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南北极及大洋中过于偏远的荒岛外,地球上的各种陆地生态环境都为它们所利用。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
蝙蝠是一种进化在金字塔顶端的生物,蝙蝠跟雷达一样能够回声定位,飞翼是由薄膜般的肌肉及弹性组织,再加上覆盖在外表的皮肤所构成。飞翼上有许多的小血管密布,由于 飞行时要用大量的能量,体温会急速上升,飞翼上的小血管与空气接触面很广则具有散热作用,虽然膜太容易被撕裂,所以很多蝙蝠的翅膀常常会出现孔洞。不过这不妨碍它们飞行,因为薄膜上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辅助飞行,并且这种薄膜恢复的速度非常快,蝙蝠的薄膜上,蝙蝠的薄膜上,有成千上万根肉眼看不见的细毛。这些细毛连接着根部精密的传感细胞,组成成千上个飞行传感器。这样可以感知到精确的气流速度和气流方向,从而控制飞行状态,煽动频率频率及形状大小,达到更稳定、高效的飞行。
蝙蝠骨爪结构可以空中180度漂移,翼毛上有传感细胞可以计算风阻,脑中有氧化铁相当于一个内置的指南针可用地磁导航,通过感知磁场大小及方向进行导航,即使迁徙长达两千公里,也能找到回家的路。蝙蝠的心脏结构为了适应飞行功能十分强大,心跳从10-800/分钟随便动 ……一些蝙蝠吸血后快速利尿以防飞不动,堪称重装特种部队
当然,它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可被称为病毒库,据科学家统计,蝙蝠身上共携带有4100多钟病毒,其中500多种是冠状病毒。
蝙蝠之所以这么毒,和它是唯一会飞行的哺乳动物有关,因为飞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蝙蝠的新陈代谢很快,为什么动物的寿命有长有短?那是因为不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不同,新陈代谢越快寿命就越短,越慢寿命也就越长。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新陈代谢越快,DNA就会非常容易损失。按理说,这样蝙蝠应该寿命很短,但是并不是,蝙蝠进化出了DNA修复超能力。
这样就保证细胞更新不会出错,这也让蝙蝠具有了超高的寿命,它们拥有不合常理的超长平均寿命——30年,比大小相似的哺乳动物寿命长得多!
据国际科学家团队称,最长寿命的蝙蝠显示出与DNA修复,自噬(损伤去除),免疫和肿瘤抑制相关的独特的,与年龄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
这在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中未观察到,并且可能驱动其延长的健康跨度。这表明了蝙蝠限制了它们随着年龄增长而受到的DNA损伤水平,增加了它们的DNA修复和损伤去除水平,这部分是由新的调节基因介导的。
而这样为它们具有24小时免疫系统全开的能力做了铺垫,因为随着新陈代谢水平的提升,体温也会升高——这就像发烧一样可以缩短疾病的存活时间,增加大多数动物存活的概率。而更高的体温可以激发许多免疫反应,包括产生更多抗体。
但是除了蝙蝠以外,所有的生物都不能处于常态发烧阶段,只有蝙蝠可以说永远处于40度发烧状态。因为不具备蝙蝠的DNA损失修复超能力。
当我们的身体遇到病菌或病毒入侵时,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免疫保护反应。干扰素是细胞受到感染后首先产生的物质之一,具有抵御病毒感染的作用。
结果发现,蝙蝠体内有三种干扰素,仅为人类的四分之一。尽管数量不多,但蝙蝠的干扰素工作强度更高。比如,即便没有感染任何病毒,蝙蝠的Iα干扰素也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24小时待机。
对于其他哺乳动物来说,长期开启免疫系统是危险的,比如可能使健康组织和细胞中毒,但是对于具有DNA修复超能力的蝙蝠来说,24小时免疫系统全开并不会带来什么威胁。
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特质,让蝙蝠成为了病毒的理想寄主,因为病毒无法对蝙蝠造成伤害,而蝙蝠也无法消灭病毒。
虽然是移动病毒库,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蝙蝠的病毒是不会感染人类的,因为病毒如果要感染人类,它就必须找到合适的活体细胞作为宿主寄生于其内部,再利用复杂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来强占宿主细胞的生存功能来汲取养分。而人类的免疫系统也不甘示弱,也通过PPI来启动激活先天抗病毒防御和适应性免疫系统来控制病毒复制。
病毒是一种比真菌和细菌小得多的感染性微生物,但在这场较量中,一旦被寄生的宿主细胞战亡,在其体内迅速繁殖的大量寄生病毒便会倾斜而出,重新踏上新的寄生之旅,感染更多健康细胞。
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蝙蝠的病毒是无法在人类身上找到合适的活体细胞的,因为蝙蝠的病毒很难在人类身上找到合适的活体细胞,一般都是要通过中间宿主来传播,也就是蝙蝠的蝙蝠到中间宿主再到人类。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