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了在经济发展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所谓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指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必须由国有经济起控制性的主导作用。在我国铁路、公路、航空、军工、能源、医疗、教育等行业都是由国家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因此在我国就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那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没有国企呢?
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政府要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所谓守夜人是指政府应当尽可能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充分发挥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可即使是守夜人也不是可以什么都不干的。在《国富论》中政府至少需要发挥以下作用:保护人民不受外来入侵者伤害、维持社会的法律秩序、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
亚当·斯密认为有些见效慢、收益低的行业是私企所不愿承担的,可社会有可能相当需要这方面的公共服务,那么这时就只能由国家政府为公众提供这种服务。比如一个国家的所有私企都不愿投资电力,可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又离不开电力,那么这时就只能由国家出面成立公共性质的电力公司。再比如公路、铁路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后期收益客观,但前期投资大、见效慢、风险大的特点往往导致私企不愿投资。
显然一个国家无论姓社还是姓资都不可能放弃发展电力、公路、铁路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美国是当今世界最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关系国家金融安全的央行、关系国家防务安全的军工等领域还不见得放给私企,可在美国连央行美联储这种国家金融决策单位、监狱这种暴力单位以及石油能源企业、军工武器生产企业无一例外都是私企。
像美国这样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没有国企呢?事实上美国是有国企的,但数量少之又少。美国的国企实际上就是在一些私企因无利可图而不愿干的行业领域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我们的国企分为中央管的和地方管的两类,但美国的国企全都归联邦政府管。换句话说地方上州政府、市县政府名下是没任何企业的。美国的国企全归联邦政府管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所涉及的业务都是全国性的。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名下有20多家国企。这其中有负责全美城市铁路运输的国家铁路客运公司、为全国各地提供邮政服务的美国邮政服务公司、为美国政府融资的联邦融资银行、为全美农业提供保险项目的联邦作物保险公司......说白了这都是一些私企所不愿从事的行业领域。美国历史上也曾有一些私人公司试图从事铁路、邮政等方面的运营,但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后都退出了。
与中国类似的是美国的国企也普遍存在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自然资源等领域。美国在涉及基本社会服务且具有公益性质的领域和中国一样也要靠国家介入。我们有中国邮政,美国也有对应的美国邮政服务公司。此外美国政府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也可能会通过国有化收购来弥补市场的弊端。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铁路系统就是控制在私人铁路公司手中的。
铁路系统真正运作起来是有比较大利润空间的,但铁路系统的前期运营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很多私人铁路公司都出现了亏损。美国政府就在这时大举收购私人铁路公司。如今美国的铁路系统已完全是由国有资本在运营。同为国企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也是在大萧条期间根据《美国银行法》设立的。事实上美国最早的国企就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
在此之前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不能接受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经济大萧条早期的胡佛政府甚至拒绝对穷人进行任何救济,因为胡佛政府认为这是对市场自由经济的干预。那时美国的逻辑就是:国家保证每个人公平自由竞争,但竞争失败的人活不活得下去就不管了。相比之下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树立了一个基本原则:政府必须保证民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
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为民众提供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美国的国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时至今日美国仍只有20多家国企,而中国光是入围世界五百强的央企就有48家。显然美国的国企数量远远比不上中国,同时美国的国企在效益上也比不了中国。我国的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等国企都入围了世界五百强,可美国的国企很多却处于亏损状态。
美国的国企本就是从事私企不愿从事的行业。私企之所以不愿从事这些行业就是因为无利可图。微软、苹果、谷歌、IBM、波音、沃尔玛这些入围世界五百强的美国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私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邮政服务公司一年就能亏损掉274亿美元。除了美国之外世界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企: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本来是私企,但在1946年英国工党将其收为国有。
法国的国家铁路公司作为代表性国企也是马克龙改革计划的重点。德国铁路股份公司则是德国的代表性国企。日本邮政控股公司、日本电报电话公司、东京电力公司以及曾在日剧《半泽直树2》中出现过的日本政策投资银行都是日本的代表性国企。韩国也有铁道公社、电力公社等国企。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型成资本主义国家的俄罗斯在经历叶利钦时代的私有化改革也仍保留了一部分国企。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