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信封(信封该如何制作)

时刻小站 113

过气的传播,让蓝信封从0走到1

写论坛,扫楼派传单,这些传播方式看起来很过时,对吗?

在蓝信封创办后的前8年,我们正是用这些过时的传播方式招募了一批又一批志愿者。

2008年,一则留守儿童留遗书自杀的新闻引起了一位青年的注意,他和一群中山大学学子共同发起蓝信封行动,并毅然背上行囊前往乡村。他们想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我们到底可以如何回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14年前,互联网并不发达,论坛是这群青年人的主要网络互动工具:记录调研的所见所闻,行动后的思考,还会在论坛上发帖招募志愿者。论坛变成了蓝信封传播和志愿者互动通信的阵地,多一个咨询报名,他们就多一份动力。

在那时看来,能通过论坛召集到2000位报名志愿者是非常厉害的。虽然仅18%的人成为通信大使,与留守儿童进行3个学期,每月一封的一对一书信交流。

能够与书信志愿者一对一通信的留守儿童是360位,只占了当时留守儿童数量的万分之一。知道书信项目的人远远不够,那样的传播是自乐而局限的

但蓝信封的这群青年人没有局限于论坛,2011年,他们把目标转移到广州的高校。

如果现在的你曾在高校里看见一群穿着蓝色衣服的人在摊位上招募志愿者,不要惊讶,这些就是蓝信封的高校召集人。他们在11年前就存在,只是换了一批又一批人,而让更多的乡村儿童在书信来往间得到温暖陪伴这件事情从来没有变过。

如果时间倒流回2011年,你会在高校内如何传播公益活动、招募志愿者?通过地毯式扫楼来找人——拿着一沓沓志愿者招募宣传单,跑完东区宿舍跑西区,敲开一个个宿舍门仔细介绍,同时还得避开宿管阿姨的监视。

这些动作放到现在,估计要被当成是混进校园里的销售诈骗了。但在那个互联网还没那么复杂的时代,大家都视这种简单的公益传播为一种挑战、一种乐趣,多敲一个门或许就能多一个志愿者,或者还会多一个朋友。

就这样到2016年,基本每年能有500个左右的志愿者与乡村孩子通信,蓝信封书信项目经过8年的沉淀,也慢慢形成其稳定的项目模式。

这样小而美的公益,就让它慢慢延续下去,不是很好吗?

听着确实不错,但我们还只是向孩子走进了万分之一步,而蓝信封也还没走向全国,更多的乡村孩子什么时候才能被看见呢?

2017年始,蓝信封决定组建全职团队来更加专业化地运营项目,从志愿服务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的公益道路。

而属于蓝信封传播时代的新大门,也在那时被叩响。

蓝信封的传播新时代

你还记得你在蓝信封抖音账号上看到的第一个视频吗?很有可能是一群人或某个人在蓝信封的办公室里展现才艺、狂魔乱舞,那是我们在蓝信封传播新时代初期尝试中的考古视频。

原本以为我们的能贴合平台的调性吸引一大批新的志愿者,但似乎高估了大家对短视频的使用率和接受程度,也发现只有我们全职团队里的有限几人在通过短视频平台做传播这件事。我们逐渐意识到,仅靠我们自己单方面的输出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开始做城市召集人,指导他们如何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做乡村学校招募、孩子招募、通信大使招募。

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关注到我们,成为我们的志愿者、月捐人、项目学校老师或孩子时,我们知道,我们终于不再仅仅是向孩子只走进了万分之一步了。

从2008年至今,14年,蓝信封年度通信服务乡村孩子3万名,已经写出了80多万封信件。

或许看到这里的你已经猜到,蓝信封是不会止步于此的,我们一直希望推动服务更多的乡村孩子,但核心不是蓝信封这个有限的全职团队能做多少事情,而是能够推动多少人一起来做书信陪伴这件事情。

这也是我们需要乡村召集人的原因: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一点点。

乡村召集人是谁?

认领一所家乡的项目学校,为学校的孩子们招募通信志愿者。

扫码报名蓝信封乡村召集人

或许,你还在为自己是否能够做好这项公益传播工作而焦虑,但正如我们所说的,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一点点。公益传播亦是如此,当有很多人一起把爱传递出去时,一定有人会看见。

当然,我们也会尽己所能给予你支持和陪伴,让每个人都能找到简单、轻便的方式参与公益!

热爱公益、想振兴家乡的你愿意加入蓝信封乡村召集人计划吗?我们再次邀请你通过公益传播,一起线上守护一所乡村学校,陪伴一群乡村孩子长大!

关于乡村召集人的报名详情,请点击下方推文链接进行查看。

乡村召集人招募 | 蓝信封邀你来认领一所家乡的学校

蓝信封介绍

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是一家专注于乡村儿童心理帮扶的专业公益机构。机构创始于2008年,并于2012年在民政局正式注册为社会服务机构。蓝信封14年来已为来自全国754所学校的乡村儿童,提供书信陪伴服务,来往信件达75万封。蓝信封荣获团中央和民政部联合颁发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权益保护示范项目(2017),国务院扶贫办(现更名国家乡村振兴局)颁发志愿者扶贫50佳案例(2019),在CCTV1、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主流媒体均有报道。

我们始终相信:不冷漠,了解他人,反思生命,起而行之,方乃青年!

(此处已添加公益募捐功能,如有捐赠需求,请到今日头条 APP 查看)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