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柳亚子[关于和柳亚子的基本详情介绍]

时刻小站 121

由于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因此关于闻一多和李公朴之死事件,世人几乎人尽皆知,二人分别于1946年7月11日和1946年7月15日相继在昆明倒在了国民党军警特务的枪下,但关于费巩之死事件却鲜为人知。

1945年3月5日凌晨,费巩在重庆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并杀害,尸体被投入硝镪水中化掉,以达到焚尸灭迹的目的,相比李公朴闻一多被枪杀,杀害费巩之手段更为残忍,甚至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而且是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那么,费巩究竟是何许人也?国民党特务为何要如此残忍地杀害他呢?

费巩

费巩(1905—1945)原名费福熊,字香曾,江苏吴县人,1905年9月16日出生于江苏苏州名门望族之家,其祖父费延釐为同治四年进士,曾官至左中允且精于书法,其父亲费树蔚19岁即中举人,被称为苏州三大文人之一,被同治七年进士、湖南巡抚吴大澂相中,并将最小的女儿吴本静许配给他。

袁世凯长子袁克定娶了吴大澂六女儿吴本娴,因此费树蔚与袁克定是连襟,因此深得袁世凯的宠信,曾长期服务于袁世凯身边,袁世凯执意称帝之时,费树蔚也曾直言劝谏,费树蔚还是诗人柳亚子的表舅。

费树蔚与吴本静夫妇共育有三男一女,即费福焘、费福熊、费福燕和费福煦,次子费福熊后来更名为费巩,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时候,费巩的姨妈吴本娴相中了他这个亲外甥,遂于1925年冬将唯一的女儿袁家第(即袁慧泉)嫁给了费巩,袁家第比费巩年长两岁,二人由表姐弟关系变成了夫妻关系,费巩也由此成为袁世凯的孙女婿。

费巩夫妇合影

费巩与袁家第是姨表亲,二人属于近亲结婚范畴,但在过去却有亲上加亲之说,他们婚后育有二子二女,其中次子夭折,长子名为费如川,长女为费让若,次女为费莹如,皆都是正常之人。

费巩是1917年那年随哥哥费福焘离开苏州赴上海求学的,他先后就读于南洋模范小学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1923年考入私立复旦大学政治学系,1925年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时,费巩曾积极参与了这场反帝爱国运动。

1926年6月,费巩从私立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毕业,又自费学习了两年法语,于1928年赴法国留学,一年以后又转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并于1931年6月获硕士学位后取道东欧、苏联回国。

费巩既不愿为官,也不愿经商,而是想要研究中国的政治与经济,遂在《北平日报》社担任评委员,不久又到上海中国公学执教,并在母校复旦大学兼课,期间撰写了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提出国家公职人员应废除私人举荐而采取公开考试的方式遴选,以真才录用而反对任人唯亲,其建议类似于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此书于1931年秋由民智书局出版。

费巩(左二)与复旦校友合影

1932年,费巩与邹韬奋相识,并成为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的热心读者,同时也开始为《生活周刊》撰写稿件。

1933年秋,费巩应国立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之邀出任政治经济学副教授,并兼任注册课主任,郭任远是费巩在复旦大学求学时的老师,费巩考入复旦那年,郭任远也是刚被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聘为教授,郭任远是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毕业且专攻心理学专业。

费巩开设的课程是政治经济学和西洋史,在教学之余撰写了他的第二部学术著作《比较宪法》,并由世界法政学社出版,由于该著作对西方国家宪政进行归纳比较,为中国实行宪政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受到学界好评,并被列为《世界法学丛书》和《大学丛书》,费巩也因此被聘为教授。

《比较宪法》

1935年底,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国立浙江大学也受到了波及和影响,浙大学生和杭州各校学生也举行了示威游行,郭任远竟招来军警镇压学生,并勒令一些进步学生退学,由此激起师生的强烈不满,费巩也为这些进步学生鸣不平,并据理与郭任远力争,浙大师生甚至开展了驱郭运动,费巩也积极参与其中,不惜与郭任远决裂。

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费巩携全家从杭州逃难到上海租界,尽管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需要费巩养家糊口,但费巩不愿在沦陷区苟活和工作,毅然于1938年离别家人踏上了返回浙大的征程。

竺可桢校长亲率近千名师生和眷属,携带2000多箱图书仪器,辗转浙、赣、湘、粤、桂、黔、闵等七省山水之间,行程2600多公里,先后更换了建德、吉安、泰和、宜山等校址,历时两年有余,最终于1940年1月在贵州遵义、湄潭落脚生根,并坚持办学七年。

西迁中的浙江大学

鉴于学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费巩向竺可桢校长提出了五点建议:关心健康、宽大贷金、行政改进、减轻功课及言论自由。被竺可桢全部采纳实施,也深得学生的拥护,费巩此举也被浙大师生称之为香公奏议。

1940年8月,在浙大师生中声望甚高的费巩接替了老资格的姜琦教授出任训导长,费巩原本不愿为官,但经不住竺可桢校长的三顾茅庐,他提出了自己的履职条件是:一是不参加国民党;二是不领取训导长薪俸,将此笔款项用于改善学生生活。

费巩以不是国民党员而担任浙江大学训导长,可谓是开当时大学先例,费巩上任之后开始推行导师制的实施,并以《施行导师制之吾见》、《施行导师制之商榷》等文章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做学生的导师,并不是要我们去监督学生的思想,而是要我们去积极培植学生品格。不必把他们训导得像绵羊一样,将来毕业出去,都是好好先生,唯唯诺诺。而要把他们训导得个个有人格、有抱负、有见识。将来出去可以担负起重任,经得起打击,不会被恶势力同化。

当时学子们在简陋宿舍学习时的照明成为一个大问题,油灯昏暗且冒黑烟,非常影响学生的视力,竺可桢校长请束星北教授等人设计了一个照明灯,而费巩则自掏腰包制作了一批照明灯供学生使用,学生们亲切地称之为费巩灯

费巩灯草图

费巩在任训导长期间主持创办了《生活璧报》,成为宣言民主、主持正义、抨击时弊、揭露当局、反对独裁的宣传阵地,他极力主张开除违反校纪的三青团分子,并经常指责具有国民党党员身份的教授,斥责他们是教授加党棍,学者兼特务,费巩的所作所为自己带来了麻烦,其训导长只当了半年,就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胁迫辞职。

1943年3月,在蒋介石授意之下,由陶希圣执笔的《中国之命运》由正中书局出版,其宗旨就是鼓吹法西斯主义,污蔑共产主义,只有国民党能够救中国,此书出版后立即引来各方面的批评,费巩以《容忍敌党与开放舆论》一文予以驳斥和抨击。

从1944年2月起,费巩又连续发表《实施宪政应有之准备》、《民主政治与吾国固有政制》、《论治权与政权之分配》、《王之反对党》《政治风气之转移》等文章抨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呼吁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赞成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费巩能够提出这样的政治主张,确实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但费巩以上不负国家,下不负所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殷切地表达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

费巩

费巩所作所为自然遭到国民党统治者的忌恨,必欲除之而后快,1945年3月5日凌晨,费巩准备乘轮渡去位于北碚的复旦大学讲学,在重庆千厮门码头候船时遭到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先羁押于重庆警备司令部,后被转移至中美合作所看守所(即碴子洞监狱),并由此酿成了震惊大西南的费巩失踪案。

费巩是应其老师张密教授之邀,于1945年1月24日由贵州遵义湄潭前往重庆讲学的,费巩抵达重庆之后,经常出入国民政府各机关部门,搜集和调查政府一些负面的东西,并在郭沫诺等人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字,此举彻底激怒了中统和军统的特务们,并启动了酝酿和策划已久的暗杀行动方案。

费巩《日记》碑

费巩失踪案传出后,立即引起社会舆论哗然,经多方寻找未果,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师生尤其愤怒,甚至还举行了集会、罢课等活动,诗人柳亚子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怀念费香曾表弟》诗词一首,《解放日报》也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国民党当局所谓民主的真相——教授的命运》,当时身在重庆的40多位留美教授也曾联名上书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将军,吁请魏德迈将军出面营救。

面对众多社会舆论的谴责,费巩还是被刽子手们在碴子洞残忍地杀害了,具体详情无从知道,就以费巩失踪日确定其为死亡日,浙江大学师生从未忘却费巩教授,最初几年的3月5日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并出版《费巩教授怀念特刊》,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费巩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1978年9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追认费巩为革命烈士,1979年10月30日在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等原浙大教授及300多位浙大校友的倡议下,并经中共中央统战部批准,浙江大学举办了费巩烈士纪念活动。

陆定一题词

1980年8月,时任第五届政协副主席陆定一题写了:向费巩烈士致敬!条幅,陆定一比费巩小一岁,他们当年同在上海求学,至于他们之间当年是否认识并有所交往,还没有资料佐证,但陆定一能够为费巩题词,就已经表明了一种政治态度。

费巩亭

在浙江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时候,由浙大四十年代老校友捐款建造的费巩亭及纪念碑落成,这也成为浙大校园内一个庄严肃穆的标志性建筑,由此可见费巩教授在浙大人心目中的位置,浙大人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位曾为真理而献身的教授,因为费巩是一个真正的慷慨悲歌之士,遗憾的是我们对其了解的太少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