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的意思(家乡风物是什么意思)

时刻小站 188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先驱,其创作手法与艺术魅力为世人瞩目。

创作手法方面,心理描写是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描摹心理活动、关注小说人物内在情感的创作手法,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调,司汤达也因此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美国作家费迪曼对《红与黑》如是评价: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

艺术魅力方面,我将从环境描写、表现手法、叙事结构和写作技巧四个角度,具体赏析《红与黑》的艺术魅力。

01.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使读者领略唯美的自然风光、远离人间烟火气的同时,也在默默地倾诉着作者的心曲。

(1)纤尘不染、井然有序的维璃叶

小说的前两章,作者使用了大量笔墨对小城维璃叶的自然景观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维璃叶周围,山峦环绕,水瀑飞溅,苍翠欲滴的树木点缀其中。从远处看,依稀可见矗立于此的红白相间的小楼。若外地人来到维璃叶,这里的自然风光定会令其眼前一亮,叹为观止。

大自然的馈赠为维璃叶居民的发家致富提供了便利。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得益于依山傍水的天然优势,维璃叶部分居民依靠水力临河建造锯木厂,生活得以殷实。主人公于连的父亲就有着这样一座锯木厂。

至于这里的树木,则以提供经济效益的品种为主,如栗树、胡桃树。

维璃叶市长瑞那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想不出,一棵树除非像胡桃树那样有用,倘不能提供收益,种了干吗?

其实,家乡风物之美,他们固然谈得不少,不能说不受重视,但那是因为能招揽游人,游人花钱能喂肥客店老板,客店老板则通过纳税,给小城提供收益。

由此可知,林壑尤美之状被维璃叶居民视为提供收益的标记。从中可以看出自然风光与金钱挂钩的社会现实,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小说开篇处描写自然环境的目的:渲染秀美的自然气氛之余,暗示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两相对比下,深化了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的主题。

(2)高不可攀、遗世独立的山巅

凭着有理有据的观点和气势上的熊熊火焰,在与瑞那先生的一次争吵中,于连反败为胜。他不仅在气势上压倒了瑞那先生,还以此获得了涨薪的权限。之后,在于连借故请假外出时,沿途的自然环境描写对塑造于连的人物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峭拔的山崖,高不可攀。于连却不畏险阻,一步一个脚印地直达山巅。

身凌绝顶,他止不住会心一笑。他所企慕的,不正是这样一种境界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于连长期以来一直渴求的人生境界。这种遗世独立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主人公勃勃的雄心壮志及高傲的气节。奈何,高处不胜寒!

此时的于连仅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家庭教师。他的雄心抱负能否实现,仍待进一步观察。因此,此处的自然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推动作用。

小说里的自然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社会环境和人物形象等相关联。这是描写自然环境的意义。

02.表现手法:象征,以一种具体的事物含蓄地表达深远的寓意,微妙而传神。

《红与黑》的结尾处,主人公于连以血洒断头台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其实,小说在开始之初,就已经暗示了主人公的结局。

《红与黑》第五章,在接到家庭教师的聘请,即将前往瑞那先生府上赴任的间隙,于连拐弯走进了教堂。

此时的教堂空无一人,由于窗口皆被红色的帷幔遮挡,尤显得阴森可怖。在于连落座的长凳上,一张带有字迹的纸片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在等待一位有缘人。

路易·尚雷尔在贝藏松伏法,行刑经过及临终详情......是纸片上的文字内容。于连不明所以,只叹息道:可怜的倒霉虫!他的姓,后面两个字倒跟我的一样......当于连走出教堂时,误将地面上经红色帷幔映照的圣水看成了一滩血。

这两个细节,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象征着这位初出茅庐的血性少年终将被社会摧残至死的悲惨命运。也就是说,在于连即将正式开启他的人生道路之际,作者就已提前暗示了他的命运结局。

这样的象征,微妙含蓄,又有深意。

03.叙事结构:插叙,故事情节中的相关穿插,补充说明之余,起到了跌宕起伏、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插叙是《红与黑》叙事结构的一大特色。尤其在介绍主要人物时,插叙的使用最为明显。

(1)主人公于连的出场方式,实属狼狈。

作为主人公的于连,在小说第四章才正式出现在读者的视野范围内。他精通拉丁文以及以神学立志的志向,是在小说第三章由第三方的瑞那先生提出来的。

当被瑞那先生告知欲聘请于连为家庭教师时,索雷尔老爹想向当事人一问究竟。他走进锯木厂的作坊,却发现于连在工作期间偷懒看书。索雷尔老爹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一顿狠揍,并随手把于连手里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丢进了河里。于连便在狼狈的挨打中出场了。

于连随父亲回家之际,故事情节的发展忽然中止,紧接着是描写于连样貌及解释这本《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来历的插叙。

在介绍人物角色时,作者没有单独将其拎出、笼统地平铺直叙,而是在相关的故事情节中以插叙的方式进行补充说明。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人物介绍不显得突兀,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同时,也为后面于连的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做铺垫。

(2)何为虚伪手段?其实于连早已身体力行。

在赶往市长家赴任之际,为了表明对神学事业的眷恋和依依不舍,于连觉得有必要到教堂里驻足片刻。

他觉得到教堂弯一下,对自己的虚伪手段,也许不无好处。

此时,故事情节的发展再次被打断,继而插叙的是于连是如何习得这种虚伪手段的。

孩童时期的于连立志于当兵征战。然而,在他14岁那样,发生在治安法官和教堂助理司铎之间的纠纷,令于连断然放弃了成为一名战士的意愿,转而以神学立身、以当教士为奋斗目标。理由是:在关于教堂大理石柱子的纠纷中,年纪轻轻的司铎轻而易举地以绝对优势占了上风,而治安法官则成了对方的手下败将。从这件事中,于连见识到了教士的威势,也见识到了治安法官今时不同往日的窘境。

拿破仑为世人称道之时,正是法兰西遭强邻侵凌之日;那时武功成了时务,缺少不得。如今,四十岁的司铎,就有十万法郎的年俸;论收入等于拿破仑名将的三倍。他们也需要有人帮衬。就说这位治安法官吧,头脑如此聪明,为人素来正派,已经到了这把年纪,却怕得罪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司铎,竟至于做出使自己名誉扫地的事。由此可见,应该去当教士。

尽管内心无比崇拜拿破仑,但为了名利,于连便断了当兵的念头,研读起了神学。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是于连习得的虚伪手段。

此处的插叙,补充说明了小说开始时于连研习神学却又阅读拿破仑《圣赫勒拿岛回忆录》的相互矛盾的原因。这种间接性的插叙更好地突出了主人公于连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使读者读来更有趣味。

插叙的运用,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避免平铺直叙的单调乏味,还产生了曲径通幽、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04.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抽象的画面具体化,从虚到实的过渡,是情感的升华与深化。

被判死刑的于连,仍有上诉的机会,但他已无生的欲望。就在拉穆尔小姐为上诉一事喋喋不休时,于连仿佛进入了无人之境,对拉穆尔小姐的说辞充耳不闻。

这时,他的眼前浮现出了这样一幅画面:

六点钟,邮差像往常一样路过,送来报纸;八点钟,瑞那先生看完报,艾莉莎轻手轻脚,走来把报纸搁在她床头。过一会儿她醒来,翻看报纸突然大惊失色,那秀美的手颤抖不已,原来看到了这几个字:十点过五分,他一命呜呼。

瑞那夫人伤心欲绝,泪流不止,他却无言以对。

上述画面仅仅是于连的臆想,作者却通过文字将其化为实实在在、既可触摸、又可感知的画面。这种化虚为实的写作技巧,将于连对瑞那夫人的思念具体、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起到了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的效果。从中可以体会到于连对瑞那夫人的思念之深和情真意切。

人只有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才明白过来,谁是真爱,谁最难以忘怀。

结语

本文从环境描写、表现手法、叙事结构及写作技巧四个角度,以阐述事实、观点和举例的方式对小说《红与黑》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具体的赏析,旨在帮助读者从多个角度理解与欣赏这部小说。

初读司汤达的《红与黑》,我关注的侧重点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因于连的结局而叹息,为瑞那夫人的殉情深表惋惜。但当第二次、第三次回顾《红与黑》时,又因小说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魅力而拍案叫绝。

这部小说之所以享誉世界,经久不衰,在于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红与黑》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