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书芬
如果说一个姓氏相当于一条小溪,那么,百家姓氏就像百条溪流,涓涓流淌在清河这方沃土上。我国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姓氏传统,自炎黄时期起,清河就代有人才出,犹如汩汩甘泉不断滋润着一方土地,使得清河拥有存续千年的郡、国、州建置,积淀了丰富的清河文化,在这种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百家姓氏族人通过历代拼搏,使清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姓氏标志着一个人的根脉。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氏则出现于后来的父系氏族时期,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的标志和宗族系统的称号。
姓氏最初的来源主要有因生赐姓氏、因德赐姓氏因地赐姓氏三种。因生赐姓氏是血缘传承的标志。因德赐姓氏是其具有特别的建树或重大的发明,是文化文明的标志。因地赐姓氏就是以发祥地为姓氏。
据清河旧志、家谱及口碑资料记载,清河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姓氏随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增减,历经千百年,形成了今日之诸多姓氏。据1990年调查,清河共计376姓,这其中大多数姓氏起源于商周时期,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最晚到西汉初,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姓氏体系。
张姓就是起源较早的姓氏,而且也是最早的因德赐姓。上古时期,黄帝的第五个儿子挥发明了弓箭,这在当时茹毛饮血的氏族部落时期属于极为先进的武器,不但帮助黄帝打败了,还引起了一场狩猎与战争工具的革命。由此,挥被赐姓张氏,官封弓正(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居尹城国之青阳(即现在的河北省清河县一带)。起源于清河的还有贝姓,崔、房、傅、赐、汲、革姓的郡望也是清河,此八姓形成了清河历史上的八大郡望。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族谱记述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一姓一族的和睦,百姓万家的团结凝聚,正是中华民族长存永固的根源,也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正是清河百家姓氏族人的勤劳勇敢和敦宗睦族,才造就了清河的辉煌,尤其是自汉迄宋,有过一千三百五十年的郡、国、州建置。
两汉至魏晋时期,所封国王达二十几人,人数之多,立国之久,是罕见的。南北朝、隋唐时期,郡望各门精英辈出,累世为官,朝廷倚重,清河人为之荣耀。书香门第,经久不衰,尤其是得姓起源于清河的张氏,还有崔氏、房氏、傅氏,均几代出宰相高官,名闻天下。西汉时期的张禹,出任御史,称得上是一代大儒;东汉时期的李云,官为白马令,是敢于直谏之臣魏国崔林任宰相时,在处理政务、与邻国交往、改革官吏考校等方面功绩显赫。自唐代科举之兴,中国第一个状元——唐初的孙伏伽,是清河人,此后又有五个状元相继出自清河,清河也因而被誉为状元之乡。此外,南北朝时期,还出过大数学家张丘建、天文学家张子信;唐朝时期,出过著名诗人张祜、张固、张滨等名人志士,星光灿烂,辉煌古今。
清河自金代降为县治以后,北方战乱频繁,人口流失,经济萧条,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仍未解决温饱问题。但清河百家姓氏族人却不曾放弃努力。改革开放后,全县人民在清河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奔小康,积极进取,事争一流,不断发展家庭工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仅仅几年间,羊绒加工、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硬质合金和耐火材料五大行业在清河崛起,有的甚至称雄全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铸造了清河的新一轮辉煌。清河成为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和县域特色经济的一面旗帜,被有关部门投予中国羊绒之都称号,成为河北省音批扩权县,十一五重点培育的中等城市试点。随着第三次创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古郡清河将焕发出更为动人的青春神采。
(本文选自:2009年3月17日刊载于由世界张氏总会第四届恳亲会筹委会主办的《天下张姓》报)
来源:天下张氏出清河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