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学科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面对电脑经常会提前进入自己神奇的世界,对老师教学的内容视若无睹,不能抗拒周围事物的吸引,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随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有的内容理论性非常强,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知识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逐渐降下来了。滨州市高中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孙海勇认为发生这些现象既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也有教师课堂设计的因素。在现有高考政策下,首先,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不重视,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自己放松的课;其次,教师的课堂设计没有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最后,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相应任务,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拉回课堂,回归信息技术的教学本真?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孙海勇凝练出情境·体验·探究的教学主张,孙海勇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通过对情境进行感知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设置恰当的任务,让学生去探究、去生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学生在探究任务的过程中,积极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获得完成任务的喜悦和成就感。经过探索和实践,孙海勇感觉到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效果良好,他也将继续进行实践和凝练。
滨州市高中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顾问及全体成员
孙海勇老师参加全市优质课评选
孙海勇老师和参赛学生在一起
孙海勇老师随时随地的和学生进行交流
附:滨州市高中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孙海勇的教学主张
一、教学主张(是什么)
情境·体验·探究,情境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体验知识,创造的一个基于现实体验的、生活的微观教学环境。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体验,在体验的中结合现实、理解知识、融会贯通。在体验的基础上积极的进行探究,最终实现真实学习、深度学习的目标,并能主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并结合到生活实践当中。
二、理论依据(为什么)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社会的理解决定于个人主观经验的不同。按照建构主义的思维,学习者通过原有的经验和心理认知结构联系社会文化情境背景创建新的学习情境,这个过程是对旧知识的一个重新整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作为认知的主体,对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建立在自己主动建构的基础上才能重组成自己认可的知识,教师在这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只是一个催化剂,建构主义教学环节中注重情境创设。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结构论学习理论代表布鲁纳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认知结构,而是学习者发自内心想去获得知识,并通过把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内化生成新的知识体系。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法,所谓的发现法就是由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矛盾,从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该办法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包括多种不同的智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组成人的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有着不同发展规律,所以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多种智力的开发创设各种可能的情境。多元智能理论为情境教学提供了生理和智力保证。
(四)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结合现实、理解知识、融会贯通,并能主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并结合到生活实践当中。
三、做法示例(怎么做)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情境。情境设计的核心是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学习和体验信息技术。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探究任务,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对教师设置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真实探究,达到真实学习、深度学习。让生活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竭的源泉,赋予信息技术课堂以鲜活的生命,使之充满个性与灵气,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亲自经历学习的过程,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通过情境·体验·探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体验知识,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节时,结合共享单车的出现创设情境共享汽车收费问题。本案例的情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共享单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本节课的任务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做好引领。学生通过解决任务共享汽车收费问题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了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运行——监测结果。本节课通过情境的设计将比较枯燥的编程课变得真实、有趣、好玩,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了预期目标。
案例二:《用VB设计一个评分系统》一节,通过我校去年艺术节的宣传视频以及本次艺术节即将开始的情况给学生创设了本节课的情境:我校第五届艺术节已经拉开帷幕,本届艺术节节目丰富多彩,必将又是一个视觉盛宴。在所有艺术节的节目中,校园十佳歌手是最能牵动同学们神经的一个节目。据说:本届校园十佳歌手的评分规则是:有六位评委根据选手的表现现场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剩余四位评委的平均分就是选手的最终得分。请你根据上述规则,利用VB设计校园十佳歌手的评分系统。
因为艺术节已经来临,学生对艺术节特别是校园十佳歌手非常感兴趣也很期待,更关心校园十佳歌手是如何评选出来的。鉴于此给学生创设了这一情境,学生兴趣高涨,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探究这一问题,将数据类型的选择、数组的使用,if语句、for循环等相关知识很好的应用到本节课问题的解决中。
孙海勇在市教学研讨会上做交流发言
【孙海勇】滨州行知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一级教师,滨州市高中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先后荣获滨州市教学能手,滨城区优秀教师,滨城区优秀班主任,滨城区最美教师,滨城区教坛新星,滨城区优秀电化教学研究人员等荣誉称号,曾获滨州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在滨州市高中教学研讨会上多次执教观摩课和做专题发言,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供稿:市教科院)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