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津京[关于朱津京的简介]

时刻小站 173

《不成问题的问题》,荣获台湾金马电影节最佳改编剧本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编剧奖。下面,我们一起探秘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拍摄的设计与选择。

[镜头选择]

摄制组采用了库克(Cooke)32毫米镜头,没有用到太多变焦。这种果断的选择是因为这部电影需要一个稳定的视点。当镜头确定后,摄影机和被摄物体的距离需要确定下来,这样才能保证观看的稳定性和视觉形态的完整性。摄制组用库克(Cooke)32毫米镜头在电脑中做了一些图示,将它用CG技术进行视觉预览,进而指导布景与打光。所以后来摄制组在布景时没有使用吊灯,因为通过预览发现:即使安装吊灯,在画面中也看不到。最后,在实际拍摄时开了天窗,放更多自然光进入场景,这样也节省了很多费用。

[视点退让]

在秦妙斋煽动工人的戏中,摄制组选择用全景的方法,将摄影机远远地置于一边来观察明暗光影中的人物。这样的处理也是梅峰导演(编剧)所认同的——我们对于流言蜚语的恐惧,来自于没听清楚。所以在这部电影中,不使用将摄影机凑到演员身边的特写,而是在事件发生时,选择往后退一步,将局面看清楚,再做决定。在影片中,越重要的事情发生,摄影机就越向后退,因此很多重要的戏都是全景,这样为电影营造出一种整体气氛,坚持到最后就成了它的风格。摄制组没有因为某个女性角色好看,就凑到前去拍摄特写,那样就属于摄影的失控。

另外,选择以梅峰导演(编剧)的眼睛高度来观看的固定视点,所以包括最后上山顶、上楼上,摄制组都架设高台,用这个高度来观看所有发生的事件。

[用光参考]

用光的部分,摄影指导朱津京参考了卡拉瓦乔的用光法,回避能被看出痕迹的方法。有光就有影子,中国古代绘画中很少有光源存在,所以很少出现光的痕迹。本片也借鉴了这些方法,将影片尽量处理得没有明确的光影。如果有,也一定是以叙事为主,而不是以光的效果为主。影片中存在的光,不是为了让画面更好看,而是叙事的需要。

[黑白色调]

影片及故事原著的背景虽然是在民国时期的重庆,但摄制过程重要的不是刻意还原民国是什么样子,而是通过老舍先生的原作和电影剧本,把已经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人物用影像呈现出来,通过美术、录音、服装、道具等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让整部片子达到均衡的状态,让角色在自己的空间中完成事件。

摄影指导朱津京没有在黑白调色上花费太多心思,把彩色调成黑白后,为了避免影片再次变回彩色版本,所以将色温调错,使之成为不可逆的状态。同时,也没有对灰色调再做更多反差。后来有人在看过电影后,认为焦点不实,但那个年代产生的技术就应该是影片所呈现的那一刻,应该是那样子的,因此观众看起来不会觉得电影过于锐利。

影片的摄制组始终秉持着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和代入感,在影像上没有使用绚丽的光线、美丽的调度、漂亮的剪辑,不去给观众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

[关于剪辑]

拍摄完成后,剪辑时遇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片长太长。在保留老舍先生原作的表述后,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女性角色,这也是导演在影片中一条重要的线索——对女性的关注和爱护,以及对情感的发掘。因为不能改动镜头的内容,所以只好把周边的线索都剪掉。另外,摄影指导与导演商量后,决定把表现农场整体样貌的镜头也剪掉,从而将其变成卡夫卡的城堡——观众从来没有见过农场确切的样子,见到的都是农场的牙、眼、口、手、胳膊,在含混中没有方向感、时间感,从而在等同的距离感中为角色创造舒服的表演环境。

部分摘自:《不成问题的问题 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

图片来源:《不成问题的问题 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百度

编辑排版:楠楠妈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