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泄洪上保河南下保江苏是真的吗

时刻小站 528

不懂就问,泄洪的水最后会到哪里去呀?是地下吗?还是大海,还是蒸发掉了?

安徽。

天降暴雨的汛期,为了防止洪水溃坝导致所有蓄水倾泻而出,让所有地方都遭殃,我们不得不开闸泄洪,将可能造成溃坝的部分洪水释放出去。

从古至今,治理水患,就是要将水从人口稠密地区引流至人口稀疏、乃至无人区,但无论如何,这些洪水不会凭空消失,而一定会流到某一个地方。

如果不是这次河南汛情,也许很多人没有想过这一点:总有一片地方会成为洪水最终流向的地方。

在全国最容易出现洪灾的江淮流域,这片低洼地带,就是安徽……

两条横穿安徽的河流,把安徽分成了皖北、皖中(江淮)、皖南三个区域。

淮河以北,皖北。

淮河与长江之间,皖中。

长江以南,皖南。

而其中,皖南和皖北,都是全国主要的蓄滞洪区之一

长江泄洪排到皖南,淮河泄洪排到皖北,而且因为黄河是地上悬河,有的时候也会借用安徽。

因为地势原因,一旦涨水这里必受牵连——自古水患频发,经济无法发展、人口并不密集,这也让这里成为了自然的蓄洪行洪区。

于是,这片肥沃富饶的土地承担了太多。

北治淮河,南护长江,中间大巢湖。

上保河南,下保江苏,常年泄洪地。

国家规定,行洪区是河道或者旧河道,范围很窄,有各类严格规定,不得开发为住宅工厂等一切建筑,不得住人,不得种树,不得弃置矿渣石渣、不得设置拦河渔具。

但是在行洪区外,还有蓄洪区。

按照《防洪法》规定,在蓄洪区是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生活的。

毕竟蓄洪区是很大的一片区域,而且也因为洪水成为了最为肥沃的土地。

有人打比方:

行洪区是现役,时刻准备打仗,泄洪区是不准搞建设的。

蓄洪区相当于预备役,后备力量。即是兵,又是民,可以搞建设,可以种地,关键时候撑一下场子。

蓄洪区,也许十年不淹没一次,肥沃的土壤可以生长出很多庄稼粮食。

但如果真的洪水来临、开闸泄洪,就意味着万亩良田被淹,这一年颗粒无收。

而截止到去年,安徽已经16次泄洪。

每一次,都是在蓄洪区的数十乃至百万人背井离乡的故事。

在安徽人的回忆中,有很多年份,都是和淹没了整片大地的洪水挂钩的。

当收到撤离通知的时候,无论有多不舍,都要立刻带上家当离开。

因为不久之后,这里就会变成一片汪洋。

放眼望去,每一处都是水,淹没了农田,淹没了房屋,淹没了一切。

堤坝上会打开一个缺口,而后浑浊的洪水,就会从堤坝喷涌而出,涌向圩区。

安徽有许多地方的名字都带了一个圩字,只要带了这个字,就意味着每次洪涝都会首当其冲。

长满了庄稼的土地很快就变成了水面,再过几十分钟,庄稼也看不见了。

几个小时后,曾经生活了很久的屋子,只剩下了黑色的屋脊,又变成了一个个点。

每一次泄洪,洪水进入蓄洪区,里面居住的几十万人都将受到影响。

即使没有迁移,他们的村落也将会成为一个个孤岛。

坐着火车,一路上都是庄稼被淹的场景。

还有水中的黑点点,啊,原来那是房顶啊。

淮河沿岸很多爷爷奶奶种菜为生,菜地也被洪水淹没。

一大把年纪的老爷爷种的几亩地颗粒无收,仅有的房子也没办法住,

(网友@团团是只咪)

那个村里的人很多全家搬到我们这边自费租房子暂住。

我知道在哪里给河南捐款,但是不知道在哪里给我的家乡捐款,

(网友:@ Ramiarbuble )

68岁的老人冻死在城市街头。他是夏天大洪水的灾民,亲人都去世了,一个老人找不到工作,没有家没有地,最后流浪在城市里冻死无人收尸。

(网友:首都一居)

就那么望着,看着水淹了一片片田,心里疼

你亲眼看见那些种了好久的庄稼就这样被淹死了,人要从家里撤离,回去以后家都不知道泡的还有没有家样的时候,真的心疼。

我都五十多岁了,我一生的心血,大半生的心血都没了,全部都在水里。

世代居住于此的安徽人大多温良,他们也知道这是必然的。

他们有准备——家里面没有添置太多家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迁徙的工具,随时准备好迁出洪区。

可是当洪水真的来临,这种心情依然是苦痛的。

很多人只是静静地看着——看着浑黄的洪水,将他们生活了很久的地方,变得面目全非,一声不吭。

可即使知道如此,他们还是会亲手炸开堤坝,执行泄洪任务。

甚至,这么多年来,很少有人听到安徽人说。

他们只是无奈地苦笑——

这是地势原因决定的,那又能怎么办呢?舍家为国呗。

安徽人自己创造了王家坝精神。

王家坝有着霸气十足的名头——千里淮河第一闸。可这个霸气的名字,也决定着每次泄洪,都要从这里开始牺牲。

60多年来,王家坝人民,经历了16次开闸蓄洪。

一声令下,王家坝的13孔闸门就会缓缓打开,滚滚洪水喷薄而出,蒙洼蓄洪区则敞开怀抱,接纳滔滔洪水……

在记者去王家坝采访的时候,那里的居民都很坦然,一边打捆着刚收下来的小麦,妥善安放,一边继续播种。

俺家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随时面对开闸蓄洪。

咱不蓄洪,上下游的大城市、大工厂怎么办?来年再好好干,我相信党和政府!

我们就淹点地,水淌到别处,淹到人可怎么办。

蒙洼人没有一天不想富、思富、盼富,但身处蓄洪区,就必须要为蓄洪时刻准备着,意味着注定要奉献牺牲。

王家坝精神,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

安徽人不卖惨,因为英雄儿女不惧天灾,擒龙伏虎方显本色,不畏艰险、不怕困难。

于是安徽成为了抵抗洪水的中流砥柱,每一个水分充足的年份,都在决堤、破圩、断电、停水,与固堤、补圩、自救、复工中度过。

他们自己会和别人说:这是地理原因,按照地势在一开始就划分好的,安徽人民没怨言。

他们自己会笑着解释:蓄洪区本来就是低洼地带,人不给水找路,水就会自己找。要是不泄洪溃坝了,那照样会被淹;不仅我们会在没有准备、不可控的情况下被淹,上游下游都要一起玩完。

他们自己会戏称:安徽的安,等于多少个洪区的平安。

诚然,国家发展统筹是统一的,每个地区的治理与规划,都需要其他地方的配合,通过调配资源来保证国家整体的发展。

保住经济更发达一带,减少损失,这样也能够有更多收入资产,来一次次帮助安徽治理淮河,最终让更多人受益。

从宏观角度来讲,这样的决定没有任何问题。

中国的强大,也是基于我们各省份之间的互相帮助配合,才能够一次次在灾难中克服过来,再崛起傲立。

可是,这话只有安徽可以这么说。

受益者没有资格,也不应该说,更为贫困的地区就理所应当做出付出牺牲。

根据《防洪法》规定,因蓄滞洪区而直接受益的地区和单位,应当对蓄滞洪区承担国家规定的补偿、救助义务。国务院和有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对蓄滞洪区的扶持和补偿、救助制度。

承认蓄洪区人民受到的危险和损失,然后谁受益,谁补助。

去年,安徽洪涝灾害共造成1050万人受灾。

农作物受灾面积1200千公顷,因灾倒塌房屋6155间,严重损坏房屋16194间,一般损坏房屋15.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92亿元。

根据新华网数据,蓄洪造成的财产、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损失非常惊人。

以安徽颍上县3处行蓄洪区为例,统计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3处行蓄洪区累计大小行洪45次,经济损失约62亿元。

在目前的规定中,农作物补偿标准,则按照前3年农作物种植相应价格的70%进行补助。

房屋及肉禽养殖等也都有相应补偿标准。

如果登记总价值低于2000元,按照水毁损失的100%进行补偿。

但有补助,不代表这不是付出。

在安徽蓄洪区的人民,依然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精神的践行者,拥有心怀大爱而做出牺牲的觉悟。

为安徽发声,不是卖惨,不是想要抢占公众视线,不是指责泄洪有问题,或者想要索取感激。

而仅仅,只是为了这个一贯以来都从来不愿为自己发声的省份的人民,一直舍家为国牺牲自己的安徽人,争取一个被平等看待的机会。

不要因为这片土地饱受磨难,而被视为理所应当。

不要因为每年泄洪经济落后,就被带上有色眼镜。

不要因为和善温良默不作声,就一直一直被忽略。

他们可以说自己发挥王家坝精神,但我们不能够用感谢和道德将牺牲自己的安徽人架上高台,然后视为理所当然。

洪水终将退去,河湖终将安澜。

蓄洪区人民舍小家保大家力保人口更稠密的地区,而受益的区域又反过来帮助治理淮河,这样双向奔赴,不应该成为任何地域攻击的理由。

只希望有朝一日,江淮南北都能够被真正治理好,减少需要启用蓄洪区的次数,国泰民安。

https://weibo.com/1748852693/KpYJEwW32?type=comment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