户在使用时,也大都发生在私人场景下,使用时间碎片化,选择随机性强。
业务形态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产品大都扁平化,可拆分成多个部分,如营销产品中,活动策划、活动审批,不同流程对应不同角色和功能,都是重要的;对To C产品来讲,一般一个产品仅有一个核心功能,其他功能都是围绕此核心功能多维延伸,如微信主要用来社交。
业务流程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业务流程较长,环节多,涉及的人员多,比如一个简单的出差申请,就涉及申请人所在部门、项目方管理部门、行政部门、财务部门,再比如办公用品采购、招投标,都是跨部门长流程;对To C产品来讲,满足个人需求,涉及人员少,流程相对较短,如购物、听音乐、刷微博。
关注点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是服务思维,关注效率提升;对To C产品来讲,是流量思维,关注用户体验。
3.产品形态
类别
To B
To C
需求来源
明确的业务需求
需要不断深入挖掘
建设目的
提升工作效能
引导用户直接或间接消费;民生服务;
产品思维
降本增效
流量与变现
复杂程度
复杂
简单
标准化程度
难以标准化
通用性强
使用门槛
高
低
部署成本
集中部署,周期长,迭代慢
快速迭代,无需部署
售后要求
高
较低
生命周期
长,多年沉淀积累
较短,低门槛爆发式
需求来源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是为了适用特定工作场景,如财务结算、监管报送,因此有较为明确的业务需求;对To C产品来讲,是为了在私密且碎片化的场景中,吸引并留存用户,满足个人需求,如体验好、有趣,因而需要不断深入挖掘需求。
建设目的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根据行业类型、企业性质等不同,差异性会很大,但大都会以提高工作效能为主,或开源节流、或以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或提高产品质量等;对To C产品来讲,有两类:一类是引导用户直接或间接消费的系统,如购物网站、聊天软件等;一类是以民生服务为目的的系统,如疫情以来用的较多的健康宝、通信行程卡,这类系统和应用,一般由政府机构推出。
产品思维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因其建设目的,产品的思维就在于降本增效;对To C产品来讲,因其用户选择随机性强,业务路径短,产品思维在于流量与变现。
复杂程度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产品涉及的角色和场景多,流程复杂,产品功能也趋于复杂,一般都需要用户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学习;对To C产品来讲,角色单一,业务场景相对简单,流程也较为标准化,产品功能较为简单。
标准化程度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特定行业和场景复杂需求的满足,多角色长流程,使产品难以标准化;对To C产品来讲,用户角色的高度集中,聚焦一个核心功能,产品通用性强。
使用门槛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来进行使用培训,很多专业产品,甚至要求用户有特定的专业背景,如计算机基础、医疗知识储备、基金知识储备等,使用门槛高;对To C产品来讲,重视用户体验,产品核心流程短,使用门槛低。
部署成本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一般是根据特定的使用场景针对性开发,然后集中部署,部署周期长(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运营服务)产品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不少还要考虑历史数据和关联系统影响,因而后续的版本迭代也较为麻烦;对To C产品来讲,无需部署,下载或直接即可使用,采用的最小MVP和快速迭代原则,先满足核心需求,再逐步细分用户,满足用户增值需求。
售后要求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普遍对售后的要求都偏高,因而一般都会建立完备的客户服务体系,包括咨询服务、产品维修、投诉建议等;对To C产品来讲,售后要求一般都较低,产品的功能简单且较为标准,商家也多为标准化服务,如:免安装、7天无理由退货等。
生命周期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多为多年积累沉淀,产品替代成本高,生命周期长;对To C产品来讲,多数属于红海竞争,低门槛爆发式,生命周期短。
4.商业逻辑
类别
To B
To C
单体消费量
大
远小于To B
性价比要求
注重投入产出比
远低于理论需求
决策体系
决策者和使用者分离,理性
消费者个人决定,感性
运营策略
依靠销售、客户关系来签单
依靠流量,重视用户运营
数据分析
关注效能提升指标
关注用户数据跟踪分析
盈利方式
直接变现,交易环节长
用户直接买单、流量变现
单体消费量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有句话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虽然夸张了一些,但也说明To B产品单体消费量大(当然也能看出单体决策周期也长);对To C产品来讲,一般远低于To B,比如买张电影票,买件衬衣,买个会员等。这也决定了两者在销售体系、营销策略、营销渠道等方面的不同。
性价比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注重投入产出比,决策会相对理性和专业,因此对性价比要求较高;对To C产品来讲,用户选择的随意性,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不买对的只买贵的、口碑营销等,使To C用户对性价比的要求远低于理论需求,大多数用户不具有准确分析的专业能力,冲动性消费的现象经常出现。
决策体系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决策者和使用者一般不同(决策权主要集中在管理层,实际使用者是公司员工),涉及业务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公司高层等,决策流程和决策时间长,决策理性;对To C产品来讲,一般一个人就可以决定,决策流程相对简单感性。
运营策略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用户更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效能,是否能给企业带来价值,且决策流程长、涉及环节多,因此产品更加依靠销售、客户关系来完成签单,获客成本高;对To C产品来讲,个人更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做出决策,因而市场声誉影响力很重要,更加依靠流量、重视用户体验而非销售。
数据分析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因其行业深度及上下游关联,产品生命周期长,更关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用户数、续费率、产品稳定性、售后等数据;对To C产品来讲,流量与变现方式,决定了产品更关注活跃用户数、用户增长率、留存率、转化率、交易金额等指标,通过用户数据的跟踪分析,反推产品功能的演化,形成增长闭环。
盈利方式不同:对To B产品来讲,服务对象是企业,交易环节长,提供产品和服务都需要巨大的成本,这些都需要向企业收取费用,其盈利方式大都是直接变现;对To C产品来讲,服务对象是个人用户,其盈利方式大体分两类:1、直接收费,如购买会员、购买应用程序、解锁高级功能等;2、流量变现,如广告费等。
三、写在文后
To C面向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初级门槛较低,做的不理想也可以推向市场,只是收入较低。但运营的好,借助风口可短时间迅速扩展,如共享单车,亦可因为从众心理,墙倒众人推,如OFO。
To B需要一定的门槛,产品需要开发到一定程度才能推向市场,它面向企业,有稳定的消费团体,建立稳定的商业关系利益链后,虽然发展得慢,但收入较为稳定。
对于产品经理来讲,我们了解了To B和To C的区别,特别是其本质:决策机制不同,使我们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能做到有的放矢。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还会遇到这些情况:
To C行业中老板的一言堂?项目制中的产品经理(特别是To B行业)受限于SOW,项目经理会尽量控制需求蔓延。老板基于成本考虑,生生砍功能……
这些灰色地带,一直是产品经理的痛。或许世界正是因为并非非黑即白,才会有如此色彩,因此更需要我们产品人在工作中不断权衡利弊,砥砺前行。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