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级战列舰(十大战列巡洋舰)

时刻小站 183

俾斯麦号战列舰无论是吨位、武装、航速还是防护能力,都可以说是德国战列舰中的巅峰之作。尽管俾斯麦号在它的首航中旗开得胜,但同时亦为它此次任务的悲惨结局敲响了丧钟。

阿道夫·希特勒在谋划向大英帝国宣战时,曾信誓旦旦地向他的海军元帅保证,与英国之间的战争要到1944年或1945年后才有可能爆发。因此当1939年9月战争来临之际,纳粹德国海军手中将只有两艘新锐战列巡洋舰和四艘袖珍战列舰。但此时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已经下水,另有两艘吨位更大的兴登堡级战列舰也已开始建造(尽管这两艘战列舰于1942年年底停建)。

俾斯麦号于1936年7月1日在汉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动工,1939年2月14日下水,1940年8月24日建成,共耗资19680万德国马克。总设计师赫尔曼·布克哈特曾主持过格奈森瑙号和沙恩霍斯特号的设计工作,但此次的舰船设计已无需再考虑任何条约限制,赫尔曼现在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兼顾火力、航速、防护和动力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希特勒视察即将建成的俾斯麦号

武器装备

俾斯麦号的主炮采用的是八门联装380毫米(15英寸)炮,相邻的两座炮塔尽可能拉开间距,以避免相互之间受到波及和干扰。这些主炮为47倍口径,每门炮重 107.5吨。在35°仰角时射程可达 36200米(弹道低平,从而缩短炮弹的滞空时间)。主炮发射的炮弹重量达到798公斤,并分为三种类型:用于攻击战列舰的穿甲高爆弹,以及分别采用弹头引信和弹底引信的两种高爆弹。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一样,十二门140毫米(5.5英寸)炮安装在六座联装炮塔里,在两舷各布置三座。防空武器则包括十六门105毫米(4.1英寸)联装炮,十六门37毫米(1.4英寸)联装炮和十二门20毫米(0.8英寸)单装炮。

装甲防护

俾斯麦号分别在前部指挥塔、前桅平台和后部指挥塔三个位置设置了相互独立的炮火指挥所,每个指挥所均可以与两个分别设在装甲防护区前部和后部的数据演算中心协同作战。与提尔皮茨号不同,俾斯麦号没有装备鱼雷兵器,但同样配备有四架阿拉多 Ar196 水上侦察机。俾斯麦号的船体由 ST52钢建成,超过90%的连接部位是采用焊接工艺建造的。它的防护装甲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钢材,水线带、主炮塔和指挥塔均采用优质的克房伯KCn/A表面渗碳硬化钢,装甲甲板采用了Wh高强度匀质钢,纵向的防鱼雷舱壁则采用了Ww高弹性匀质钢。

俾斯麦号的装甲总重量达17256吨,占总排水量的32.2%。船体内部共分为二十二个水密舱,其中十七个位于装甲防护区内,覆盖70%的水线长度。从前桅顶部到龙骨位置总共可分为十七层甲板。十二座高压锅炉分别安装在六个水密舱室内,为三台布洛姆·福斯式蒸汽轮机泵入蒸汽。三台蒸汽轮机分别安置在三个水密隔舱内,驱动三根螺旋桨轴。八台 500千瓦柴油发电机、五台690千瓦涡轮发电机和一台460千瓦涡轮发电机分别安装在四个电动机舱内。从内部布局、防护性能和作战能力来看,俾斯麦号堪称史上最有战斗力的战列舰。

欧根亲王号上拍摄到的俾斯麦号

首战即决战——莱茵演习行动

1941年5月18日,俾斯麦号奉命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一起执行莱茵演习行动,从格丁尼亚港出发前往北大西洋,袭击盟军的海上运输船队。此次行动由舰队司令海军上将冈瑟·吕特晏斯全权指挥。行动经过周密计划,供应船和侦察潜艇业已经各就各位。英国方面则已经从瑞典和挪威的反纳粹组织中收到消息,派出巡洋舰加紧了对北海海域的巡逻侦察,同时还组织了一支舰队准备对意图前往大西洋的德国舰队实施拦截。

5月24日,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终于发现了德国舰队的踪影并与之交战,胡德号在战斗中遭到俾斯麦号五次主炮齐射,重创之下沉入大海。

在威尔士亲王号的356毫米(14英寸)主炮轰击之下,俾斯麦号却几乎毫发未损。接下来三天中,双方展开大规模的追逐战,英国方面共有四十八艘舰艇参与行动,包括五艘战列舰、两艘航空母舰和十八艘驱逐舰。尽管欧根亲王号最终摆脱了追击安全返抵布雷斯特港,但俾斯麦号却于 5月 26日晚上8时47分遭到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的剑鱼式轰炸机的猛烈轰炸,左舵卡死在向左偏转120°的位置。

这一天晚上,俾斯麦号一边以10节的航速蹒跚前进,一边奋力抵御来自英国驱逐舰和轰炸机的轮番攻击。5月27日早上8时47分,英国的罗德尼号和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从大约20000米以外的地方开始向俾斯麦号开火,随后步步进逼至距其 7860米处。上午10时左右,俾斯麦号所有的主炮全部丧失战斗力,指挥官下令凿船自沉。在遭到又一轮的鱼雷袭击之后,俾斯麦号难逃倾覆的命运,损身海底,船上的二千二百二十一人中有多达一千九百七十七人葬身大海。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